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两弹一星是什么概念 “两弹一星”概念探疑

    时间:2019-01-12 03:18: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从对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中“两弹一星”的概念存在的表述和理解上的矛盾与问题这一细节着手,以治学者的严谨态度,旁征博引、分析问题,通过不断追问的过程,力图求索问题的本源,从中进而也深化了我们对于史实问题、对于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两弹一星”的概念;概念探疑;上下求索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60-02
      
      一、本文缘起
      在准备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现涉及“两弹一星”这一概念教材知识呈现中的些许矛盾――
      教材正文的陈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1]”显然,这里关于“两弹一星”的概念呈现十分明确,“两弹”即原子弹、导弹,“一星”即人造地球卫星。
      然而,教材同课内容的“学思之窗”中引用的邓小平的原话是:“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的注解中再次明确了“两弹一星”的概念。据此,“两弹”即原子弹、氢弹,“一星”即卫星。
      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传统使命的师者,我们当然可以以教材的正文先入为主地将第一种可谓权威的解释“灌输”给学生,从而最大程度地“预防”了现代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心理。但是,这么一个似乎可以确凿无疑的“一二三”式的问题,的的确确因为既是历史见证者、又可谓历史当事人的一位伟人的言论而存在历史的、也是现实的矛盾与疑问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者,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寻求真解,以图解惑,于师者更是责无旁贷。
      二、上下求索
      究竟是教材的史实有误,还是伟人的记忆出了问题?要解开这其中的疑惑,寻求必要的旁证看来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对“两弹一星”的概念进行专条注解:“两弹一星”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在一些尖端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战略决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核弹头远距离精确命中目标,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三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此这样描述:“从5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发展以战略导弹和原子弹(简称‘两弹’)为主要内容的国防尖端技术。[4]”“1961年,中共中央作出以研制‘两弹’(原子弹和导弹)为中心,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重大决策。1962年12月,中共中央还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以加强领导,集中各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大协调,攻克许多技术难关,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研制了两万多台关键设备,终于取得了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1964年6月,中远程导弹实验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5月,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核弹空投爆炸实验,使中国拥有了用于实战的核武器。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进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国防力量。这也集中地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5]”
      《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中的记述是:“中央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原子弹,这件事太重要了。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6]”。“1965年我国第二颗原子弹是用飞机载着投的,但最终要靠导弹发射原子弹。因此,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两弹结合的问题,在导弹上装原子弹,特别是氢弹头。[7]”
      正所谓孤证不立。《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中对“两弹一星”概念的注解或记述不仅与教材正文的陈述一致;而且,《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和《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还揭示了“两弹一星”这样一个细节,可成为支持教材陈述史实的一个佐证。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中关于“两弹一星”的回忆者张劲夫曾于1956年5月至1967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书记、党委书记,并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文革”前一直参与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高层决策,我认为其回忆当较教材中邓小平的言论更为可信、可靠。
      总之,上述史实证据可以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两弹一星”就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三、否定之否定
      围绕“两弹一星”的概念这一问题,我们以教材为中心,在一个平面上用我们的尺度进行了一定半径的延展,并得出有利于习惯思维的结论。然而,如果因此就认定这是问题背后的全部事实从而止步不前,那就可能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且不论同样作为国家高层领导人的邓小平的记忆是否真得有误,仅稍稍延伸一下我们观察与审视的半径,就会发现问题似乎仍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新词语大词典》中的注解是:
      两弹〈名〉原子弹、氢弹的合称。……
      两弹一星〈名〉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合称。……[8]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注解是:
      【两弹一星】特指我国在发展高能科技、空间技术初期所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9]
      至此,恐怕我们不能断言伟人的记忆有误者云云。问题似乎也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是我们的视觉太狭隘了,还是我们求解的方法从根本上存在重大疏漏?!
      平静心情,再度放宽我们的视野,打开网络世界――
      ☆“两弹一星”百科名片:“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两弹一星”内容――从“两弹一星”的说法诞生开始,明确的就是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但是从概述以及现在的历史课本上,都加入了导弹这个说法,确切的说是不符合历史关于“两弹一星”这个概念的,属于人为加入。从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讲话中可以明确地知道两弹是原子弹、氢弹,一星是人造卫星。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10]
      其间,众多网民对于“两弹一星”的争论大抵也集中在如前所述的矛盾,即“两弹一星”除了“一弹”是原子弹、“一星”是人造地球卫星,另外“一弹”是导弹还是氢弹。亦有与上述“百度百科”的解释不约而同的,即称“两弹”中导弹之外的另一弹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有网民称其为“核弹”)。如果算上上述“百度百科”中的“统称法”的话,关于“两弹一星”概念(焦点当然是“两弹”)的解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竟有四种说法!
      四、曲未终言未尽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疑窦求解,却不料看似简单的问题似乎愈加复杂;其实,考量以上“两弹一星”探疑的过程,在几种大同小异的说法之中,存在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
      其一,有关“两弹一星”的解说尤其是“两弹”的若干说法中,从原子弹和导弹、到原子弹和氢弹,再到原子弹、氢弹和导弹以及“统称说”,呈现的其实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重大科技成就的发展剪影,正如一个人人生旅途中不同阶段的相片一样,四时风景固然不同,但主角却都离不开那个人。也就是说,有关“两弹一星”的不同解说,包括前述教材中的矛盾与问题,都无可争议地统一在一起。
      其二,有关“两弹一星”的不同解说,体现的是新中国自建国以后在各个复杂而严峻的历史背景下阶段性的重大科技成就,故而,上述争论中的若干说法,无论大殊抑或小异,均因其合于历史事实而合理性地存在。亦即,按照历史发展的自然顺序,教材中关于“两弹一星”的“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说应是最早的,其次又有了邓小平等“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以及今天的“统称说[11]”。
      综上所述,回到关于“两弹一星”概念问题与矛盾的起点上,可以明了的是,教材中关于“两弹一星”概念的解释尊重的是历史事实;而与之似乎相左的邓小平的说法凸显的是发展、是创新、指向的是现实。对这一感悟的明确,对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探索,不也是一种启示吗?
      
      参考文献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2009年6.
      [3]薛金星主编:《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版,第203页。
      [4][5]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
      [6][7]《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编委会编著:《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纪实》(第三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张劲夫回忆《国力扬威――“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第1316-1324.
      [8]亢世勇主编:《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723页。
      [9]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缩印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821页。
      [10]两弹一星_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6955.htm
      [11]2006年10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分支机构的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在其“两弹一星”历史研究纲要中明确的“两弹一星”的概念、内涵及历史定位是:
      “两弹一星”是我国自行成功研制的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武器和高新科技的简称。改革开放前,出于保密原因,对该领域的工作曾代称为尖端武器、尖端技术。改革开放后,习惯称之为“两弹一星”。
      作为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国防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的内涵是中国独立自主建立并发展的核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事业以及战略核力量的统称。
      “两弹一星”事业的标志性工程包括以下十余个重大项目:
      一是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和生产的中近程弹道式导弹发射成功;
      二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三是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正式成立;
      四是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五是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六是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七是1970年4月,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下水;
      八是1975年11月,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并回收成功;
      九是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成功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
      十是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地导弹水下发射成功;
      十一是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这些诸多的第一,共同构筑了“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内容,共同谱写了“两弹一星”的光辉篇章。
      “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江泽民指出,“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推荐访问:两弹 概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