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邯郸师范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中国近代化历程

    时间:2019-05-12 03:26: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邯郸地区近代师范教育是伴随着近代学制的诞生开始的,清末民初颁布的师范教育学制,确立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邯郸的师范教育逐渐兴起并发展,为邯郸近代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师资,推动了传统教育的近代化改造,促进了自近代以来邯郸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邯郸师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 邯郸地区 师范教育 近代化
      邯郸师范教育作为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发展最早源于1902年8月直隶总督袁世凯拟定的师范学堂暂行章程,它对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做了详细的规定。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的《学务纲要》,要求各地“急设各师范学堂”,最重要的“则是初级师范学堂”[1],根据这项规定,1905年,邯郸县乡村师范学校成立,邯郸的师范教育由此拉开了帷幕。在邯郸师范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
      一、师范教育发展的过程
      邯郸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教育兴起阶段、发展阶段、低谷时期和初步恢复阶段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发展原因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形成的特点也不同。
      1.邯郸近代师范教育兴起阶段:1902年—1922年。在袁氏拟定师范学堂暂行章程的影响下,邯郸的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开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不少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开始在邯郸创设各种类型的师范教育。它们大多以初级师范学堂、师范讲习所和师范传习所为名称。这时期的师范学校由于处在初创时期,因此一般学习年限较短,多为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学习的内容也比较有限,教育的目的就是尽快为各小学提供不同于以往的师资。规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和化学、习字、图画、体操等,但实际学习内容非常有限。招收的学生大多为有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当地秀才或私塾、蒙学教师,这些学生良莠不齐,教学的成效也很让人怀疑。民国成立以后,根据当时小学学生数量少的特点,提倡学习单级教学法,于是各地纷纷成立单级师范养成所,但是其学习时间也极其有限,人数也有限,一般都是草草开始,早早结束,学校自身也是或做或辍,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教师来源。如1912年,馆陶县成立单级教养员养成分所,先后招生3个班,计学员120人,修业期限为1年,学员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7年,临漳县师范传习所改为单级师范讲习所。总结这一阶段师范教育的发展,可以用三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办学时间早,学习年限短,学习内容简单,这于师范教育刚刚兴起与起步有重要关系,至少它打破了邯郸历史上没有师范教育的格局,是邯郸教育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标志。
      2.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阶段:1922年—1937年。这一阶段是邯郸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清末民初二十年的教育发展,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已经走上了正确的轨道。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对近代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酝酿已久的小学义务教育在新学制中也得以体现,4年小学义务教育的规定,也为师范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新学制还规定“为推广职业教育计得于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六年”,“为补充初级小学教员之不足,得酌设相当年期之师范学校或师范补习科”。上述规定,不仅影响了师范学校培养学生的数量,增加了培养教师的学校的种类,而且提高了独立师范学校的教学水平。按照这一规定,临漳、涉县、邯郸县、广平等各地纷纷设立乡村师范学校,使邯郸的师范教育开始向乡村发展,从而增加了乡村的师资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独立师范学校学习年限的增加,为满足本地学生求学的需求,1923年,在大名创办了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24年,改大名女子初级师范讲习所为直隶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学制六年。两所独立的省立师范学校,从设立到最后的解体的十多年间,为邯郸的初、高级小学、中学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师资,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也为邯郸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4年统计的省立七师的学生流向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除了上述学校外,为满足政治教学的需要,部分县乡还设立了专门从事党义教育的党义教员短期培训班,培养政治人才。从学习内容上来说,大多乡村师范学校的教学内容中也加入了“三民主义、儿童心理学、教育概论、小学各科教学法”等课程,并“使用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国统一课本”[2]。总结这一阶段邯郸师范教育的发展特点,可以用多方发展、精彩纷呈来形容。有独立的师范学校,也有附设在中学的师范科,有长期存在、连年招生的学校,也有短期培训、不定期招生的学校,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师范教育,在培养师资的水平上,都比第一阶段有所提高,尤其是第七师范学校,在校长谢台臣的领导下,以“以作为学”和“师生打成一片”的教育理念,不仅为邯郸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使七师成为我党的摇篮,为党的发展壮大培养了大批革命家和领导力量。
      表1 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生流向
