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甘肃省剩余劳动力转移机理分析]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时间:2019-04-02 03:24: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处于西部地区的甘肃,地域封闭,观念陈旧,教育水平低,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在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甘肃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甘肃;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
      一、 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从1985-1992的七年中,.甘肃共有7.4万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非农劳动者,劳动力转移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71%。改革开放后,森严的城乡壁垒慢慢被冲破,城镇工业的发展也吸收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从总体来看,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农业产业所占份额依然偏高。
      2008年甘肃省总人口为2628.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4.94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32.15%;农村人口为1783.18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67.85%。据统计,农村劳动力资源总规模为1213.8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9.06%。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天水、定西、陇南、庆阳市,其农村劳动力达518.71万人,分别占甘肃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62%,12.61%,11.91%和10.26%,共占甘肃农村劳动力的约50%。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市的农村劳动力为184.08万人,分别占甘肃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8%?,5.39%,7.81%,1.28%和0.26%,总共不足20%。由此可见,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以贫困地区作为重点。
      二、阻碍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农民自身的因素
      第一,劳动力的专业素质普遍低下,受教育程度不高。由于进城务工者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其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苦、累、脏的体力劳动,以维持生计。有数据显示,2007年甘肃省转移的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共占20%左右,有将近80%的进城务工者未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这使得他们在选择从事的行业时,主要以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低端行业为主。
      第二,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进而导致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应得的利益和如何维权的途径不甚明了。他们对国家或地方的劳动法、劳动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不足,较少签订劳动合同,而且对在劳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经济纠纷缺乏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转移就业的热情。
      2.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的普遍歧视。农民工在融入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低位,长期以来得不到正确的定位。农民工这个名词一度成为人们嗤之以鼻的对象,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社会对农民工的普遍认知造成了农民工长期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打击他们就业的自信心。
      第二,政府制度性因素一度落后于农民工择业、就业的脚步。例如户籍制度的缺陷,虽然户籍制度在深化改革后在限制城乡人口迁移方面的功能日益减弱,但在中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无法有效转移。现行户籍制度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附着在户口上面的不合理规定和功能加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这些大量迁徙人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在体制外生存,成为“漂泊不定”的人口。同时,他们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人事关系等方面面临着重重障碍。
      第三,城市及乡镇企业有效需求不足。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城市中出现了大量下岗职工,城市下岗人员的增加会进一步挤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有数据显示,甘肃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已从2000年的7.3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9.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从2000年的2.?70%增加到2007年的3.34%。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原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被逐步取消,其机制优势正在慢慢消失。为了稳固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它们开始摒弃“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致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三、拓宽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建议
      1.必要的科普宣传,科学的农业发展指导,必须深入农村,以规避由于生产的经验化、种植面积过于广大等等原因造成的风险。由于没有科学的种植指导,农民可能会跟风种植前一季畅销的作物,由此造成供应量远超过需求量,进而带给农民不必要的损失。这样的例子近年来数见不鲜,所以科学的种植指导必不可少。还有就是科普知识的普及,要让农民深深的意识到,经验化的农业是不可取的,必须依靠科学来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不断的强化科学的重大作用,为农业的健康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组织上政府应该积极有效组织和优质快捷的服务。首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驻外机构的作用,构建各类信息服务网络及时传递、沟通信息,准确掌握用工信息,以便输出地政府有的放矢的实施有效组织。其次要建立区域性的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机构,供求双方见面,寻求劳动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大力推进劳务市场一体化进程。再次是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包括用工信息、证件办理、劳动纠纷仲裁、法律援助,甚至政府建立劳务输出基金,为那些贫困人群外出务工提供“零出行”等。
      3.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就业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掌握谋生的手段。个别地方政府没有把相关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对劳务输转和劳动力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同时,对外出务工者的培训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导致管理、鉴定、输转、就业等与培训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农民工培训机构资金投人不足、数量有限,而且多部门共同管理,分布零散,使得培训资金和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因此,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最大化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合理化就业方向。
      4.完善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制度。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一直是普遍存在和经常发生的事情。没有劳务合同、没有工伤鉴定,如此种种,都对他们人生安全和心理造成巨大伤害。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势在必行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必须要坚决地、长期的实施的。

    推荐访问:甘肃省 机理 劳动力转移 剩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