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述评

    时间:2021-07-08 04:02: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含义的基础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进行综述并简要评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117-03
      
       区域经济差异普遍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适度的差异可以促进局部地区经济先发展起来,进而通过“扩散效应”实现整体经济均衡发展;过大的经济差异则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一研究并进行简要述评,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含义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了界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从经济发展的总体去考察相关区域之间经济上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和(或)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另一类侧重于考察区域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的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由于不同的区域在面积、人口等方面相差很大,因此,在分析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时,从人均的角度考察更为客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现象。
       二、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共同的区域经济特征,即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的两极分化,少数地区持续的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多数地区持续的经济停滞、落后。这种空间上的两极分化直接表现为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度集中以及地区间收入水平差异的扩大化,对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与假说,本文主要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相关的区域平衡和非平衡增长理论进行归纳与综合性评论。
       (一)区域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是指在各产业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保持基本同步与平衡发展,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844年穆勒对“萨伊定律”的重新解释。穆勒的理论观点是生产的每次增加都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同理,为了使增加生产能力的结构适应增加需求的结构,首先必须在各种经济部门中按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平衡地增长,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一致。平衡增长理论主要有如下三种代表性理论:
       1.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古典经济学假设条件下,其核心思想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在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模型中,理论假设要素的自由无成本流动忽略了地理空间的影响。而现实表明,在存在市场空间二元经济结构的情况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倾向于扩大区域差异。对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切交由市场的“自发调节”将导致社会动荡。因此,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虽然逻辑十分严密,然而其前提假设条件与现实相距甚远,使得它在现实中的运用十分有限。
       2.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最早由罗森斯坦·罗丹在194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 [2],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为了克服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形成不足的障碍,必须实行大推进战略,即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进行全面的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同时,为了避免一些工业发展过快、出现产品过剩,必须按同一投资率对各个工业部门进行投资。这样,才能保证各工业部门之间发展协调,比例均衡,按同一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使产品生产与需求达到平衡,实现工业的大发展。大推进理论提出的发展模式虽然缺乏现实性,但在很多方面启发了人们,并引发一场意义深远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
       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论是纳克斯于1953年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贫穷是因为收入太低,导致资本供给来源的储蓄水平太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全面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使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一定程度,人均收入突破一定限度,从而才能彻底冲出低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陷阱[3]。与罗丹的观点相比,纳克斯主张根据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确定不同的投资比率,并不主张各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另外,比较重要的平衡增长理论还有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和莱宾斯坦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这两种理论的思想与纳克斯的理论基本一致,在此不再阐述。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些理论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平衡增长理论过分强调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各部门的平衡增长,突出中央控制和政府干预,强调物质资本的重要性,轻视农业开发,执著于内向发展,这些经济政策也会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后果,如农业停滞、工业资本配置效率低下、政府管理体制僵化、腐败现象从生等问题,使得平衡增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区域非平衡增长理论
       由于平衡增长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平衡增长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主要是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增长的不可操作性,强调应优先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理论:
       1.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944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美国的两难处境》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该理论指出,区域循环累积因果模型中的发展是通过“回流效应” 和“扩散效应”实现的,这两种效应有可能相互抵消,抵消后达到的平衡并不是一种稳态均衡,力量作用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系统上向或下向的累积运动[4]。发达国家(区域)中地区扩散效应较强,而不发达国家(区域)二元结构突出,回流效应较强。因此,贫穷国家(区域)市场力量的作用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这一理论对新古典主义市场调节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假说提出了挑战。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非均衡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 [5],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增长极是一种推进型单位,可能是工厂,或是同一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是有共同合约关系的工业综合体,它自身的增长与创新将促使其他单位的增长。增长极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吸引力,不少国家依据这一理论来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安排投资布局和工业分布,建立区域经济特区等。
       3.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该理论运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联系效应”理论,论述了如何实行不平衡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赫希曼认为 [6],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 “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和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

    推荐访问:述评 区域经济 理论研究 差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