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为什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

    时间:2020-07-15 07:27: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个人智商很高,他在事业上就肯定成功、人生就基本顺利吗?   回答是:不见得。      一个人智商一般,他在事业上就肯定没有成就、人生就注定不
      顺吗?
      回答是:不见得。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于个人、于国家都十分
      紧要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我得出一个结论:对多数人而言,在其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常常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非智力因素才是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不仅如此,撇开客观条件,一个人的生活幸福与否,也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
      我还发现了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即我们中国人,无论在家里、学校,还是工作单位,大家普遍比较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可怕的是,这似乎已形成为一种传统、一种社会习惯。我说可怕,是因为这种趋势已经制约了为数众多的学生与劳动者的成长,限制了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它最终将大大削弱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大减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一个于个人、于国家都十分紧要的问题,我认为值得认真讨论。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简单地说,人的综合素质中除去智力因素的那部分就是非智力因素,它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和。非智力因素涉及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等。具体而言,它包括事业心、好奇心、同情心、工作情趣、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精神、独立精神、实干精神、团队精神、自制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吃苦能力、自我调适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意志力、韧性、忍耐性、恒心、胆略、勤奋、刻苦、诚信、心理素质、情商,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能力或素质似乎很难截然归为智力类或非智力类。譬如创新力,有人将其归为智力范畴,而这种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包括某些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等),所以又有人将其视为非智力因素。本文倾向将智力定义在一个狭义的范围内,即一般人理解的智力,主要指人认识、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判断、思考等。从理论上说,任何教育、培训都应同时注重智力与非智力两方面的发展,而实际情况大多是重前者,轻后者。
      现在的学校虽然有思想道德品质课,有各种课外活动,但一般并不是全面系统地训练青少年的非智力素质。即使有训练,也不考试;即使有考试,也是软指标。说白了,跟升学没多大关系。甲学生组织能力特别强,他会因此在高考中加分吗?当然不会。乙学生非常热衷公益事业,她会因此进入一所名牌学校吗?估计也不会。诚然,也确有家长、教师、校长和学生认为非智力因素重要,但一般还都认为不值得花太多时间精力去研究之、实践之;或者,觉得重要,但无从下手。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归根结底,还是缺少动力――像高考那样的动力。由于学校普遍都不重视非智力因素教育,所以多年来,我们的青少年综合素质受到极大影响,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
      
      怀疑精神与好奇心、开拓精神、标新立异精神一道,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特质
      
      
      智力当然是人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但片面强调它而忽略非智力因素,非但无助于培养和造就各类专门人才,反倒会妨碍被培养者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其发挥专长。这样的例子很多,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是其一。少年班的学生,所谓少年大学生,都是在智力方面较早显山露水者,有的被人称为“神童”,有的被冠以“小天才”。于是有人想到对他们进行超前培养,智力教育上开个“小灶”,以期早出科技英才,这样就有了这个特殊的班。不过后来的实践证明少年班并不成功,他们中间别说没出一流科学家,二三流的大约也挑不出来,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少年班不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就是教育者轻视了非智力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少年,当他的思想、身体还不成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力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便被戴上“未来科学家”的光环,他能不飘飘然吗?这对他的成长又有什么好处呢?显然,这个做法反而毁了一批有潜力的少年。
      其实,大科学家、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等都不是什么人精心培养出来的,他们是自己冒出来的,竞争出来的。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马克思、爱因斯坦,还是曹雪芹、鲁迅,都是如此。这些大家的成才成名,当然跟其天资分不开,但其非智力因素(这往往为许多人所忽略)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因为非智力因素不仅重要,而且可以学,而天资是学不来的。比如马克思,他的天资别人可能学不来,但他的怀疑精神就值得学。马克思说“怀疑一切”是他最喜爱的箴言,可谓意味深长。可以说,没有这一条,马克思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了。怀疑精神就是不迷信前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它与好奇心,开拓精神,标新立异精神一道,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特质。
      再看看大科学家达尔文是怎么说的:“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而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则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看来,他们成功的“秘诀”,全在非智力因素中。
      
