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试论中国政治常用语与政治文化传播

    时间:2021-07-05 20:04: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语言中的政治常用语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我国政治制度、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变化,承载政治文化内涵,并深受政治文化的影响。本文从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政治常用语产生的动因进行分析,阐述政治常用语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并基于政治常用语的特点,探讨其政治文化传播。
      [关键词] 政治常用语; 政治文化; 传播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17-0025-02
      
      作为语言中的词语现象,政治常用语具有语言和政治文化的双重角色,反映我国政治制度、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承载丰富而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并深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政治常用语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相生相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影响中国政治常用语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我国社会主义的国体与政体是产生中国政治常用语的母体,决定政治常用语的根本属性。
      中国政治常用语的根本属性当然取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议行合一”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因此,“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人大”、“政协”、“社会主义”、“公有制”等政治常用语构成了我国政治常用语的基本内核,也由此影响着我国政治常用语的衍生方式和传播走向。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定了政治常用语的基本面貌。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个政治系统中,中国共产党是号召者、组织者、发动者。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政治常用语的基本特色和面貌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倡的“联合政府”,到后来的“一元化领导”,从反对“家长制”、“一言堂”,到倡导“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再到目前强调“执政能力建设”,等等,这些时代化的政治常用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调整与改革。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政治常用语的主要来源。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分别作出了不同的政治决策,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特色的政治常用语。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情和党的领导的特色,在上述“五大建设”中,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无不打上政治烙印,“五大建设”中的用语大都赋予了政治含义,许多用语成为政治常用语。比如,我们仅从经济建设中不同用语所体现的政治意义,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
      4.媒体传播方式和人民群众的接受度,影响着政治常用语的传播速度、广度与深度。
      政治常用语之所以常用和流行,主要不是靠领导人多次宣讲,而是靠大众传媒传播和人民群众相互间的学习与宣传,特别是中共党委相关部门的推动力度。由于现代传媒方式的物质技术条件不断改革,政治常用语的传播速度、力度与深度大大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尤其是由于当代中国开展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等实践活动,一大批新的政治常用语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其数量之多是历史上罕见的。如“依法治国”、“村民自治”、“政治参与”、“差额选举”、“公选、公推”、“民主监督”、“公平、公正、公平”等。这些词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政治常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治常用语与中国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性
      
      (一)政治常用语与中国政治文化的关系。
      1.政治常用语是政治文化的体现和象征。
      政治常用语有着深厚的政治文化蕴涵,不仅可以直接体现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的状况、特征、发展和变化,而且还具有某种政治文化象征意义。例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核心内容的反映,“失地农民补助”、“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等折射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政治常用语是洞察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窗口。
      考察我国不同时期出现的政治常用语,我们不难看出其可变性、动态性和发展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不同阶段、我党工作重心转移等,政治常用语得以不断更替和发展演变。纵观这些常用语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我们处处可见政治文化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烙印。从“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用语,可以窥见我国建国初期政治文化发展的轨迹,而“政治挂帅”这一用语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文化的真实写照。
      3.政治文化是政治常用语产生的助推力。
      依照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语言是社会现象,总是随着社会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政治常用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词语类别,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政治文化越丰富,越先进,就越发推动政治常用语层出不穷。我国近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的政治文化空前活跃,从而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常用语应运而生。例如,“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
      
      (二)政治常用语对政治文化传播的意义。
      第一,政治常用语的高频性能促进政治文化传播成效化。例如,携带十六大主题意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词,在十六大报告中出现16次并在以后的大众传播中高频出现,这使得十六大主题以及我党工作重心迅速而快捷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第二,政治常用语的本土性和通俗性有利于政治文化传播大众化。政治常用语通常是一些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普通老百姓能理解和接受的浅显易懂、简洁流畅、形象生动、声律优美的词语,以确保党的思想、国家的政策人人皆知。例如,“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等。
      第三,政治常用语的派生性有助于政治文化传播整体化。派生性是指以原有政治常用语为核心,通过语言类推方式,衍生出一批词缀相同或结构相似的常用语组合。由于中心词义相同,这些词语易于记忆和掌握,因而能发挥系统、全面地传播政治文化作用。例如,以原有常用语“管理创新”中的“创新”为词缀产生出“理论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等常用语系列。
      第四,政治常用语的稳定性能推动政治文化传播延续化。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一直坚持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念等均稳定不变,这保证了政治常用语的稳定发展和长期使用。像“集体主义”、“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等就是经久不衰的政治常用语。这些常用语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持久传播的重要力量。
      第五,政治常用语的权威性能实现政治文化传播社会化。政治常用语往往出自于是党和政府的文件和工作报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等,因而具有权威性。这些来源规范、可靠,涉及我国国情、政策方针、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的常用语更易于全社会认知,是实现政治文化传播社会化的强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外语部)
      责任编辑柳波

    推荐访问:政治 用语 文化传播 中国 试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