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学术不端:内涵\类别\根源与治理

    时间:2021-06-08 04:00: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针对学术界发生多起学术不端现象,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学术不端的研究成果,廓清了学术不端定义及其内涵,对学术不端学术行为进行了分类,深究了学术不端的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遏制学术不端的对策。
      关键词 学术不端;内涵;根源;治理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一些学术不端行为频频曝光,而且越来越突出。2009年12月,井冈山大学教师钟华、刘涛发表在国际刊物《晶体学报》上的70篇论文被认定数据造假,被学校开除公职,撤销讲师职务和任职资格。这一事件引起学术界巨大的轰动,面对频发的学术不端行为,公众呼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早日回归、尽快净化学术环境。为此,笔者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学术不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学术不端的内涵、类别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遏制学术不端的一些建议。
      一、学术不端的界定及其内涵
      关于学术不端问题,多是就事论事,所以在概念使用上就显得比较随意。人们往往把关于学术的一切不端正、不规范的行为统称为学术不端。
      对于学术不端,西方国家一些著名的学会、协会和研究机构均有自己的见解和定义。例如,1988年,美国政府发布的《联邦登记手册》第一次提出科学不端行为的一般性定义:“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申报、开展或报告研究项目过程中的伪造、篡改、剽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则将不端行为定义为伪造、篡改、剽窃和其他严重背离公认准则的行为。美国公共卫生局(PHS) 对学术不端行为是这样定义的:在申报、开展或报导研究项目过程中,出现伪造、篡改、剽窃或其他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东西的行为。1992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研究院等组成的22位科学家小组给出的科学不端行为定义:“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行为。”德国马普学会通过的《关于提倡良好科学实践和处理涉嫌学术不端案件的指南》中,关于学术不端是这样强调的,“科研人员不能伪造、修改数据,不能出现剽窃、欺诈行为,更不能强行占有他人(包括自己学生)的成果。”
      我国学者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多在道德层面上探讨,一般认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相关概念还有学术腐败、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越轨、科研越轨等。
      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对学术不端作出了明確的定义,即,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都将被划为学术不端行为。许多高校为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也制定了一些条款。笔者认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2009)比较全面。该校对八类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一是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二是伪造、拼凑、篡改科学实验数据、结论、注释或文献资料;三是伪造学术经历;四是一稿多投、重复或者变相重复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等行为;五是未如实反映科研成果;六是不当或滥用署名;七是滥用学术信誉;八是其他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界定是否为学术不端行为时,一定要确立一个合理标准来分辨文章或成果是否是抄袭。要建立这个标准首先要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别。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别
      Pulverer、黄怡胜和谭汝等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区分为如下六类三种类型:一是捏造。无中生有的捏造,往往违反科学常识,结论经不起推敲。二是变造,将资料或数据修正、美化、夸大,以达到片面支持论点或结论的目的。三是抄袭,明目张胆地将已经存在的学术成果修改或不修改而移入自己论著,据为己有。抄袭又分为抄袭他人和抄袭自己(自我剽窃)。四是论文造假行为——“选择”(Selection),即是对现有文献或资料断章取义,似是而非地故意扭曲前人观点,或者只挑选能支持自己结论的观点、数据而抛弃与己观点、结论相左的内容、数据,达到支持结论的不端目的。五是联手作弊,将自己已发表或出版的论著,或随意赐予他人,或幕后交易转让,共同联手学术不端。六是对参考文献引用中存在诱引、匿引、转引、滥引、崇引和曲引等行为。
      教育部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也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
      三、学术不端产生的根源
      1.个人或集团利益
      个人或集团为了获得国家、省市部委、企业等基金经济资助,为了获得各种奖项,为了职位晋升或完成工作任务,有意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等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2.制度性问题
      我国现有的学术体制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源头之一。体制上存在计划学术与行政学术的误导;科学的学术规范体制没有确立起来;学术管理体制中单纯的“量化”政策导向带来的负面效应;严重缺失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精神;缺乏正常的舆论监督;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特别是学术诚信与学术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对已暴露出来的问题重视不够、处置不力;目前“学者官僚化”“学术大跃进”等非学术因素对学术干扰与侵蚀愈演愈烈。
      3.对学术规范缺乏了解
      许多人对现代知识产权观念淡漠,不尊重他人的劳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不加说明。笔者在从事编辑工作时发现:有的作者一稿多投,有的大量地引用他人成果,还有的大量引用自己的成果。当笔者指出不应该一稿多投时,其中有些作者振振有词地认为,投稿好比求职,多投几家可增加保险系数;过多引用他人成果的作者中,有的认为只要注明引用出处就不是抄袭,引用自己成果过多的更是不以为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学术规范缺乏了解,对合理引用他人或自己成果的标准不清楚。
      四、消除学术不端行为的建议
      西方国家在治理学术不端时,非常强调事先防微杜渐和事后法律惩戒,特别重视学术道德教育。西方国家的各种学会、协会和研究机构,一般要求青年科研人员接受科学道德教育培训,并在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警诫学术不端行为的文件上签字。
      为了防止学术不端,西方国家往往对触犯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不惜动用法律手段严厉惩处,实施事后的法律惩戒,有一套比较完备的程序,一般都有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专门机构。该机构或由政府专门设立,如美国的“研究诚实办公室”,丹麦的“反科学欺诈委员会”等;或由学术协会、学会自行设立,如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就有专门负责处理这方面的机构和人员。一旦遇到学术不端指控,或由政府专门机构,或由专业学术机构,或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取证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对那些学术不端行为较轻的,则由学术机构内部自行处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则提交法律程序严肃查办。我国可效仿国外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加强管理。
      (1)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应从基础抓起,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对师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增强他们对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了解。现在已有许多高校对师生撰写学术论文进行规范,对论文的章节划分、标点使用、词的拼写、人名地名以及专有名词等规范均有明确规定。同时也应该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对师生进行学术不端行为规范和案例讲解,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推荐访问:不端 根源 治理 内涵 类别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