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课堂讲授要突出“精准”二字】 精准扶贫新闻报道

    时间:2019-04-05 03:27: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课堂讲授 精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04-02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要提高讲授的效率,就要在“精准”上下工夫。所谓“精”,强调的是讲授的程度,要求对所讲内容反复提炼,抓住精髓,突出的东西要少,但要讲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所谓“准”,即准确,强调的是讲授的内容:对知识而言,是要抓准学科知识的核心、关键;对学生而言,是要抓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摸清学生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怎样的问题,思考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突出“精准”讲授,让学生学好
      曾听过一个关于马克·吐温的故事:有一次,马克·吐温去听一位慈善家的演说,听了半个小时,大受感动,决定捐出身上所有的钱。然而,慈善家仍在滔滔不绝地演讲。又过了半个小时,吐温先生改变主意,只想捐出一半的钱。一个小时过去了,慈善家还在喋喋不休,吐温先生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到慈善家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说开始募捐时,吐温先生由于气愤,不仅不再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为什么会这样?!显然是因为慈善家讲得太久了。也许他的话很感人、很动听,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喋喋不休,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倦,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已经懂了,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讲解,结果讲得学生连听课的积极性都没有了,学习兴趣也跑掉了。
      对于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不少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一是觉得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必须讲;二是认为学生只有通过教师详细的、不厌其烦的讲解,才能学到知识。
      其实,从教与学双边的角度看,在讲授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回顾一下我们当学生的经历:当我们听一位优秀教师讲授时,是不是会觉得好像自己的思维和老师的思维融合到了一起,思想会沿着老师的思路步步前进呢?自然、协调、流畅,有时甚至可以稍稍比老师的讲授超前一步,预感到老师下一句话会说什么。反过来,如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们当老师的是不是也会受到鼓舞,思维会更加活跃,课堂上的临场发挥会更加优秀?这就说明,讲授的过程其实是师生双方思维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没有哪一方的思维是停滞的、凝固的,等待对方“给予”的。从效果上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没有足够的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强烈的求知愿望,是很难学到系统的学科知识的。
      既然讲授是师生双方思维互动的过程,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学会有选择地舍弃一些内容,以腾出更多时间来突出重点,加以强调,让学生听了之后,对重点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为了让学生学好重点内容,教师在选择讲授某一“知识点”时,需要做到“精准”二字。在重要的地方,要精细,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让学生看清原来看不到的细微差别,准确地辨别那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关系和联系的区别、观念和概念的区别等。所谓精细,就是把问题讲透,做到深入浅出。相对论的知识很艰深,但爱因斯坦能把它讲得十分通俗易懂,因为他研究得很透。同样,教师要想把重点知识讲得精炼,就必须抓住所讲内容的关键,对所讲内容反复提炼,结合教材进行整合,将同类知识进行比较、筛选、归并,要有把一节课的内容放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一个学科中的地位上去考虑的思想准备,这样,就会避免讲授重复,避免偏难贪多。
      突出“精准”讲授,可以实现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学好知识的目的。学生要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除要听教师的讲授外,更要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会自学、摸索、实践、总结,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二、突出“精准”讲授,让学生记好
      为什么进行过多的讲授效果反而不好呢?因为,教师往往只考虑了“课上”,却忽略了“课下”的“学习效益”。从学的角度讲,课堂讲授只是学习思维过程的第一阶段,课后是第二阶段,也就是说,学生在听完课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要“能够回忆”起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要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课后要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很容易、很清晰地再现,这是教师讲授最重要的任务。如果讲得过多,学生听了印象不深,既容易造成学生的课堂精力流失,课后再现就更加困难了。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如何让所讲的内容在课后能在学生的头脑里清晰地再现。而这就需要在选择讲授内容时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工夫。想想我们在参加教师培训时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工学的矛盾,培训常常采取大报告形式,集中讲座,很多内容是一带而过的,即使拼命记也会漏掉很多,即便课后利用课件将笔记补充完整了,可半天下来能消化多少又能回忆多少内容呢?
      听了国家督学胡新懿教授的报告后,笔者找到了一个只讲不练、多讲不好的科学依据。胡教授说,对于学习,人们现在更注重24小时后的知识保留度。研究表明,用不同的课堂教授方式,24小时后学生平均保留下来的记忆率为:讲授5%,阅读10%,视频20%,演示30%,分组讨论50%,动手实践75%,相互教并快速使用90%。用图形表示,这是一个上小下大的“学习金字塔”。非常悲哀的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所偏爱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一天之后的知识保留度仅有5%。而5%的知识有多少呢?如何能做好知识储备呢?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反对死记硬背吗?是的,但同时我们也要记忆知识。记忆是学习之母,知识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因为知识的掌握需要经过“领会、巩固、应用”三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上课听懂了、作业不会做”的问题。
      学得好,领会了,还要能运用。从现实的角度说,用考试选择人才的制度一时半会儿是不会改变的,不管学生学了多少知识,如果在考试中提取不出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价值”就会打折扣,其学习兴趣和信心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不仅来自于学了多少知识,更多的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多少问题,而考试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学生解题出现思维不畅的时候,“想想老师上课时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这句话是教师和家长时常提醒学生们的,可是,如果我们讲得过多,不分主次,学生如何能“想”起,如何能让知识再现呢?从应考的角度讲,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强调关键,才有可能让学生清晰地再现课堂教学情景。因为“精”才容易记,再现的可能当然就大,突出的印象就深,记的时间就长,再现的图像也更清晰;“准”不但保证了“少”,而且不容易出偏差,不容易被干扰,自然就加深了印象,增强了再现的可能性。

    推荐访问:讲授 精准 二字 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