      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和创新能力,主要靠非智力教育
      
      现在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期,正努力走出自己的创新道路,做一个创新型国家。走创新道路,做创新型国家,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十分必要的。但同时我们又必须认识到,这是很艰巨的事业。艰巨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缺乏创新氛围,缺少文化土壤。每一个人可以看看自己的周围,创新型人才少得可怜。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培训方法不但没有培育人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反倒是经常扼杀学生(尤其是青少年)的新想法、怪问题或奇异念头。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大概是不会讨老师喜欢的,久而久之,他的思想棱角被磨平了,成为了一个只会按照标准答案学习的“好学生”。问题就出在这里。
      这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每时每刻发生在每个地方的现象。其结果是,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迟钝了。一些人甚至思想僵化,早已不会独立思考,遑论创新!被忽略的还不仅仅是好奇心和怀疑精神,还有正义感、同情心、责任心、心理素质、公共道德等多种非智力因素。我以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根本的实力存在于国民之中。国民素质越高,则国力越强。而国民素质最主要的是两部分,一是文明程度,二是创新能力。从目前的状况看,这两条恰恰是我们的软肋。显而易见,其中的原因与非智力教育不到位紧密相关。而解决的办法,也只能是从教育入手,一方面重视、强化非智力教育,另一方面,全面改革智力教育。
      综上所述,要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和创新能力,主要靠非智力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关系国家民族前途,轻视不得。至于说重视,不光政府、教育部门要重视,而且全民都要重视。毕竟,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必须依靠每一个行业,依靠每一个人的努力。这其中,当然包括我们对外新闻出版界同人的努力。
      
      新闻出版业太需要罗文式的实干派了
      
      当我们把目光从教育大业,从全民族的大局移向对外传播业这么一个小局部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其实我们也像许多行业一样,被同样的问题所困扰:缺精英,缺复合型骨干,缺创新型人物,缺有独立精神的学术闯将,缺特别能吃苦的业务实干家。值得注意的是,在华的外国企业、跨国公司特别看重这样的人,他们一直在物色,在“猎取”。他们已挖走了不少,这类人才对中国就更奇缺了。为什么这样的员工没有成批出现?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大面积地培养这样的人。由于人们长期忽略非智力素质训练,现在只好自食其果。解决的办法是――补课,补上非智力素质训练这一课。
      补课有两个目的:发现业务领军人物,普遍提高员工素质,而后者似乎更重要。人们常说,先学做人后学艺。在某种意义上说,学做人就是培养提高自己的非智力素质,比如守信用,重事业,讲道德,有毅力,能吃苦,乐助人,等等。很难想象一个缺少爱国情怀的人会成为一个对外传播的业务骨干,也很难想象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会成为一个好编辑,还很难想象一个怕苦怕累、懒散拖拉的人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几年前有一本小书很畅销(现在也还受欢迎),叫《致加西亚的信》。想必不少人读过,没读过的不妨读读。畅销书往往有争议,此书也不例外。要我说,此书内容意义深刻,缺点是书名取得不好。因为应该被读者记住的人名是罗文,而不是加西亚,前者才是书的主角儿。罗文的故事很简单。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须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隐藏在古巴的崇山峻岭中,无人知晓其确切地点,可又必须将信送给他。正在美国总统犯难的时候,有人推荐了罗文上尉,说他能找到加西亚。罗文于是领命,拿了美国总统给加西亚的信,二话没说就出发了。三周后,罗文完成使命。送信的细节被省略了,作者想强调的是:罗文从总统手中接过信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
      《致加西亚的信》出版后之所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是人们普遍感到现实中有罗文精神的人太少了。罗文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文明,一种敬业文明。敬业甚至到了什么都不怕的地步。敬业使他有了独立品格,有了胆略,有了智慧。他认为,领了任务,剩下的工作全是自己的。读了此书,我的感受是新闻出版业太需要罗文式的实干派了。我们这一行,常常“人自为战”,靠的就是敬业。一个记者领命后,如果总是不停地问上司:到哪儿查资料?找谁联系?怎么联系?联系人找不到怎么办?交通问题如何解决?都该问哪些问题?报道怎么写?要不要带相机、录音笔?等等。这样的记者能说是合格的吗?好记者不是“喂”出来的,是自己磨炼出来的。一个新闻系的高才生未必注定会成为大腕记者,如果他身上缺乏敬业精神、实干作风、独立品格等非智力素质的话。
      我读过不少一流记者、作家的传记,也与其中的个别人打过交道。他们的文章、报道当然是很精彩的,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工作精神而不是写作才华。就拿美国名记者索尔兹伯里来说,年轻时就喜欢写新闻报道,一有空就写,就投稿。他跟我说,他没有专门学过新闻理论和写作,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我就是喜欢写作,一篇接一篇地写,一本接一本地写。”他的工作热情、写作韧劲可不小,从高中时代的十几岁写到生命终结的85岁,笔耕不辍,打字机不停,著作等身,佳作无数。我想,要是让索尔兹伯里来培训年轻记者,他大约不会开个什么培训班,从写作基础、报道要素、采访方法讲起,先来“沙盘作业”。估计他会先让学生看点相关资料,然后布置采访任务,让大家分头去采访,回来自己动手写。写出来的稿件很可能不合格,但采访中学到的东西是终身受用的。他的方法就是从失败中学,从实践中学。目的就是先训练众人的非智力素质,这个比写作技巧更重要。要让新手知道,新闻报道是一个“跑腿的活儿”(legwork),光靠笔试优秀是当不好记者的。
      
