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教师:成长的期待与发展的低效

    时间:2021-07-14 12:02: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成长的期待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挑战,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研究部门,还是一线干部、教师,都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了空前的重视。
      根据我们的调查,北京市有98.5% 的中学教师参加过各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其中有17.6%的教师参加过正式立项的课题研究。“做科研、写论文”真实地走进了普通教师的生活。调查还表明,有75.5% 的中学教师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其中有近1/3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反思的习惯。这说明,做反思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和许多学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有的学校在教案后面增加了“教后记”栏目,有的学校则要求教师定期上交反思日记。
      尽管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课改以来教育教学任务愈发繁重,但仍有82.8%的教师表示,自己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自觉学习。这一数据表明,普通教师具有非常高的成长期待。
      
      发展的低效
      
      在风起云涌的“让教师成为反思者、研究者”的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这就是许多教师在感受到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体会到成长过程较为缓慢的烦恼。
      1.“制度管人”使教育科研的功利色彩浓重、教师主体性缺失,研究偏离为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轨道
      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对教师进行考核、评比、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间也会在这方面进行攀比,这就在无形中为教育科研涂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据调查,在北京市的中学教师中,有49.5%的人做研究是为参加评选或者为评职称。这种研究基本上是“临时抱佛脚”的产物,论文通常是理论的高帽与牵强附会的例子的拼接。它带给教师的除了外在的实惠之外,还有内心深处对于研究的鄙视、疏远和面对现实的无奈。
      “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在一些正式立项的课题中也大量存在。一些学校采取与专业研究团体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这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但是,一些学校主管教科研的领导被课题专家宣讲的理论深深吸引,认为这些理论与自己感觉到的本校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对接性,于是做出参加课题研究的决定,并选定一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应该说,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管理者感觉到的问题不一定是具体教师的真实问题,研究与教学渐渐脱节,慢慢地,教师又回到日常的工作状态之中。只是专家亲临指导时,教师要“临时抱佛脚”,拿出一些所谓的“研究课”来应景,以附会学校“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这样的研究非但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而且会给教师增加不少负担。
      一位高中政治教师讲述了自己亲历的这样一件事:
      她所在的学校参加了一个国际合作的大型研究项目,她有幸被选为课题组成员。该项目在她所在的学校组织现场研讨活动,她又被选定上一节课题展示课。于是,这位老师赶快学习该课题倡导的理念,并请教科室负责课题研究的教师帮她备课。然而,活动当天,由于时间的原因,她的课被取消了。下午,这位教师接到教科室的通知:下班后找校长。校长一脸严肃:“今天上午外国专家听了你的课,认为不符合我们课题研究的理念,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位老师一惊:“他们没听我的课呀,不信您去查一查。”校长将信将疑,找来教科室的老师核对,原来是外国专家看错了活动表。这位教师以为逃过了一劫,然而校长却说:“虽然不是你,也要引以为戒。”“真让我莫名其妙,我连外国专家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引以为戒?校长连个道歉的话都没有,气得我几天睡不着觉;那个被听课的老师就更倒霉了,简直是名誉扫地。”
      这位教师的遭遇也许有些极端,但是类似的没有研究基础的展示课却大量存在,师生成了为学校教科研服务的“道具”。这种假科研引起了教师自身和外界对教师进行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2.缺乏方法和理论支撑的教师在研究道路上倍感艰辛与无奈
      有人说:“课堂是教师的实验田”。的确,许多教师抱着很大的热情进行“非正式”的研究,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李老师做了很多尝试。她告诉我,她曾经非常认真地尝试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但现在假如没有人听课,她基本不用这种学习形式,因为她觉得这种形式很难把握,一个班五十多人,分成七八个组,你没法确定学生在干什么,而且也没法保证每个人都参与。李老师做的另一种尝试被她称作“课外调查”,就是在学某个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查一些相关资料,或者做一些小调查。李老师认为这也同样存在困难。虽然学生都会上网,但大多只有搜集资料的能力,没有整理资料的能力,有的学生也许是懒得整理,把整个网页全给你端来。李老师说:“有时我也看不懂”,非常恼火。此外,李老师还尝试过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小组合作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在课上分组展示、讲解。学生对这种方法比较感兴趣,但许多家长不支持,怕孩子为此影响主科的学习。另外,李老师还曾经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课外小调查等,但无一效果明显,无一不半途而废,或者偶尔用用,为常态教学加一些点缀。
      —摘引自刘茔:《走进教师的研究世界》
      
      当我们向这位孤军奋战、屡败屡战的研究者表达敬意的时候,也分明感受到她的研究之路是多么的艰辛和无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教学研究应该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支撑的探究,而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欠缺的状况,因此,难以根据理论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诊断、明确问题的症结、作出正确的决策。上述实例中的李老师就是由于缺乏理论基础,仅凭经验制定研究方案,遇到问题又不能及时作出调整,所以,她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许多教学方法的探究都无果而终。
      科学的方法能为教师的研究指明方向、提供启示。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蹒跚而行的教师们,呼唤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3.一些引起广泛注意的理念被机械化理解,导致一些公式或名言成为“美丽的神话”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公式被广泛引用: 教师成长= 经验+ 反思; 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也有一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一位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然而,这些公式或名言在许多教师的实践中却似乎被“证伪”了。一位教师回忆说:
      几年前去某学校听研究课,由一位张教授进行点评,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教授说:“大家回去记三个月的反思日记,不要中断,三个月后你们会发现,自己获益匪浅。”
      回到家后,我下定决心坚持做下去。每天,我都抽出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三个月很快过去了,可我并未感到“获益匪浅”。我真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是张教授说错了,还是我做错了?

    推荐访问:期待 成长 教师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