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结构助词有哪几个 [《古尊宿语录》中的几个助词考察]

    时间:2019-01-03 03:30: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古尊宿语录》是研究唐五代时期语言非常重要的资料,对于认识近代汉语乃至整个汉语史的面貌均具有较高价值。助词研究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全面考察《古尊宿语录》的助词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古尊宿语录》 助词 “次” “好”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兴盛于唐代及两宋,对其门人弟子言行的记录即禅宗语录。与同时期其他文献相比较,禅宗语录有个显著特点:语录中包含有大量禅师之间,以及禅师与门人弟子之间的对话,是师徒之间日耳相授的直接记录,所以语录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对它们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语言特点,更清楚地掌握汉语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准确地进行对现代汉语的分析工作。《古尊宿语录》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禅宗的一部重要语录汇编。此书四十八卷,收集了上自南岳怀让,下至南岳下十六世佛照德光,共三十七家禅师的言行,其中青原一系五家,南岳一系三十二家。
      一、次
      在《古尊宿语录》中,“次”有两种用法值得关注,一是作为词缀的用法。王瑛在其《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谈到,“次”作为构词成分,置于单音节之后,构成双音节名词。这在《古尊宿语录》也可见到,如“坐次”。
      ①有僧上�次。��衲衣��坐次。僧便退。(《古尊宿语录・卷十四》)
      《说文解字》:“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声。”这个意义保留至今。次在先秦有屯驻义,为动词,如:“师退,次于召陵。”(《左传・僖公四年》),其后由屯驻引申为处所,如“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无隐也。(《国语・鲁语》)韦昭注:“次,处也;三外,野、朝、市也。”由此而开始虚化为处所标记,由此再进一步虚化为构词词缀。在同时期的唐宋笔记及诗词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用法。
      Givon在其On Understanding Grammar中根据他的“章法成分句法化”和“句法成分词法化”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循环模式:章法成分―句法成分―词法成分―形成音位成分―零形式,如汉语中的“儿”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由上述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次”的语法化也符合这样的循环模式。但是“次”在现代汉语中只有量词和用于比较的用法还得以保留,其它的都已消失了,所以我们怀疑“次”也和“儿”一样成为汉语的音位成分。古代,汉语没有平舌和翘舌的区别,普遍认为没有舌尖元音ì。同时,王力先生认为ì的产生不能晚于12世纪。据此,我们猜想由于这个“次”虚化成形成音位成分的过程与ì的产生过程合流而使它能独立出来,成为汉语的一个元音音位。相对比的是同时代的另一个名词词缀“子”,由于其所构成的某些词语的强势作用,它没有能够在12世纪之前完成由词法成分到形成音位成分的演化,而业已存在的ì音位使得“子”不得不向其它方向变化。在晋东南的方言的子变韵母中,就既有脱落声母而成的变音,保留着词缀的残余,又有用长元音表示的,这可以看作屈折形态、零形式,更有只以变调表示的,这已经完成了由双音节向单音节的变化。从“子”的不同历时面的残余,我们也可以推想“次”同样经历这种变迁,只是由于其变化得早,已很难看到其演变的痕迹了。至于这种“次”的具体演变过程,限于篇幅,不作详述,另文备陈。
      二、好
      在《古尊宿语录》中,我们也看到居于句尾的“好”,这显然不是作定语的“好”。蒋绍愚先生在其《〈祖堂集〉词语试释》一文中以为“好”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祈使和禁止的语气,常与“须”和“莫”搭配使用。在《古尊宿语录》中的句末“好”也有这种用法。蒋先生还认为这个“好”与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啊”有关,并猜测可能与宋元时代的“后”和“呵”有某种联系。我们综合一下《祖堂集》和《古尊宿语录》中有关这种“好”的例子看看:
      ①亦须精神好!(《祖堂集・卷七》)
      ②鼓山云:“莫无惭愧好!” (《祖堂集・卷八》)
      ③到处且子细好!(《祖堂集・卷十三》)
      ④僧云。老和尚。莫探�好。《古尊宿语录・卷四》
      ⑤直�子�。不要掠�好。《古尊宿语录・卷八》
      ⑥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事向衣�下坐,�理好。《古尊宿语录・卷十三》
      并和“后”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好”都要与一个表示肯定的祈使词(如“须、且”)或表示否定的祈使词(如“莫、无、不要”)或相搭配,也就是说句子中表示祈使的语气已经由祈使词表达出来了,并不需要一个语气词来帮助表达,这一点和宋元时代的“后”“呵”是不一样的。至于这个“好”,目前只在佛经及禅宗语录中看到,在之前的《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中均未见,在同时代的唐宋笔记小说中也未见。其来源中古译经中的“VP+好”,这应当是一个情态助词,帮助表达对事物的一种评价和期愿。如下两个例子:
      ①复言:“长老,汝莫与破和合僧,勤方便同语同见。破僧者,最大恶事,当堕恶道,长夜受苦。我今慈心谏汝:‘当舍是事。’一谏已过,二谏在:‘舍此事好。”若不舍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抵律》,《大正藏》22/284c)
      ② “诸大德,当舍破僧,同意别异语,是同意比丘。”诸比丘如是谏时,若坚持是事不舍,诸比丘应第二第三谏:“舍是事好。若不舍,僧伽婆尸沙。”(姚秦鸿摩罗什译,《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又戒本》,《大正藏》23/471c)
      可见,“好”表达的是“应当”之意,这个“好”应当语录中的“好”的来源。同时我们知道,寺院中的唱诵说经的节奏一般比较缓慢,这样当表达一种特定语气以引起听话人注意时,需要一个助词煞尾,同时表达也一定的情态和意愿,这样就成了“好”在唐宋禅宗语录中大量出现的语言基础。之所以选择“好”,一方面和当时“好”这个词的大量使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好”的自身语音条件有关:“好”在唐代是晓母,属喉音,便于成为语末词。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情态副词能更好地表达这种效果,也就没有了“好”这种情态助词的语言基础,这也正好解释为什么在佛经类语料之外看不到这类助词的原因。
      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新兴用法,我们也能发现与之类似的用法。如:“今天这个宴会,我去好,还是不去好?”这里的“好”应该看作情态助词,表达“应当”之意,而不能看做句末的疑问语气词,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今天的宴会,我去好呢,还是不去好呢?”两项对比可见疑问语气都集中在“呢”上,没有“呢”时,其疑问语气很小。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单用,如:“只生一个好。”这种用法和唐宋禅宗语录中的“好”很难说有什么历史渊源,毕竟中间隔了一千年的空白,但也说明了汉语中存在这种用句末情态助词来表达情态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使用它的否定式“不好”,如我们口语中可以说“随地吐痰不好”,“这么做不好”。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对这种“好”不作详细分析。
      通过上述的“次”、“好”,我们感觉到近代汉语的唐宋时代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助词体系,详细的情况将另文陈述。
      参考文献:
      [1]古尊宿语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3]蒋绍愚.《祖堂集》词语试释[C].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王瑛.唐宋笔记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推荐访问:几个 助词 语录 考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