      潜力能否充分发挥,
      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调动、培养非智力因素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商正常,但不是超常。我相信人的智力主要是先天形成的。后天的努力可以提高些许智力,不过那只是量的提高,不是质的改变,不是由普通人变成天才。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体验:经过刻苦努力以后,觉得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很多,于是有人就想:我是不是智力更强了?旁人也总是这样看,如果身边的人业务水平高,小有成就,他们就说人家聪明,甚至还有人会说这是人家智商高。果真如此吗?
      其实,“功劳”应该记在非智力因素上,是它们使你更强更能干了。什么是努力?什么是下大工夫?就是调动你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增强非智力素质――韧性、恒心、勤奋、刻苦等,来使你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我们都熟知一条古训:笨鸟先飞。这里的要点是“先飞”,也就是多花点工夫吧,或叫智力不足,非智力补。这就是古往今来,无数智力平平的人能够做出业绩的根本原因:他们把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了。难怪有哲人说:智力往往是靠不住的。难怪有伟人云:天才来自勤奋。
      我们可以这样看这个问题:智力因素大致上是一个常量,而非智力因素则是一个可变量,一个变动范围非常广的可变量。人们平时说某人“可塑性大”,就是指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可以调动。说到我们每一个人,完全不用为自己的智力或智商发愁,因为它完全够用,而应该“发愁”的倒是被很多人忽视的非智力因素。我们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调动、培养非智力因素。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应该努力的方向也就不一样。甲工作独立性差,就应该针对提高独立性来下工夫。乙吃苦精神欠缺,自然要重点向这方面锻炼自己。所以我力主每个人应针对自己列出一个自我培训计划。培训一定要是主动式的(所谓“我要学”),那样才会真出效果。而被动式的(所谓“要我学”)培训通常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另一方面,又要解决共性问题。譬如出版界普遍存在的责任心不强和工作不细的问题,长期以来影响着书刊报的质量。“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为了行业的顽症。说起来,绝大多数的差错都是些低级错误,跟编辑、校对的业务水平有关,但问题主要在缺乏责任心和细致态度上。当然,人非圣贤,差错难免,所以才有允许的差错率存在。但人又应该有志气,有毅力。如果有一个编辑发狠说:“我硬是要出一本零差错的书,要争这口气!”我相信他终究会成功。一本书是可以无错的,十本、百本、千本书也是做得到的,只要用心罢了。
      由此我又想到我们的国家。客观地说,跟日本人、欧美人相比,我们中国人做事是不太认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是可以改变的。中国人不笨,为什么做出的产品就不如人?人们经常这样问。道理很简单,只是不笨还不够,重要的还要认真。智力强的民族若想强盛,必须非智力也强才行。
      (信息反馈请发至xiaotanzhen@126.com,欢迎交流。)
      责编:谭震

    推荐访问:重视 智力因素 为什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括 非智力因素测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