      3.邯郸近代师范教育的低谷:1937年—1945年。七七事变以后,邯郸的师范教育遭到了灭顶之灾,两所省立师范学校解体,其他类型的师范培训机构也不见了踪迹。在八年抗战时期内,沦陷区日本在派遣日文教师的同时,还在各地组织了教师培训,如“1943年在邯郸城北门外耶稣教堂开办小学师资训练班,招收城乡失业知识青年”[3],目的是在学校教育中更好地贯彻“大东亚共荣”、尊孔孟、兴王道的思想,彻底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革命意识。与此同时,抗日根据地的师范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1938年“八路军涉县工作团”协同县国民政府教育局于涉县县城文庙举办抗日小学教员训练班,招回乡知识分子和乡村原教员250多名,聘原师范知名教师和地方军官任教。1940年,涉县县抗日政府创办教师训练班,先后办5期,共培训200余名教师赴各村任教。冀南抗日第一师范在1939年—1943年一直活动在邱县一带,校址不固定,教学地点游击式,两个班100多名学生,没有固定课本,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社会科学概论、新民主主义论等)、教育史、历史。学校经费及学生吃穿用度均由政府供给,目的是培养抗日干部和抗日小学教师,各班修业年限为2年,校长于中约。1943年,在鸡泽西六方成立抗日小学一所,培养学生23名,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到小学任教。上述师范学校,无论从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上,都无法与战前的两所省立师范学校相媲美,邯郸的师范教育由于日本的入侵而陷入低谷。概括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政治色彩非常鲜明,二是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4.近代师范教育的初步复苏—1945年—新中国成立前。抗日战争胜利后,邯郸的师范教育迅速复苏,各地师范院校纷纷建立。1946年秋,武安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文庙旧址办起一所简易师范学校。同年,涉县师范在县城营子街头任家大院复建,招在职教员班和高小毕业生普通班各一个,学生110名。为适应战后教育发展师资之急需,学制暂定一年。设政治、国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音乐、体育、美术、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学生除学习外,积极配合时局进行社会活动,写标语、编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协作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等。1948年,馆陶县简易师范成立,教职工15人,招一个初师班和两个教师轮训班,毕业后到小学任教。各地师范学校的陆续恢复和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复兴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但由于还处于战争时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多地体现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其社会性、继承性、发展性非常明显。
      二、邯郸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邯郸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轨迹,为我们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地处四省交界、经济并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脉络。在近代史的版图上,这里虽然有大名府、广平府两个政治活动中心,在对当地政治、经济的引领上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近代邯郸师范教育的发展还是呈现出昙花一现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四点。
      1.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教育大政方针的影响。虽然邯郸地处四省交界之处,但国家政策对其的影响力依然是最为强劲的。在师范教育产生发展的时间上、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布局上,以及教育的基本内容上,都是按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向向前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先进的教育思想要想到达邯郸这样的内陆地区,没有当地有识之士的引导,没有地方官员的支持,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2.经济不发达是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邯郸地区以农业为主,缺乏大型的工厂,整体经济实力欠缺。因而在整体教育发展上,势头不够强劲,与之相关的师范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级别较低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与承担的责任不成比例,这也导致了师范学校在招生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免费的师范教育政策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是使很多师范学校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之一。
      3.社会动乱是师范教育无法维持的根本原因。在近代的邯郸,经济凋敝,土匪横行,团会骚扰,日军的入侵更是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人们时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在生存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师范教育自然也无法维持。这是邯郸师范教育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
      三、邯郸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邯郸师范教育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师范教育要想获得发展,一是要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师范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只有集全民族之力,才能办好师范教育。二是要有经济发展的支撑。任何形式的教育要获得发展,经济都是一个制约因素,教育要发展,经济要跟上,是一个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三是安定的社会生活的保证。教育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高层次的追求,只有在保证了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教育才可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四是保障教师的工资收入。师范教育是民族的灵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保障,只有在保证教师衣食住行无忧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安心于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为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达到上述条件,邯郸师范教育的复兴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日]多贺秋五郎.中国近代史资料:清末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210.
      [2]河北省涉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涉县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699.
      [3]邯郸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邯郸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750.
      本文系邯郸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0803076。

    推荐访问:邯郸 师范教育 历程 近代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