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政治现代性内涵初探

    时间:2021-07-05 00:03: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政治现代性叙述在阐释非西方世界政治过程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产生于非西方世界历史实践的政治理论同样蕴含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政治现代性。中国共产党阐发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理论总结,还提出并回答了一系列现代政治命题,集中在三个重要方面: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现代民族国家的结构问题、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对这三个命题的阐释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体现了非西方世界自身的政治现代性诉求。
      〔关键词〕 人民民主专政;政治现代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图分类号〕D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6-0049-06
      政治现代性问题从提出之始就被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不但用以阐释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构成评价当下政治实践的批判性资源。关于政治现代性问题的系统性讨论无不承续自黑格尔、韦伯和马克思以降的思想传统,从这些具有深刻洞见的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原则几乎构成评价所有政治共同体的尺度,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以西方政治经验为出发点,因而在解释非西方世界政治过程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易于忽略非西方世界自身实践中蕴含的多样化现代性。因此,探讨非西方世界自身发展出来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从中发掘出更加符合历史条件的现代性内涵就显得很有必要。
      中国共产党阐发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无疑是对20世纪中国革命极具本土性和实践性的政治总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蕴含了符合中国政治实践的政治现代性内涵。毛泽东于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和1949年7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两篇文献集中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并勾勒出即将建立的“现代中国”的国家形态。从宏观政治发展的视野来看,两篇文献回应的政治命题是一致的,其核心是:谁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谁是革命的对象?毛泽东采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政治分析方法,阐述了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阶段、推动政治发展的主要力量、新社会的阶级构成及其关系、不同阶级如何实现差别化的政治参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阐述中,蕴含了一系列与中国历史实际紧密结合的关于政治理性主义、政治平等和民主政治的观念,客观上对中国政治现代性的确立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人民主体论蕴含的政治理性主义
      马克斯·韦伯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着眼,指出西方政治现代性的首要特征是世俗化的实现,即通过对宗教意识形态的“祛魅”来树立理性和个人主义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将这一点作为区分现代和前现代的特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中国而言,并没有西方那样强大的宗教传统,中国的政治“祛魅”就主要体现为消除政治精英与人民大众之间的不平等性,体现为前所未有地树立大众的政治地位,逐步将大众从对政治权威的盲从中解放出来,塑造以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为出发点的现代政治公民。
      毛泽东系统阐述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客观上有效地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他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入手,将历史与当下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作为阐发政治哲学的场域,以人民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建政原则也直接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之中。毛泽东政治哲学中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人民”。在他看来,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力量,但在以往的政治框架中从未得到体现,因而应当将人民置于即将建立的新政治制度的中心。
      《新民主主义论》一文共分十五个部分,篇首即论“中国向何处去”。针对当时抗日战争中出现的妥协思想和反共舆论,毛泽东强调人民的客观实践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批判那些对历史发展方向持错误观点的主张: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客观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
      这段话并未阐发人民的客观实践所得到的真理的具体内容,但凸显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基本原则。真理标准问题在毛泽东去世后仍然构成中国政治发展的持久命题,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所理解的政治现代性内涵的重要方面。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同样在篇首陈述政治发展的方向。不同的是其侧重点从历史主体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转向对政治发展目的与阶段的判断。毛泽东复述马克思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肯定了阶级、政党、国家等一切阶级斗争工具都将逐步消亡的历史趋势,将其称为“人类进步的远景的问题”。而在现阶段,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专政的国家权力是实现这一远景目标的必要条件。从毛泽东的这一论述策略来看,他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中来论证其合理性和进步性。
      可以看出,毛泽东阐述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包含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历史主体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
      一方面,人民主体论是现代政治的根本特点,人民主权原则是构建新政治制度的基石。与典型的儒学历史观相反,马克思主义将任何个人的英雄业绩淡化为由群体活动撰写的史诗中的一朵浪花,英雄传记终于为社会史所取代。正如德里克(Arif Dirlik)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社会”置于历史意识中的中心位置,这对中国现代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根本性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2〕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家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念对中国革命的意义绝不限于历史学范畴,而是革命政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人民不但要在革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也要在未来的政治制度中体现主体性。要实现这个更具历史意义的目标,就必须构建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所蕴含的人民主体性的理性化呈现,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这就是现代政治的基石。
      另一方面,历史目的论是革命时期必要的理论指引。确认一种合理的政治原则是一回事,选择什么时机去实践这个原则,则是更加重要的另一回事。因此,抽象地谈论卢梭意义上的“人民主权”原则是不够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那种将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历史阶段论结合起来的方法则非常符合那个历史节点的理论需求和现实需要。毛泽东在这两篇文献中,在考虑创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体的现代国家制度时,正是将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与历史阶段论结合了起来。

    推荐访问:现代性 初探 内涵 理论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