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教考相谐,事半功倍|私教课程 事半功倍

    时间:2020-02-25 07:42: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些教师由于孤立地看待语文教学与高考,在教学实践中,也就不能处理好教学与高考的关系。语文教学经常被僵化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以致陷入机械应试的境地。有的学校为了应试甚至不惜打乱正常的教学节奏,随意安排教学进度。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教与考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理顺它们的关系。其实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作一点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在教、考关系中认识高考、认识教学,就可以找到教、考在目标与内容方面的契合点,从而化解教考之间的矛盾。下面从几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语文教学与高考的依据相同
      
      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展开。这是一条铁律,毋庸置疑,也无需多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以及在此基础上各独立命题省份制定的高考说明,也都是依据《课标》制定的。《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语文高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标、纲要以教育文件、法规的形式对语文教学与评价的依据作出规定,也强调了语文教学与高考评价依据的一致性。
      语文教学与高考命题的依据相同,这是语文教学与高考的能力、内容要求相通的理论基础。
      
      二、教考能力目标与内容要求一致,教学要求胜过高考要求
      
      我们研究教考关系,比较《课标》与《考试大纲》对教、考的能力要求与内容规定,就可以发现教考的能力与内容要求是一致的,而且《课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于高考的能力标准,教学的内容比高考的内容更广泛、更丰富。
      
      第一,语文教学与高考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比较。
      《考试大纲》中“考试能力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诸多方面把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作为根本点,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作为终极追求。它涵盖了《考试大纲》中所有的能力层级。
      
      第二,教学内容与高考内容的比较。
      高考的考查内容源于《课标》规定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正是日常教学的资源与载体。可以说,语文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是大致相同的,而且语文教学的要求与高考的要求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比如《课标》对词句理解能力的要求不仅达到《考试大纲》的标准――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含义,并且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课标》不仅要求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而且还要求体会其表现力,这实际上已提高到了鉴赏的层次。“阅读与鉴赏”,《课标》提出“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忻判断,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发、评价、质疑”的目标,这较之《考试大纲》,也是更胜一筹。
      这里我们不展开分析,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再作具体比较分析。
      
      三、教材“研讨和练习”训练题型与高考考查题型相近
      
      在教考能力与内容要求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在教考联系中研究高考题型,就不难发现高考各种能力考查及题型并非神秘莫测,而是经常能在教材的”研讨和练习”中见到它们的身影。教材的“研讨和练习”几乎涵盖了高考的各种题型与能力层级。有些题目与高考题形神俱肖,能力要求”有过之无不及”。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一) 神形俱肖的几组例子
      第一组例子:
      必修《沁园春・长沙》: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采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2011年安徽卷第8题: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两道诗歌题目,题干表述、题目指向高度相似。高考试题围绕“溪水”这个核心意象让学生理解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体会画面所表达的情感。“研讨与练习”让学生描述“湘江秋景”,也训I练学生理解画面内容、体悟其中情感与思绪的能力,其考查角度、要求比高考题更广_、更高。
      第二组例子:
      必修3《蜀道难》:朗读井背诵这首诗,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两道题的考查对象都是反复句,都指向其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教材“研讨与练习”训练能力要求较之高考试题更明确而具体。
      第三组例子:
      必修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迢上梁山”,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叉的心理变化过程
      2011年江西卷第17题: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必修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l尺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2011年安徽卷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诚的脉络。
      上边两组题目,题型共同特点显而易见,一是概括心理变化过程,一是概括小说事件的发展脉络。
      
      (二) 形异神似的几组例子
      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与高考试卷中“形神俱肖”的题目俯拾皆是,形异神似的题目更是信手可得。所谓“神似”,是指教材练习与高考题目考查本质完全一致。下面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层级举例说明。
      1.“理解”能力的比较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考试大纲”规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第一组例子:
      必修4《拿来主义》: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浙江卷第10题: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男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
      高考题与教材“研讨和练习”题都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教材的练习题训练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整体把握文章思路,从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主旨。此外,练习题还在题干中对理解词语 的思路进行了引领,是理解词语意思所作的必要的能力准备。日常教学落实了这类题目的能力训练,教学可事半功倍。
      第二组例子:
      必修3《琵琶行》: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固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朗读并背诵全诗,说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2011年四川卷第14题: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题第二问训练学生理解诗句的意蕴,与高考题目考查的基本能力相同,但能力要求比较高,思考过程比较复杂。解说”意蕴”需要以第一问的完成为基础,也就是要体会诗文中表现的琵琶女的身世与情感以及诗人的身世与情感,这实际上是对诗文内容的总体把握。这里对“意蕴”的解读,要求学生在诗文的整体中把握诗句的含义。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解答高考题绰绰有余。
      2.“综合分析能力”的比较
      《考试大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要求与《课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没有本质的区别:“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只是《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还要求学生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发、评价、质疑,这一要求超过了《考试大纲》。
      第一组例子:
      必修3《祝福》: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2011年江西卷第18题: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这两个题目都是从小说情节的角度,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进而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这两个题目,不局限于对问题作简单的是非判断,还需学生具备思辨能力,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出所以然来。如果平时这类题目训练到位,高考时就会很顺利。
      第二组例子:
      必修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011年上海卷第4题:文章结尾引用《诗经》里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两个题目都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需要简单地概括所用典故、诗句的内容及隋感,然后再阐述作者借此传达的思想内容与情感。
      3.“鉴赏评价能力”的比较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其具体要求为:(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第一组例子:
      必修2《荷塘月色》: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2011年上海卷第8题: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这两个题训I练或考查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具备―定的语言鉴赏能力。
      第二组例子:’
      必修2《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2011年山东卷第14(1)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第三组例子:
      必修5《陈情表》:《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背诵全文,谈谈竹的阅读体会
      2011年北京卷第12题第②小题: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高考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练习题意在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课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与高考的能力要求并无二致。
      4.“探究能力”的比较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其具体能力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组例子:
      必修1第三单元《小狗包弟》: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
      2011年浙江卷第15题: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两道题均考查和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能力、针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创见的能力。《小狗包弟》练习题的“设题意图”在于:“第一问是从领悟作者情感的角度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第二三问是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这种要求与复述故事相比,可能更难一些,也正好考查和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表达创见的能力。理清敌事发展的线索、脉络对回答此题有所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它对学生的要求显然超越了高考题目。
      教材“研讨和练习”训练题型与高考考查题型相近,这是语文教学与高考相一致的实践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高考与教学的关系可以达成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学与高考是相容的,它们都是学生成长过程所要经历的某一个环节、一个侧面,它们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有这样的认识为基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将教考的追求目标统一到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应用能力的提升上来。如此,坚定老师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而不是服务于考试的理念;教师踏踏实实地研究如何使学生具备真正的语文阅读能力,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总之,教考关系“和谐”,日常教学与应对高考均可事半功倍。

    推荐访问:事半功倍 教考相谐 教考相谐 事半功倍 教考相谐事半功倍 教考关系探究ppt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