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探析

    时间:2021-02-27 00:03: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嫁祸转移政策,通过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导致中国的宏观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国民族工商业、农业受到剧烈影响。政治格局决定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决定了市场需求,届时,大学生数量已经供大于求,内忧外患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南京国民政府从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及动员社会力量三方面入手,试图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谋求解决大学生失业的问题,但在天灾人祸频发,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南京国民政府的控制能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问题;民国政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28-03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加速了我国等殖民地国家经济的困难,使这些国家的更多大学生失业。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期间,由于对外贸易额的下降,物价下跌,许多中国民族工业纷纷倒闭,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致使我国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工作不对口、工资微薄等就业问题丛生。这些就业问题,除了受毕业生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择业价值观、择业地区观、成就观、性格因素等影响外,主要还是受到当时国内外时局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国内外形势
      1.国际形势。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出现盲目扩大商品生产与民众需求持续缩减的国际经济供需市场失衡的尖锐矛盾,并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由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各国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一些有殖民地的国家更是向殖民地大量倾销商品,加速这些国家的经济危机。不公平的待遇和残酷的剥削,激起殖民地国家民众的愤懑,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罢工运动、群众示威和农民运动重新高涨起来。我国的省港大罢工、秋收起义等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掀起反对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斗争,出现新的反帝高潮的表现。各国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在经济和政治上普遍加强了国家干预和专横统治,日本开始实行武力扩张,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统治。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日本等列强加强对我国的侵略,我国东北等地区陆续沦陷。这也造成大学生无心读书,就业能力缺乏而不能顺利就业。
      2.国内背景。社会动荡、战争连绵的我国,在遭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更是民生凋敝、经济低迷。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列强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世界经济危机伊始,我国对外出口额下降11%,据统计,在1934~1935年间,沪市大商家倒闭117家,小商店227家。这些民族工商业频频倒闭、举步维艰,也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出现了更多的就业困难。为了缓解严峻的经济和国内就业困境,国民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如货币改革、减轻经济危机、招募优秀大学毕业生入伍等手段使得一些大学生有了就业机会,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萧条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女性解放、职业教育、学而优则仕等观念,也是经济危机加深我国大学生就业不顺的主要因素。当时,多数就读高校的女大学生都没有如期就业,当时的民风认为大户人家的女性不能出门、抛头露面。以北京房山地区为例,解放前,大户人家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都没有在外工作的记录。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一个模仿日本、移植欧美教育制度,逐渐本土化的转折阶段。在学校考试制度建设和实践上,受社会政治、教育变革和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在培养人才方面还有很多封建体制的遗迹。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没有形成,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学生就业群体,大学生在就业时许多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就业服务得不到满足。以下是1928~1934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之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表,大学毕业生是凤毛麟角,对于整个中国就业群体没有领导、影响作用。
      二、民国时期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供大于求。市场经济是受供求关系控制的,我们都知道只有供求关系平衡时才是最好的状态,无论是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构成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基础的主要有三股势力:一是固有的农村经济,二是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三是外来资本主义。在三者之中,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不断加强,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基础薄弱,广大的农村经济则处于崩溃边缘。在经济危机的低迷状态下,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能力自然急剧减弱。市场需求的是高素质的尖端人才,然而学校教育脱离了社会需要,并不适合国情。
      2.学科需求不平衡、地域需求不平衡。文科失业人数比理科失业人数多,理工科等实业就业相对较少。“依最近学生出路言,大致土木工程,就业最易,机械学生次之,化学诸科又次之,农医人才,近亦得用”。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民国时期经济发展极度不均匀,东西部差距天壤之别,为数不多的近代企业、事业单位大多集中在东部,尤其是江浙沪地区及东南发达地区,大学生聚集在拥挤不堪的东部,而西部却无人问津。
      3.就业政策和就业渠道单一。当时的大学生就业途径主要包括由政府统筹分配、依靠社会关系求职、靠自身努力求职等。高校并没有把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价值观列为必修科目,国内甚至没有一所足以取得社会信任的人才介绍机关。政府没有落实政策,学校不重视施行的做法,使得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缺少必要的指导,加大了就业难度。早在1934年北平大学生就因此掀起向政府求职情愿的职业运动,迫使政府采取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4.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素质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的缺陷及动荡的时局,使得部分高等院校的实习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造成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弊端。首先是择业时定位过高,就业期望不合实际,当时希望在政界服务是众望所归,急功近利。其次就是教育界和商界,并不是把教育当做是终身事业,而是仅仅作为飞黄腾达的垫脚石。此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很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找不到目标和未来,生活奢靡堕落、无所事事,就业时便觉压力较大。毋庸置疑,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心理素质严重影响着就业情况。

    推荐访问:经济危机 探析 大学生就业 现状 时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