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关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几点说明】 主体性人格

    时间:2020-03-25 07:32: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说起道德人格,可能不少人都能说上一些,毕竟我国是所谓的礼仪之邦,有两千多年的道德文化背景。但是如果因此就认定我们中国人都有主体性道德人格,那就未免有些牵强赴会。本文通过阐明主体性和主体性道德人格,力求让更多的国人意识到我国民族精神的缺憾:缺乏主体性道德人格,遇到事情只喜欢推脱。
      【关 键 词】主体性 道德人格 主体性道德人格
      
      谈到道德人格,也许很多人都很熟悉;毕竟我国是所谓的礼仪之邦,有2000多年的道德传统。可以说,中国人很早就有道德人格了。因为,人格这个概念本来就是极度抽象、空洞异常的概念;以至于我们赋予人格什么内容,它就是什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人格就是道德。依黑格尔,《论语》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关于道德说教的书[1]。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人在东周时就有道德人格了。
      不过,我们可能会问:既然中国人的道德人格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何以时至今日中国人还是缺乏真正的个性?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首先界定个性的内涵。
      什么是个性?个性首先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行为处事。如果这种关于个性的定义是充分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个性就是任性,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此说来,中国人3000年前自古就有自由和个性了。这种说法显然欠妥当。因为欲望和感觉仅仅是意志的形式或者说是作为表象的意志,这种意志的内容无法保存自身,以至于这种意志必须受到各种外在环境的束缚和制约。因此这种意志只能说是形式上的自由或形式上的个性,而不是真正的个性。真正的个性必须是自身规定的意志,这种意志,中国人是很难会有的。近代以前,中国人是很讲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很明显的证据。然而,这种道德却以服从一个抽象自然实体(天)为归宿的。比如:历史上岳飞,就是这种道德人格的很好的贯彻者。这样的道德人格,我们可以称之为客体性道德人格。这样的道德人格在某些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却有些迂腐而缺少人性。岳飞抗金,诚然是彰显中原人力量的举动,也是报效北宋的好典范;但却无视自己的安危,给北宋尽忠;以至于不顾宋高宗的心思,就一厢情愿地出兵。像岳飞这样的人,我们都说他是忠君爱国的。如果是这样,他必然有效忠的对象。如果我们说他效忠北宋,而岳飞是南宋人,显然岳飞不是忠臣。①如果我们说岳飞忠于南宋,那么岳飞就没必要去迎回被俘虏的皇帝;因为他们是北宋的皇帝,一旦让岳飞迎接回来,宋高宗就只能做回太子。如果我们说岳飞忠于宋朝,那么岳飞效忠的对象就太抽象了。换言之,岳飞在精忠报国(贯彻道德人格)的过程中,其效忠对象(归宿)是很抽象的。因此,岳飞的道德人格只能算是一种客体性道德人格。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都只有客体性道德人格而已。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在农村,农民多半是很有道德的。他们总是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出差错。为什么?依笔者看来,他们不过是怕受到天的惩罚而已。如果问他们天是什么,为什么会惩罚他们;他们只能哑口无言。对于一些缺德的人来说,损人利己是常有的事,因为他们知道:天是否存在还是一个问题。由此看来,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多半是因为怕受到一种若有若无的惩罚才做出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多数中国人道德行为的归宿只是一种抽象实体。
      既然我们已经对客体性道德人格有所了解,我们就不妨讨论一下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以主体性或个体性为基础的道德人格,它必须是主动的又不执着于任何权威的道德人格。因为人格这个概念很抽象空洞,所以,我们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主体性和道德。一般说来,道德这个词,作为中国人都能理解;因此,我们在这里只需探讨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肇始,有说始于孟子,有说始于康德。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很牵强:虽然孟子提倡大丈夫的德行,但这种德行的终极出发点却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天或良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天是很抽象空洞的;良知也只是一种情感式的东西,是受制于外在事物的。所以,孟子的道德人格理论也仅仅是客体性的。实际上,主体性是以自我意识为内容的。如果离开自我意识,那么主体性也只有形式而已。我们知道,中国人是缺少自我意识的;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是很好的见证:中国的农民不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绝不会起义,只要还能对付着过,他们都会过下去的;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小农意识或苟且偷安的产物;因为它会以吃饱穿暖而告终。当然,这只是从知性的角度来探讨这种现象。站在哲学或理性的高度上看,中国人之所以缺乏自我意识,只是因为中国人的精神还只是自然实体精神,或者说中国人的意识还只是自然意识(感觉);中国人的认识水平还没有超出感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何以在中国长久不衰了。
