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联大决议在调整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性质和法律效力

    时间:2021-03-03 00:02: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决议,这些决议的性质和法律效力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联大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工具,所以探讨联大在调整国际经济秩序领域中所作出的一系列决议的法律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通过对联大决议性质和法律效力的深层原因即法理角度和联大决议效力的判断标准、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联大决议的法律效力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
      关键词联大决议 法律效力 国际经济秩序
      作者简介:许勇,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07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240-03
      
      一、国际经济秩序:新旧交锋
      (一)历史的绊脚石:国际经济旧秩序
      一战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长期延续并主宰着全球的经济生活。它是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垄断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垄断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本质,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等各个领域都处于垄断地位。这是为少数发达国家服务的、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时代的呼声:国际经济新秩序
      1955年亚非会议和1961年不结盟运动拉开了发展中国抗争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序幕。亚非会议提出了建立和平合作的国际关系十项原则,而在1964年的第二次不结盟运动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经济秩序的要求。这种呼声最终遍布全球,极大的改变了联合国原来的面貌,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懈斗争与推动之下,联合国逐渐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舞台。
      (三)举世瞩目的联大决议
      1974年,联合国第6届特别会议召开,通过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文件——《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一种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974年11月,第29届联大又通过了一个不朽的文件——《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明确规定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建立一个主权平等、公平互利的国际经济制度。1991年,在第46届联大上,最引人瞩目的一个议题就是“国际新秩序”。此后,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关的各类问题一直成为历届联大优先考虑的议题。联合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下已经成为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名副其实的主导力量。
      二、联大决议的性质和法律效力:不同学说
      (一)“传统国际法渊源”说①
      此观点肯定了联大决议的法律效力,认为应将其纳入传统国际法渊源的范畴。其理由是:联大的某些决议是国家实践,因而是习惯国际法的证据。联合国大会由各国组成,其决议不仅是联合国本身的行为,也是各国的行为。它表明了通过该协议的国家的期望,并在国家实践中不断得到证明,将成为约束各国行为的规则,由此形成习惯法。
      笔者比较倾向于这种观点:除上述理由外,还可以从联大决议在实践中的效果来看。联大决议在调整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决议表达了多数成员国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意愿,不但产生了很强的政治影响力,而且对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决议已经成为无数多边、双边条约的原则依据,甚至有国家直接把联大决议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直接规定于国内宪法和其它法律之中。由此可见,联大决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二)“非国际法渊源”说②
      此学说认为联大决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反对将其纳入国际法渊源。一方面,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3条规定,联大“应发起研究,并作成建议,提倡国际法之逐渐发展与编纂”,因此大会不具有立法权,联大决议仅具有建议的性质。另一方面《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已是公认对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说明,该条除传统国际法渊源外,还涉及了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然而该条并没有列入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大会的任何决议。因此,联大决议不应具有国际法效力。
      笔者反对这种观点:法典编纂理应包含有法律规则的制订。而且国际社会不可能存在一个超国家的立法机关,国际组织这种准立法功能是任何国家无法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赋予联大决议法律效力,不违背宪章第13条。至于《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可由其制订时的历史背景得到合理的解释。在制订规约的1945年,国际组织数量不多且作用有限,不如其后50多年来蓬勃发展。也就是说规约在陈述国际法渊源时,并没有预见到其后50多年中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国际组织数目增多,任务发展及其对国际法渊源的重大影响。
      (三)“软法”说③
      此学说认为联大的这些决议是趋向于形成而尚未形成的规则和原则,与成熟的国际法规则相比较而言,是“软法”。以传统国际法渊源的标准衡量,联大决议不能视为成熟的国际法规则。另一方面,由于联大决议至少满足了国际法规则所需的某些标准,也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于“非法律”。因此它是介于法律与非法律之间的灰色区域。
      笔者认为:法律规范应具有普遍性、可预测性(明确性)和强制性的基本特征,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法律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这是个很明确的问题,不应存在一个介于法律与非法律之间的灰色区域。
      三、联大决议的性质和法律效力:深入剖析
      (一)法律效力的含义
      学界对法律效力的含义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法律效力即“具有法律约束力”。还有学者认为,法律效力除了包括法律约束力外,还包括能够引起法律后果、改变法律情势以及对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各种法律上的后果,即“具有法律上的意义”。④
      讨论联大决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应该在国际经济法的渊源这一前提下进行。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包括实质渊源和形式渊源,而学者通常从形式意义上讨论这一问题。所以,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在这里主要是指国际经济法规范的各种表现形式,既然是法律规范,“法律效力”的含义就理应为“具有法律的拘束力”。退一步讲,如果将“联大决议具有法律效力”解释为联大决议“具有法律上的意义”而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按照这种解释,否认联大决议的法律效力并不等于否认联大决议具有法律上的意义,那么在这一问题上就不会产生争议,而事实并非如此。故笔者认为“法律效力”这里应认定为“具有法律约束力”较为妥当且符合实际。
      (二)法律效力的判断标准
      联大决议法律效力的判断标准其实就是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⑤
      1.自然法学派:法律本身就是自然法,或者说,在制定法或习惯法上面是自然法,自然法是绝对公正的。
      2.实在法学派:该学派把国际法主要的建立在习惯和条约基础之上,即强调人造法,而不是自然立法。所以,国际法效力依据是体现于习惯或条约的国家的共同同意。
      3.折衷学派(格劳秀斯派):该学派把国际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习惯国际法;一类是自然国际法。
      4.规范法学派:认为次级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于更高一级的法律规范,而最高级的法律规范即法律的“基本规范”则是一个假设。因此,国际法的效力依据是“协定必须遵守”这一习惯规则。
      笔者倾向于“共同同意”说。因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不同于中央集权的国家,它是一个高度分权的社会。这种平行式的结构,决定了在国际社会中没有一个超国家的机构或立法机关的存在,即所谓的“主权之间无管辖者”。那么,国际社会拿什么来调整呢?笔者认为,调整平等地位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只能来源于它们的共同同意,它不可能像国内法一样来源于一国统治者的意志。当然这里的共同同意并非一些学者认为的绝对同意,而是一种相对的同意。如果要求所有国家对国际法规则的各部分都表示同意,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共同同意”不意味着对特定规则的同意,而是国家在任何特定时间内对包含國际法作为整体规则总体的明示或默示同意。⑥

    推荐访问:联大 决议 法律效力 经济秩序 性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