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时间:2021-07-05 16:00: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传统的政治价值取向,形成了德治思想、和谐思想、“天下为公”思想、国家统一思想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在传统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思想对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政治文化;价值取向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传统中国政治系统和政治运作层面的依托。寻求文化的由来,探究政治文化的根源,不能不追问反映着生存样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育成与演化,以及人类主体精神活动的可能性空间都可以从中找到解释。中国政治文化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归纳起来,影响着中国政治文化性状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小农自然经济方式,二是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三是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学说,四是国家制度和权力阶层的支配与匡约。它们结成互为依存、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态系统,成为育化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土壤。
      按照经典政治文化的分类标准,可以说中国属于依附型政治文化,积淀于国民心理层面的政治价值意识与行为习惯取向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征主要是: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权力崇拜的政治文化;以及均平取向的政治文化。
      作为一种主观理性存在,家长制体现的是在政治生活的序列中,人们自上而下拥有绝对权力而无相应的义务;由下而上只有绝对的义务而无相应的权利。与家长制相映随形的,是中国特有的礼制秩序或伦理角色定位系统。五伦三纲既是一种礼制秩序,又是一种角色规范,从而固化了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由于政治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所以家长的全能地位就必然造就出权威主义人格。
      权力崇拜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其存在前提是政治的泛化,即是说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一体化。在这种环境中,国家政治功能无限膨胀、无限覆盖,而社会自主空间则极度狭小和社会经济功能微弱。以封建皇权为尖顶的金字塔型官僚体系按权力大小和官位高低进行社会资源分割的现实,成为对于社会成员的直感刺激,由此在社会成员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意识。
      当人们不否认政治这一事物的利益分配功能时,便会认可均平主义是一种政治观念和实践。均平主义成为一种普遍思潮主要见于两个原因:人之物质本体的存在需求与生产供给缺口的矛盾;由匮乏经济决定的利益分配意识。此外,均平主义在中国的格式化还有一特殊原因,即能满足政治需要。尽管在自古至今的长时段中人们一直孜孜以求去实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均平主义梦想,可迄今所有的实验无不以失败告终。历史昭示,在均平主义和家长政治、特权现象及无政府主义之间存有某种亲缘关系,它一碗水端平的实践不依市场调节而只能靠人为摆布,这就为实施人治、特权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其主张从来都是按照三纲五伦角色定位系统将利益分配建立在均平旗帜掩盖下权力阶层相对于平民大众的种种特权,均平主义中还潜伏着无政府主义,这不仅因为人们对均平的要求必然会由经济生活伸向政治和其他社会生活,而且还因为与均平共生的家长政治会制造社会反弹从而积蓄起反抗与无政府情绪。所以在均平主义高调存在的地方,人们完全有理由对特权和无政府倾向保持足够警惕。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德治思想
      德治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鲜明特征。德治思想的要点在于,治国者通过德性修养,实行仁政,并把教化作为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
      德治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悠久传统,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于约束统治者行为、改善统治效能,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形成崇文重礼的良好风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和谐思想
      古人认为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并把它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重要目标。《尚书﹒尧典》记载:“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及身心和谐等内容。
      和谐思想体现了农业社会中古人对天人关系、社会关系、族群关系的一种理想和期盼,对于维护古代中国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天下为公”思想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比如孔子的“有道”之世,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孟子的“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等。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礼记﹒礼运》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在这个社会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公而忘私、各尽所能,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成为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政治理想。
      “天下为公”思想为后世思想家们所肯定,成为批判现实政治、追求社会“太平”、主张“均贫富、等贵贱”等的思想资源。到近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更成为激励中国仁人志士反抗外来侵略和清朝统治,谋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重要思想武器。“天下为公”理想还是中国近代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
      (四)国家统一思想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大一统思想。这一思想始终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并将其作为重要政治目标,维护国家统一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虽然中国历代王朝分分合合,政权更替变迁,但追求国家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始终没有改变。这对推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强烈的国家统一观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和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
      此外在中国传统政治价值取向中还有民本思想、变革思想、重贤才思想等等思想。这些在传统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思想对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当中,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地加以运用和发展。

    推荐访问:浅谈 中国传统 价值取向 特征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