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莫言文学在美媒介镜像解构

    时间:2021-07-05 00:01: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研究背景
      2012年10月11日晚,瑞典文学院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诺贝尔奖,不仅是专业学术领域的认可,更是一种普世的权威尊重。尽管诺奖评选史上,也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诟病,但依然不能动摇诺贝尔奖在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地位。文学实力不仅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在国家形象构建上,起到更为直观的作用。作为大众文化媒介,文学不仅铭刻一个国家在某一历史环境中的美学趣味,也遥指掩映其下的政治潜意识,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经济状况、政治形势、时代精神、民族特性,成为社会的“一种镜像”。一国的文学作品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作品中所描述的地理景观、风土人情、社会状况、人民风貌等,将构建海外读者对该国的整体认识,形成这个国家的国家形象与国民形象。[1]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同样获得诺奖的国家首脑深谙文学在国家形象构建中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际先驱导报》曾有报道,在中国全面启动国家公关的今天,西方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偏见,以及传统文化过度传播、现代中国形象输出不足,共同铸成了海外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三重困境。三重困境反映在文学领域,则表现为西方重视中国文学中的政治效益,而忽略文学本身的学术价值;古典文学的深远影响导致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定位还停留于落后、封建时代;而较之尴尬的是,现代中国文学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政治偏见等因素,在海外的传播力极弱。
      据估算,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每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1000多部,而其中被翻译到国外的不过10%左右。 莫言无疑是个例外,作品及其本人在海外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早在获诺奖之前,2001年《酒国》( 法文版)获法国“Laure Bataillin”外国文学奖;2004年3月,莫言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1月,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2006年9月,获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06年9月,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
      而今,莫言又为中国文学摘得国际最高荣誉,莫言本人已然成为中国作家的世界代表,其作品也将成为国际华语文学的研究典范。我们有必要整合西方强势媒体在获奖事件中对莫言本人、作品以及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议程设置“语料”,在框架理论的研究范式中,勾勒出莫言个人及其作品在西方社会塑造的中国人、中国文化形象。
      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以美国报纸发行审计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 ABC)2012年5月1日公布的最受读者欢迎、最有影响力的25家美国报纸(整合平日版、周日版、电子版三项排名,总计36家报纸)为准。
      2.样本提取方法
      在华中科技大学数据库,进入外文数据库中PressDisplay(报纸库)程序。输入关键词为:Mo(外国媒体对莫言的称呼)与Nobel(诺贝尔英文)。设置时间为莫言获奖公布10月11日至笔者研究时间11月30日。媒体选择为美国。
      在出现的256个结果中,逐一排查(1)中的36家报纸,得到其中15家报纸的26篇有效报道(其中24篇事件或人物的直接报道,2篇间接报道)。
      3.样本概览
      新闻框架理论在实际研究中,坦卡特(Tankard,2001)设计出了11项指标组成的“框架列表”作为经典的研究模式。实施预研究中,笔者详细阅读了26篇研究样本,在“框架列表”的基础结合本研究需要,设置了报道数量、报道时间、新闻标题、引语选择等研究变量。
      4.样本分析
      (1)报道数量。选择范围为36家媒体,样本提取结果显示,有效样本来自其中的15家媒体(考虑到一些媒体未在PressDisplay程序中投入报纸资源,在此不对36家媒体的关注度做分析)。样本总计26篇报道,其中24篇为对莫言获奖事件或莫言本人的直接报道,2篇为引用该新闻素材的间接报道。样本中所呈现的24篇报道来自15家媒体。平均每家媒体直接报道1.6篇。15家媒体在地域分布、办报特色上呈现多元化。而且该新闻事件为与美国民众相关性并不高的国际性新闻,可见美国媒体重视对中国新闻的舆论塑造,对与中国相关性高的新闻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2)报道日期。报道日期较为集中,以10月12日最早,也是报道高峰,共有14篇报道发于这一天,约占53.8%。瑞典学院是在10月11日发布莫言获奖消息,后一日就刊登见报,体现了该新闻的时效性高。而12日发布的报道多为消息,之后报道则有涉及评论、通讯、人物专访等形式。23篇报道都集中在10月12日至17日,这一时期为该新闻有短暂的集中报道期。
      (3)新闻标题。梵迪克在其《作为话语的新闻》中阐释,新闻报道的标题,一般表达该报道宏观结构中最重要或最相关的信息。标题是新闻文本内容的纲要性概述。不难看出,以上的26个新闻标题已经将报道内容、媒体立场有了一个较清楚的展示。中国作家获奖事件,美国作为第三方媒体,只有9篇报道的标题为客观陈述事实的中立性质,其他17个标题或是明显有偏见色彩,如芝加哥论坛报标题《Nobel choice a jolt to literary world》,“jolt”一词为震惊、摇晃、颠簸之意,标题显示了对莫言获奖的质疑,有负面煽动性;或是将文化新闻政治化,如明星纪事报《Author of daring fiction hasn’t run afoul of party》,直接用作家与党政关系来做题,过分强化了政治在文化事件中的作用,导致新闻舆论引导有失公允。26篇文本中,唯有旧金山纪事报的《Chinese fiction heating up globally》稍有褒扬意味。可见美国媒体对中国事件的报道还是多以负面性、政治性为主,有失新闻真实原则。

    推荐访问:解构 镜像 媒介 文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