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从几则采访失误案例谈记者应具备的素质]记者失误报道内容错误

    时间:2020-08-08 07:57: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青年记者已成为我国新闻记者队伍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我国新闻教育大幅度扩张的同时,青年记者队伍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本文就几则典型的青年记者在采访中的失误案例,由点及面地探析其失误的原因,同时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避免出现这些失误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年记者 采访失误 案例 素质
      
       截止到2006年,我国已有460多所高校共开设661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新闻专业人才。青年记者不仅具有时代转型的特殊体验,而且乐于接受新事物。然而,我国的青年记者在采访中的诸多失误,不仅使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影响,也让受众对青年记者的素质提出了质疑。
      一、青年记者采访失误的典型案例
      (一)“亮一下金牌”
      2010年的冬奥会着实让国人感到欢欣与鼓舞,然而就在我们关注紧张赛事的同时,却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在青年记者的身上频频爆出。本次冬奥会上有很多青年记者是初次出现在国际赛场上。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项目上,我国选手王�以42.985秒的成绩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本届冬奥会的第二金。赛后她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却频频失误,其间那句“把金牌亮出来给爸妈看看吧!”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观众不禁要问,既然身在现场,怎么会不清楚颁奖的具体细节,难道不知道金牌颁发要在比赛后的第二天进行?
      (二)“丢脸”式提问
      2010年3月23日,当时贵阳市正在开展“三创一办”活动,贵州电视台第5频道《法治第一线》栏目联合贵阳市交警支队四大队,开展了对市区主干道的交通违法治理行动,并通过媒体的监督和曝光,来纠正行人、机动车的违法行为。然而,栏目组的一位年轻记者在采访一位正在接受交警处罚的违章女司机时,一句“你这样违章是否给贵阳丢脸了?”的提问,遭到了女司机的多个耳光。
      (三)“这些记者叫西部真头疼”
      2000年4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名为《这些记者叫西部真头疼》的报道。文章中提到我国很多青年新闻记者到西部进行采访报道,不是以人民公仆的角色示人,而是以“钦差大臣”自居,希望采访单位都围绕自己转,稍不顺心就横加指责,甚至威胁采访对象。
      二、失误案例分析
      (一)职业道德意识的淡薄
      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而且我国的新闻事业单位又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所以长期以来,我国的部分新闻工作者常以权力主体自居,群众意识淡薄,没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在霍宝干河煤矿“封口费”事件中,那些排队领取“封口费”的记者,完全将自己的职业道德抛掷脑后。我国的青年记者作为中国新闻事业明天的希望,这种职业道德意识薄弱的问题是十分可怕的。2003年7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和陈绚博士在关于媒体调查的报告中指出:有近2/3的记者承认主动淡化不利于采访对象的新闻,有近3/4的记者实际上倾向于同意拉广告,5/6的记者认为接受被采访者的用餐邀请是无所谓的。我们在每天的新闻宣传中,一直喊着要与世界接轨,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知识修养的缺乏
      新闻记者随时都会跟不同人群接触,所以记者不应只是一个懂得新闻学的人,而更应是一个“杂家”,广泛的涉猎各种知识,以备不时之需。在冬奥会期间,那位记者的提问,不仅让采访者对她的专业素养产生了怀疑,更对她的学识提出质疑。新闻记者是一个忙碌的职业,因此,应将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或者基本常识作为自己的一个功课来做。此外,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背景的了解,也是提高自己采访质量的条件。
      (三)提问技巧的拙劣
      提问,是记者向采访对象了解事实的过程,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而采访技巧的优劣直接关系着采访的成败。在贵阳的“中华女”事件中,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记者是否具有正式的记者证,是否是冒牌记者,但就她的采访方式来说,就完全没有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接受能力,试问在摄像头加罚单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够承受这样的提问。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会面,大多是第一次,不可避免地带有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采访对象的心理戒备。因而,记者在进行正式采访时的第一个关口就是“拆墙”,打通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心理上的那道墙,而类似这种拙劣式的提问,无疑是自毁形象,采访对象自然避之不及。
      (四)角色转换与应对的不当
      如果从社会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行为都是一种角色行为,采访对象的所思、所想、所做也受记者自身角色的影响。如那些前往西部进行采访的记者,他们在采访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钦差”角色,认为自己的笔头对采访者具有“生杀大权”,所以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将自己的位置摆正,显示出与采访对象的不平等。
      三、青年记者避免采访失误的策略
      (一)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青年记者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上,甩掉“权力”的帽子,树立一种全新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重视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批评,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群众活动。青年记者要牢固树立自己的职业道德信仰,在政治上要做党的喉舌,在生活中要树立民本思想,这是社会对青年记者的期待,行业中人也要具备这种职业的自觉性。
      (二)丰富自己的学识
      青年记者应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要一专多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要熟悉各种社会知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自然免不了各类书籍的阅读,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当然,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行万里路,只有在不断实践当中,才能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中,才能不断积累属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收获,如此,在今后的采访中才可能游刃有余。
      (三)掌握提问的技巧
      美国前白宫发言人弗来舍曾提到“白宫记者团是任何人所能遇到的最难缠、最尖利、最多疑的一票人马,他们是这个行业的精英。”这些新闻记者之所以被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与他们的提问技巧是分不开的。白宫记者的提问虽以尖锐、犀利著称,但他们也善于“包装”自己的问题,除援引发言人的原话来丰富自己的提问外,还擅长将观点性的问题“转嫁”给其他人,避免直接冲突。如借别人曾经说过的言论来反问采访对象。“冲突就是新闻”的观念在美国记者中深入人心。然而,即使这样的一个新闻坏境,记者尚且需要注意自己的提问,在我国,青年记者的提问则更是要斟酌了。
      (四)找准自己和采访对象的角色定位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角色定位,首先应是他们的职业角色,主要体现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次才是他的社会地位、身份等,相应的,在定位采访对象的角色时,也应先从其职业出发。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仅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而且还要对采访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因为被采访者的角色具有变动性和多样性。这种角色的变动性体现在采访对象的角色会随着采访坏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这些角色行为还会随着采访对象活动环境的扩大而呈现出多样性。以学生为例,在学校里是学生,在家是子女,购物时是消费者,如果进了学生会,那么他又增加了一种社会角色,即学生干部。采访对象的角色变化与多样性,虽给新闻记者采写新闻提供了多个切入点,但记者要做的不仅仅是找准采访对象的角色定位,更要擅于灵活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一种能与采访对象更好交流的角色。■
      
      参考文献
       ①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王小宇,《练好采访提问的基本功》[J].《记者摇篮》,2009年第12期
      ④吴飞、丁志远,《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构建》[J].《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应具备 失误 采访 从几则采访失误案例谈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新闻记者的素质修养 采访稿对话式范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