•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

    时间:2021-06-15 12:01: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网络色情对人类道德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技术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的作用下,作为其表现之一的“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的性道德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亟需采取必要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网络性行为;大学生;性道德;负面影响;干预策略
      [中圈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2—7408(2007)05—0007—0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以其惊人的速度、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网络作为人类以往从未体验过的一种新的生存模式,改变着人类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本身,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就“性行为”而言,随着网络成为性行为的载体,“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的性道德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性行为”的界定
      
      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迅猛出现的“网络性行为”,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不过,到目前为止,就“什么是网络性行为”还没有形成具有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笔者认为。要定义“网络性行为”,必须明确网络、性行为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网络,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信息传输网,其本质是一种更广、更快、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工具,网络在把人类生存的范围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向一种网络化的虚拟世界极大伸延和扩展的同时,也缩短了人们相互之间交往的时空距离,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轻松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捷方便地交流思想和情感,交换信息、商品和服务。
      性行为,即物种出于繁衍的本能而发展起来、寻求接近与交合的行为。人类性行为虽然植根于物种繁衍的本能,但通过社会文化的历史塑造,已超越动物的生殖本能,成为满足于人类情感需要,促进人格发展,寻求亲近、关怀、温暖、理解、支持、分享、爱恋……与交合的习得行为。人类性行为是成熟个体责任感、道德感的体现。
      当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一种全新的性行为方式便出现了——“网络性行为”:网络与性行为的结合。网络在此充当了性行为的载体,如在“虚拟社区”、聊天室、QQ上从事的性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网络性行为”是指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作为载体而进行的虚拟性的超越动物生殖本能,满足多种心理需要的性活动。
      
      二、“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道德建设既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性道德的影响也是如此。性道德是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解决什么样的性行为是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它包括一切性行为都必须有利于行为所涉及的人的身心健康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用于他人身体的性行为必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性伴侣关系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专偶性。在网络世界中,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失去作用,人们可以忘却束缚,纵情声色,可以瞬间变换各种虚拟脸孔,扮演不同地位、性别、性取向、年龄、甚至单个或多个善恶美丑各类角色,把人性中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最隐秘、最黑暗、最荒诞甚至最兽性的部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网络性行为”就这样不断瓦解着传统性道德,导致大学生性道德认识弱化、性道德选择混乱、性道德情感冷漠、性行为失衡等等。第一,性爱观错位,责任弱化。现实生活中的性行为需要承载一定的责任,网络社会“虚拟”与“匿名”的特性产生“去责任化”的效应,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性本能堂而皇之地得到随心所欲的“满足”。以“一夜情”、“多性伴”、“乱伦”、“同性恋”、“性虐待”等为表征的网络性爱忽视责任强调肉欲至上、质疑天长地久和忠贞不渝的性爱观,导致偏差的性观念四处传散。袁浩淇对116名同居大学生的调查显示,37.60%的同居大学生扮演“性伙伴”的角色。第二,性道德意识弱化。色情网络中的非法信息、有害信息、垃圾信息、失真信息泛滥,大学生一旦进入其中,就如同进入了信息的迷宫,稍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性信息泛滥的结果,容易使驾驭信息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无力判断真伪,导致在“性与爱”、“性欲与社会规范”、“性行为与社会角色”等价值取向上的迷惘,弱化性道德意识。浙江工业大学对江苏省10余所大专院校恋爱观的调查表明,31.10%的大学生完全接受“性解放”、“性自由一”,并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忽视情感体验。人类的性行为是超越了动物生殖本能的“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网络性行为”这种“人”与“机”结合的性爱模式忽视心灵、情感的满足。沉迷于“网络性行为”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通过不断增加性刺激强度将其感受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这种对性快感的过度追求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懒得表露自身的情感,更不愿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逐渐沦为毫无情感的做爱机器,从而导致性情感体验的迷失。第四,过度追求性刺激。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追求快乐,毫无顾忌地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主要是性本能、性欲望。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强烈的、想要得到即刻满足的性欲望受到超我中道德伦理规范的强烈压抑,退而求其次只能在法律、舆论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内疚感、犯罪感。网络提供了大学生满足不同“性追求”及“性体验”的平台,有意外的“邂逅”、有放荡的“聊天”,有虚幻的“爱”,有刺激的“性”等等,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体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性体验”,不会受到良知、道德的谴责,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大学生放荡不羁,一味地追求性刺激。第五,诱发性越轨甚至性犯罪行为。有调查表明,青少年各种犯罪中。性犯罪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盗窃。一项心理调查显示。接触过网络色情信息的学生中,80%以上有性犯罪念头。大学生有着较强的性冲动,在色情网络强大的声色刺激下,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容易被瓦解,“网络性行为”让他们体验快感的同时,产生了一种虚拟的脱离现实的不满足感。为了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性快感不惜铤而走险。
      
      三、成因分析
      
      “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消极影响是通过网络技术及大学生自身的某些特点发挥作用的。
      
      1、网络技术的特点
      首先,网络的特点。由电子技术打造出来的网络社会的存在形态“既不同于传统以地理区域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也不同于传统以意识形态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它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络基础上的‘虚拟社会’。是一种不断远离传统、探索未来的新型的社会生存形态。”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虚拟性和匿名性。所谓虚拟性。是指网络交往行为得以依附的交往行为空问,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或赛伯空间。这种既不依附于特定物理实体或时空位置,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或能量流动过程之中的虚拟交往行为自然就摆脱了现实社会中

    推荐访问:性行为 干预 负面影响 策略 大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