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体验性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时间:2019-01-28 03:31: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剖析      思想品德课由于根植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一另类情境呢?究其根源,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惟“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学生为了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昏昏欲睡”也就在所难免。
      
      二、“体验性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真谛
      
      “体验性生活化”教学,乍一看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教学方法,但细细推敲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实质就是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其实这是早就倡导的学习方法,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些经典之言就是强调学习应与生活联系。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履践这一理念,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培育出了一代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后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走进了误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就越来越疏远,甚至到了“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的程度。《思想品德》新课程所强调的“体验性生活化”教学,实际上就是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返朴归真”。
      
      三、“体验性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1.教学环境的创设: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课本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构建“体验性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必须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倾听学生的声音,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大胆表达不同意见,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才有可能,才能达到学教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只有“以生为本”,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才会有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以及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实施新课程后,课堂较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老师多是鼓励性的话语,和蔼可亲,倾听学生的声音,共同探究,民主平等。教师们也认为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2.教学目标的设定:知识、过程、情感三位一体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本是天经地义的,但忽视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失偏颇。其实,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实现自主建构,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最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人格。可见,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由偏重认知向认知、过程、情感和价值观三位一体转变,将极大促进与生活的联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设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就是为了理论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新课程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设计每一课探究内容时都具体量化了这一三维目标,我们师生在探究时,一定要平衡兼顾,不可偏废其中某一方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中锤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3.教学内容的选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新课程一改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教材中所选的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生生的内容,如“欢快的青春节拍”、“品味生活”等,这些内容紧跟时代的节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喜闻乐见,能引起共鸣。师生从这些生活中的素材着手,得出现象的本质,再用掌握的理论来解决现实生活,提升情感价值,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4.教学策略的运用:多元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构建“体验性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方法,去发展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素质。
      总之,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克隆,也不仅仅是能力的强化,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让教师更能正确定位,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就是构建“体验性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目标。
      
      作者单位: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初级中学

    推荐访问:性生活 思想品德 实效性 探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