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新外交元年:自信、个性以及底线

    时间:2021-07-01 20:00: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wdf/lwdf201409/lwdf20140902-1-l.jpg
      以2013年全国两会为起点,新任中国执政者正式以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
      自那时起半年内,习近平和李克强的几次出访给中外留下深刻印象。从发展大国关系、周边问题,再到多边外交,中国新领导人在延续传统外交原则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富个性的新气象。
      自信以及更加自信,这恐怕是2013年中国人在东海、南海、中亚、东南亚等焦点地区展现出来的形象。
      可以作为这一年中国外交新形象注脚的是:2013年1月29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他说,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季志业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新任领导集体的2013年外交行动,开局甚佳、高开高走,在把握战略主动权的前提下,对外交理论和思路有了大胆的创新行动,尤为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外交战略部署日渐成熟。
      中国领导人的“私人外交”
      习近平主席将俄罗斯作为担任新职后首个出访的国家,受到俄方超高规格热情友好接待。访俄期间,习主席与普京的交流时间长达7个多小时。
      此外,两国元首2013年在南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圣彼得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合组织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等多边场合多次会晤或见面,习主席和普京在巴厘岛共庆生日更是传为佳话。普京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并表示感谢。
      在公开表述中,中俄关系被列为中国2013年排名第一的外交成果:“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中俄关系成为当前我国层次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最具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向北京发出了邀请函。双方作出了一个富有智慧的选择:习近平出访美洲国家的途中“顺访”有“西部戴维营”之称的安纳伯格庄园。
      季志业注意到,两位领导人会谈的“私人时间”超过了8小时,这在过去中国领导人与他国领导人的交往史上几乎从未有过。
      而在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期间,据新华社2013年9月12日报道,为抓紧时间交换意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主动提议乘坐中方专机,陪同习近平飞赴阿拉木图。两国元首在飞机上共进早餐并交换相关意见。
      在乌兹别克斯坦,年过古稀的卡里莫夫总统几乎全程陪同中方客人,参观时亲自为习近平细致讲解。
      在此行的另一站,吉尔吉斯斯坦阿坦巴耶夫总统率政府总理、第一副总理等赴机场迎接,并在总统官邸设“家宴”款待习近平主席。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访华时亦与李克强在钓鱼台国宾馆“相约散步”。
      新华社报道说:“两位老朋友既商国是,也叙友谊,都对这次总理会晤的成果到满意,共同展望了两国合作的美好前景。”
      此次会面,中俄能源合作获得重大突破。众所周知,在中日历史问题、叙利亚危机、伊朗核谈判等焦点事件中,中俄正在越来越多地采取一致行动。
      在印度总理辛格为中国总理李克强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面对印度记者要求补拍镜头的请求,李克强则幽默地问:“可以上头条么?”
      2013年末,李克强出访中东欧。根据公开消息,在全程不足120小时的访问中,李克强共出席53场活动,逐一与20国领导人会谈会见,并获得“超级推销员”的称号。
      作为中国新领导层外交行动的创新,“非正式会谈”在2013年度的中外交往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中国高层在该年度的外事活动中多次使用这一“法宝”。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对本刊记者分析说,在国际交往中,领导人的个性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中方势必需要更具“特点”地应对---中国外交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积极、更主动。
      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底线
      与中国学者不同,许多西方历史学家认为,秦朝筑造长城并非是一种防御措施,而是一种力量的宣示:公布一条界线,禁止敌人越过,否则会用自己的力量给予惩罚。而在此前的数百年中,匈奴人都可以随意进出这一地带。
      长城,就是那个时代秦国对匈奴的外交底线。
      如今在中国,底线被明确为“核心利益”四个字。
      它第一次在官方外交场合使用,是在2003年唐家璇同鲍威尔的会谈中,将台湾问题划入中国的“核心利益”。而在2009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戴秉国将其归结为三项:维护基本制度和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观察家们将宣示“核心利益”解读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强烈自信的表现。他们注意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官方媒体上的“核心利益”基本多指其他国家运用的概念,自九十年代中期,这个词开始出现在国内事务领域。
      2003至2004年,中国开始频繁引用这一概念。通过对《人民日报》的统计可以看出,2003年只有3篇文章提及,但此后增势迅猛,到2010年已经有325篇文章。
      “核心利益”是从“根本利益”脱胎而来的,它往往同“重大关切”一词连用。
      中国外交布局和理念的创新
      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则对本刊记者强调,过去一年中国外交变化的重要特征是“美国中心主义有所变化”。
      2013年春,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首次出访国家定为俄罗斯。从出访策略看,习近平在年初出访俄罗斯后,于年中访问拉美,继而“顺访”美国。
      朱成虎认为,这显然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美国在中国外交格局中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推荐访问:元年 底线 外交 自信 个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