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给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时间:2019-02-07 03:22: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给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旨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具有自发性、参与性、发展性和反思性等特点,而学习内容的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和系统化则是学生经历有意义学习过程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经历;设计;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3-0007-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有意义学习经历的特点
      
      给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其意义就在于如何高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很显然,有意义学习经历具有过程与结果这两个维度。根据我们的实践与观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自发性:无论学习动力是来自学生内部的,如好奇心、学习兴趣等,还是外部的,如任务驱动等,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探究的意愿还是来自学生内部的。这将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2)参与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实现高效率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的心智、情绪以及躯体等主动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自主、生成、创造和情感升华的过程。
      (3)发展性: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应用等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学生对知识的鉴赏与批判、思维的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乃至个性都将随之发生改变。
      (4)反思性:学生对所经历的学习全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评估自己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思考怎样学习更有效等。
      
      2设计有意义学习经历的策略
      
      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采取将学习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和系统化等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
      2.1生活化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人为地割裂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树立课堂即生活的观念,依据教学实际有意识地把生活世界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事实证明,课堂教学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认识。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要策略有:
      2.1.1学习情景生活化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善于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充分的化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生活情景的过程,借助生活化的情景来构建化学意义,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例如乙醇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生活角度来进行情景创设:①中国酿酒史与酒文化,列举有关酒的诗句;②列举生活中白酒、葡萄酒和啤酒中酒精的含量与表示方法;③介绍判断司机是否饮酒的检测方法;④固体酒精的制作与应用等。
      2.1.2 学习内容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生活化,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懂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SO2性质学习后安排的问题交流:白木耳又叫银耳,呈淡黄色,根部颜色略深。生活中常有人认为“白木耳越白越好”。因此,一些生产厂商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采用“硫黄熏蒸”工艺来生产较白的白木耳,从而导致白木耳产品中SO2的残留超标。经常食用SO2超标的白木耳会造成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腹泻、头痛,甚至损害肝脏,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请问“硫黄熏蒸”工艺利用了SO2的什么性质?并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显然,课堂教学生活化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一是要选准生活素材,应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且大多数学生比较熟悉的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二是选用的生活素材应是鲜活的,具有启发性、思考性与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问题化
      优质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学生能否成功经历有意义学习过程的重要前提。从问题的内容来看要体现基础性,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融合学科思想方法等要素;从问题的结构来看应具有开放性、体现一定的综合性;从问题的作用上看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立足于让学生掌握灵活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等。例如氯气与水反应的性质教学(苏教版),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用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水,振荡,让同学观察实验的过程及氯水的颜色。然后教师逐一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实验,并提出自已的观点:
      (1)氯气能否溶于水?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氯气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请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2)假如氯气与水能发生化学反应,请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氯气与水可能反应的产物?
      (3)如何证实氯气与水的反应?请设计实验加以证实。
      开始时,学生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H+、Cl-的检验。而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实验的展开,学生们慢慢地感觉到可能还有其它新的物质生成。此时,对于H+的检验,学生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如用Na2CO3溶液、金属镁、pH试纸或石蕊试液等,但不管怎样,若选用pH试纸或石蕊试液,学生实验时均有漂白现象出现,这时学生们通过分析对比实验,形成两种观点:①漂白现象的产生是由Cl2引起的;②漂白现象的产生是由一种未知的新物质引起的。学生们提出的新问题:引起pH试纸或石蕊试液被漂白的物质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Cl2或其它含氯化合物?
      (4)请总结Cl2与水反应的特点,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请查阅教材中有关HClO的材料,总结HClO的主要化学性质。结合HClO的性质,分析氯水中存在的主要微粒,并思考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在成份上的区别?
      可见,通过将教材直观叙述的化学知识问题化,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生成新问题,经历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能让学生体验问题交流、解决过程的挫折与快乐,养成问题意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和谐协调发展。
      2.3活动化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学习活动应包括目标、任务、程序、策略、成果、评价标准、学习资源等要素。从形式上看,有学生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指的是学生的感知、思维与记忆等;外部活动为阅读、观察、实验、调查、制作、讨论、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设计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从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实际条件出发设计学习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丰富学习活动的内涵,注意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当然,学习活动是有层级的,是变化发展的。理想的学习活动应适度挑战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也要为他们迎接挑战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例如对于乙酸酯化反应的性质教学,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当复杂问题的探究者, 其活动过程为:
      (1)提出问题
      通过对乙醇、乙酸及乙酸乙酯的组成、结构分析,得出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提出能否通过乙醇与乙酸这两种物质间的反应来合成乙酸乙酯,怎样才能实现其反应。
      (2)寻找资料
      同学们知道乙醇与乙酸互溶,通常情况下不会反应生成乙酸乙酯。若要由乙醇与乙酸合成乙酸乙酯,须先查得它们的相关资料,尤其是乙酸乙酯的某些性质,力求通过对比它们的性质,找到合成乙酸乙酯的办法。此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某些性质,如下表,供学生设计方案时参考。
      
      (3)设计方案
      我们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仅限于从化学反应速率角度对实验条件(浓度、温度、是否需要催化剂)的选择进行探讨;然后根据乙酸、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性质确定实验发生装置、乙酸乙酯收集的相关装置和药品,并经过讨论交流形成合理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形成的实验方案在某些细节上不乏有许多创意的设计,在教学时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而对于讨论中形成新的问题也要不断修正、解决。
      (4)实施方案
      以每2人为一小组,完成化学实验,包括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记录和产物的分离提纯。教师根据需要可作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5)交流评价
      按小组展示实验的产品,汇报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影响实验成功与否的几个关键因素。对个别小组产率低展开原因分析或对该实验谈一些新的想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的结论及影响实验成功与否的几个关键因素。
      (6)反思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该实验的原理进行再思考,如酯化反应的本质、规律或通过其它醇或酸的变换来进一步认识酯化反应的形式与本质;对实验装置的再思考,如用球形干燥管连接导管,并将其插入饱和Na2CO3溶液,此时球形干燥管的作用等。
      上述内容的教学如果仅从知识掌握的角度看,只需几分钟就可完成。而通过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设计方案→实施方案→交流评价→反思结论”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虽然花费的时间长了,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2.4系统化
      知识形成系统才有价值。知识的系统化是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方法在大脑中构建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图式。它必将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通过表征、辨析、类化、整合等方式吸收新的知识来完善、修改、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对知识的系统化其实质上是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对知识系统化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盲目追求知识的完整性而随意增加教学的容量与难度,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教学,从初中的得氧、失氧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次氯酸、氯气的氧化性→从电子得失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卤素单质和相应的离子来认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遵循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进行有序构建。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常用的学习技能有:列表比较、制作概念图、思维导图、程序图、日光轮、救生圈、靶状图等。而这些图表的制作技术一方面可通过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渗透、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形式、特点,进行模仿制作;另一方面可通过专题讲座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这些图表的制作技术,直至他们能简单运用这些技术到学习中。如笔者的一位高一学生在苯的知识学习后制作的思维导图,将苯的相关知识归纳得一目了然。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运用这些图式制作技术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对诸多信息间进行有效的转换,形成知识模块,存入长时记忆系统,迅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思维技能,尤其是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综上所述,对学习内容的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和系统化,为学生经历有意义学习过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使得学生的学习由抽象变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促进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优质。
      
      参考文献:
      [1][美]L・迪・芬克(胡美馨,刘颖译).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
      [2]杨开诚.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2.

    推荐访问:有意义 给学生 经历 创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