      真正的主体性是近代西方才有的。笛卡尔的我思还有很浓的心理学意味;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应该始于康德。那么,主体性究竟为何物?如果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解,主体性就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自我意识。这种意识首先是自为的,就是为自己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主体性其实就是个体性。所以,如果说中国古代就有主体性,那就是自欺欺人的狂妄。因为,在中国古代那种君权神授的氛围中,强调的只是整齐划一而已。即使是有点思想的老子和庄子,他们也没有跳出这种思想的框架。老子的道,强调仿效自然;庄子的齐物,强调返朴归真;都似乎超出了大一统的氛围。其实则不然,因为老庄的境界不过是返回到原初的赤裸裸的自然(感觉)状态中,还只是以一种比较暧昧的方式跟自然实体保持一致,并把人融入自然实体之中。大一统就是自然实体(天或命)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国的佛教也没有主体性。姑且不说中国人把佛、菩萨当作偶像来崇拜,也不用提及佛教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单看佛教的最高本体或最高境界就可以理解:佛教也是缺乏真正的主体性的。佛教的最高本体阿赖耶识和最高境界涅�,仅仅是以轮回本身来取代轮回过程,人要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并把握佛教的阿赖耶识,必须无我(取消自我意识);因此,如果说佛教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也只是以阿赖耶识(抽象的自然实体)为归宿的,而不是自己规定自己;这种主体性还只是一种客体性而已。所以,在思想层面上,中国古人毫无主体性可言。如果问中国人的主体性是何时出现的,那也只能到近代中国中去寻找。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思想家。诸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严复、孙中山、梁启超等。在这些人身上,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无非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四人。谭嗣同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可以说,谭嗣同的道德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因为他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但我们却不能说,谭嗣同的道德人格是主体性的,因为他舍命维新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必须使自己的道德跟他所谓仁(他心目中的最高实体)相一致,以实现他所谓的永恒。一是他必须为光绪维新的失败买单,否则国人将永远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显然,谭嗣同这种道德是融自己于光绪、仁、国人等客体之中的。所以,他的道德还只是客体性的。梁启超为了中国的发展,不惜背叛他的老师康有为。但他这种反叛却是以孙中山的主张为主要契机的,而且,梁启超的思想多半受他自己的情感(任性)影响;他号任公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说过,任性只有自我意识的形式,没有自我意识的内容。所以梁启超的道德也不算是主体性的。孙中山为了革命几乎把自己的家人、财产都挥霍干净了;但他的这些行为都是对华盛顿的效法;他的革命道德只是要求自己向华盛顿看齐;因此,他的革命道德还不算是主体性的。章太炎则不同:他不屈从于任何权威,也不以某种自然实体为归宿,他的行为多半比较慎重而理性;他的座右铭是依自不依他,就是很好的证明。
      也许很多人会说,章太炎是个疯子,疯子是有神经病的人,这种人不可能有什么主体性道德人格。但是,我们可别忘了:章疯子这个绰号只是黄兴对章太炎的美誉;因为章太炎特立独行、不愿意受到别人的过多约束,所以黄兴这么称呼他。事实上,章太炎不仅在行为上是依自不依他,在思想上也是如此。
      关于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研究,国内和国外都不多见,主要见于:张春香的《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和唐文权、罗福惠的《章太炎思想研究》和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其中,张春香对章太炎主体性道德的研究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它几乎把章太炎的主体性道德人格都挖掘了出来;只是该文还不够深刻,还过于知性,哲学味太淡。本文就是在扬弃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必然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望祈各界同仁及师长不吝赐教。
      注释:
      ①岳飞不是忠臣的原因是:其效忠对象不确定,算不上忠臣;他不看宋高宗的态度就冒然出兵去救过去的皇帝,居心难测。(笔者注)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庆节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19-120页.

    推荐访问:几点 人格 主体 关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几点说明 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 佛教的生死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