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浅析苏联特权阶层与苏联演变

    时间:2021-07-10 20:01: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导致苏联社会性质发生演变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上出现了具有极大腐蚀性的特殊利益集团,即特权阶层。
      在苏联研究(“苏联学”)中,“номенклатура”一词被大多数西方学者作为对苏联特权阶层的专用称呼,其在俄语中原意是指名录表,简而言之,是指其人选由上级任命的职位名称表,作为集合名词,也可以指上级任命的干部。①虽然这一称谓的准确性一直因其具有的意识形态色彩受到非西方国家部分学者的质疑,但这一称谓得以大行其道的事实本身即说明苏联特权阶层的来源和属性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质。
      一、苏联特权阶层的产生
      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会存在享有一定特殊权利的人,对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苏联而言,自然概莫能外。苏联社会中的特权者与特权现象何时发展为特权阶层产生并影响国家政治生活,不同的研究者、评论家曾有不同的解释。
      托洛茨基在上世纪30年代末论述苏联国家性质(“工人国家”)时,提出苏联已经出现所谓“官僚阶级”,②但此中科学分析的成分并不突出。在中国,最早以“特权阶层”一词界定苏联社会中的一类人群则始于1960年代中苏两党论战时期,这一阶层被称为是“苏联资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的社会基础”③。显然,当时这种对苏联特权阶层的界定不无值得商榷之处,因为这一提法本身并未經过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与考量,其与当时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的关联远比与苏联社会研究的关联更为紧密;1980年代后中国报刊中即很少应用“特权阶层”的提法。而苏联解体后,理论界分析其解体和演变原因时重又提起特权阶层问题,认为苏联社会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依靠自己所占有的职务等级而享有专门优惠条件、并拥有区别于苏联普通大众的自身生活方式和社交圈的“官僚主义或特权分子阶层”,这一阶层一方面“严重脱离群众”,另一方面使党内出现了指导思想上事实上的分歧和分化,对苏联共产党的分化乃至分裂负有不容忽视的责任。④应该指出,这种认识是合乎苏联社会70余年发展历程的特征的,是严格和准确的。
      苏联特权阶层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但其滥觞于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在列宁尚未去世时的1923年11月8日,俄共(布)中央决议规定了选拔、分配领导岗位干部的任务,批准了三类官职等级名录的表格,⑤此即为номенклатура形成之起始。而后,斯大林时期高级领导干部除正式工资外同时发放一个装有大量现钞的大信封的所谓“钱袋”制度,以及“免费占有别墅,有专用汽车,免费早餐,免费午餐(或者象征性地交点费),假日去休养所、疗养院的大量路费补贴,‘医疗费’(休假日月薪照发)”⑥等等特权制度的确立,确乎使一部分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等人群享有区别于苏联大众的优厚待遇。斯大林一方面给高级领导干部以各种优厚待遇,同时他个人又直接掌握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的保安机构(内务人民委员部),频繁的清洗造成这一部分人群组成的高度不稳定,今日的高级干部很可能就是明日的“人民公敌”而惨遭灭门之祸,这使得这些高级领导人严重缺乏个人安全感,经常处于恐怖之中,一个固定的特权阶层也就无从形成了。赫鲁晓夫时期虽不再像斯大林时期那样以肉体消灭作为党内斗争的主要形式,但减少高薪、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和定期轮换制,极大触动了高级领导干部的所享有的特权,因为苏联领导干部的特权是与其本人的职位相挂钩的,赫鲁晓夫的做法自然引起高级领导干部的恐慌和不满,他们称之为“赫鲁晓夫的十次打击”,这也是赫鲁晓夫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中央开始批判赫鲁晓夫的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废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各级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1/3成员的做法,这使干部队伍的稳定逐渐质变为僵化,事实上的终身制得以确立。保持干部队伍稳定成为重中之重,勃列日涅夫的重要助手、长期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局委员苏斯洛夫甚至提出“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这一论断⑦。勃列日涅夫时期,赫鲁晓夫所废除的全部干部特权得以恢复,并且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在此基础上,特权阶层终于开始形成。
      二、苏联特权阶层的状况及特征
      苏联特权阶层之所以享有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待遇和特权,取决于其所处的地位而非政治态度等等,因此,官位是界定这一阶层的主要标志。这一阶层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重要企事业单位的绝对领导权,多数人文化程度较高,曾接受高等教育并有机会访问西方国家;同时,这部分人并非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列主义的践行者,信仰与他们无缘,胸怀共产主义理想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他们头脑中早已淡薄,⑧甚至最基本的道德观念都被他们弃之不顾。
      苏联特权阶层是一个结构严密、内部存在严格等级区分的特殊社会阶层,森严的层级结构决定着这一阶层中不同成员所具有的上下有别的权利、待遇,但其相同之处在于,其政治面貌几乎是清一色的苏共党员。苏共的领导地位使得特权阶层在享有制度规定的特权之外,还可以自身的地位和权力谋求职权之外的特权,包括信息的享有权,长期以来,特权阶层利用自己在信息掌握中的绝对优势垄断了对信息的获知,使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处于事实上的封闭状态。
      以权谋私的特权阶层行为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努力维护自身特权的同时掩盖社会矛盾、粉饰太平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动作。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苏联社会各方面问题丛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体却对此视而不见,仍然沉浸于“发达社会主义”的迷梦中。1980年1月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完全是一片天下太平的大好局势,过去一年所有决议都是一致通过的,未提到国家面临的任何问题。⑨特权阶层生活在一个虚伪的、双重标准的世界中,他们的言行是分裂的,他们的人格是冲突的,一方面以人民和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自居,另一方面大肆盗取并挥霍国家财产,一方面以大众媒体为平台抨击所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却一味追求奢华和享乐。
      干部队伍的稳定以致僵化产生了特权阶层并保证着这一阶层能够继续坐享其成,特权阶层严重脱离群众,不仅表现在其生活待遇及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上。这一阶层是勃列日涅夫“稳定干部队伍”政策的产物,自然具有趋于保守、安于现状的先天特质。但这一阶层也并非铁板一块,事实上存在着“左”“中”“右”三种势力,“左”派势力主张回归斯大林时代,“右”派势力有西化的倾向,“中间势力”则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所着重考虑的是维护自身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需要维持现状、维护勃列日涅夫执政的现政权局面。

    推荐访问:苏联 浅析 特权 演变 阶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