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地区间主义的发展及对我国的意义

    时间:2021-06-27 04:01: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地区间主义是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本文介绍了地区间主义的概念和理论研究状况,并对其表现形式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21世纪初的地区间主义是新型国际关系在全球层面的体现,其显著特点是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国应积极推动地区间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 地区间主义 跨地区主义 新地区主义 新兴大国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4-0043-08
      
      地区间主义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
      
      1.地区间主义的概念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遇到一些挫折,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但这些失败并没有削弱世界市场力量扩张的势头,也没有削弱各国政府寻求最大可能地将它们的跨国商业关系机制化的强大动机。[1]1在这种情况下,跨区域经济合作迅速扩展,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学界将这种跨区域经济合作现象称为“地区间主义”(Interregionalism)。[2]
      地区间主义一方面是指不同地区(包括跨越大洲或同一大洲内不同的大区域、次区域)的国家或经济组织之间建立的经济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建立经济互动关系乃至合作关系的过程。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地区成为国际体系中独立的行为实体,它通过发展与其它地区的地区组织、集团或国家的关系而建立起自己的外部关系。
      地区间主义主要是伴随着新地区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地区间主义的出现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地区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地区”成为国际体系中的独立行为单元。研究地区主义的学者们一般认为二战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地区主义浪潮:一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地区主义”,一次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出现的“新地区主义”。这两种地区主义有很大的差别。“老地区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和依附论,而“新地区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3]与老地区主义不同,新地区主义意味着向全球开放市场并参与全球化进程,通过与世界市场的互动而取得经济增长。但无论是老地区主义,还是新地区主义都极大地推动了地区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兴起,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或"欧洲中心观"。东亚地区合作突飞猛进。当区域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对外关系中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地区”便作为国际体系中的一个独立行为单元而建立自己的外部关系,地区间主义便开始出现。其次,地区间和跨地区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功能型地区的思想上的。虽然地理上或战略意义上的地区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非地理地区性的因素是推动地区间建立互动关系的主要动力。如瓦伊莱宁(Vyrynen)就确信经济、环境和文化是功能型地区背后的推动因素。[4]
      地区间主义与全球化密切相关。地区间主义的出现可以被认为是国际体系互动性增强的结果,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超越相邻的国家寻求合作。[5]它反映了进行跨地区经济合作的国家一方面努力防止被全球化浪潮吞没,同时又要争取一个更好的地位以融入全球体系的双向战略。所以,也有人认为地区间主义是全球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3]
      2.地区间主义的理论研究
      当学者们发现“地区”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正通过发展它们自己的外部关系而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行为者,地区间主义理论便开始出现。研究地区间主义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对地区间主义的分析主要是基于世界经济形成了三大经济区块这一事实。其案例研究主要是围绕亚欧、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的合作与冲突而展开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关于亚欧会议(ASEM)和跨太平洋关系的研究。亚欧会议是地区间主义理论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案例。
      地区间主义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地区主义研究的一个转折点,从此,研究焦点从地区与地区的比较分析转移到地区间关系的研究。地区间主义理论将地区主义的比较分析研究与地区间关系研究联结到一起。
      在地区间主义研究的理论方法上,学者们之间有很大的分歧。基本可以将他们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别:第一大类别强调使用系统方法,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视角。国际关系的三大流派都属于这一类别。如新现实主义者强调实力和制衡是地区间和跨地区关系的根本特点;而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认为“溢出”效应、制度习得和认知因素可以解释地区间主义对地区身份建构的影响。但没有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全面地解释地区间和跨地区主义。因此,现在学者们倾向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方法。如罗尔夫·饶洛弗(Ralf Roloff)在写作有关跨大西洋关系的文章时就综合运用了制衡论和基欧汉与约瑟夫·奈的复合型相互依赖理论。还有一些学者先根据国际关系三个主要学派的理论推演出地区间主义的功能,然后再探求功能的重要性。第二大类别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将分析框架扩展到国内政策层面,提供了一种由内而外的视角,形成了对地区间主义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补充。
      乔戈·福斯特(Jrg Faust)在一篇关于欧盟和南共体关系的文章中运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认为地区间和跨地区主义是地区组织内争取市场开放政策的利益集团同主张地区保护主义的反对派之间政治博弈的结果。[6]
      通过对世界三大经济区块之间地区间主义的研究,学者们就地区间主义出现的原因、地区间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等研究课题推导出地区间主义的七项功能:地区(国家)间的制衡、“搭便车”、国际机制建设、全球议题的合理化安排、全球议题的设定和控制、推动地区身份建构、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6]
      但由于地区间主义的这些功能大部分是通过理论演绎得出的,而不是通过实证的因果分析得出的,所以各个学派之间分歧严重。另外,由于地区间主义理论主要是以三大经济区块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案例来建立的,对三大经济区块之外的地区间主义案例只是间接提到,很明显地忽视了其它地区间关系的发展经验。因此地区间主义理论对三大经济区块之外的地区间关系解释相对乏力。
      
      地区间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发展历程
      
      1.地区间主义的表现形式
      由于地区间主义还在不断发展,所以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学者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认为可以将地区间主义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
      (1)地区集团或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双边地区间主义。[7]3比较明显的例子有欧盟-东盟、欧盟-南共体、南共体-东盟。
      (2)跨地区主义。在跨地区主义安排中,成员成分不是同质单一的,并且成员不必与地区集团一致,可能包含超出两个地区范围之外的国家。跨地区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有二:①跨地区主义所包含的行为体不仅仅是国家。任何跨地区联系,包括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的跨国网络,只要是跨越两个或多个地区的行为体之间的合作,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行为体,在理论上都可以称作跨地区主义。[1]5②参与跨地区进程的成员由单独国家组成,如果它们属于某地区集团,它们不代表从属的地区集团。[5]跨地区主义的例子有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EALAC)、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IOR-ARC)等。
      (3)混合的地区间主义。混合地区间主义有三种形式:①地区集团和单一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欧盟-俄罗斯、东盟-中国。②一个正式的地区集团或地区组织同一个正在组建的地区集团之间的关系,组建中的地区集团的成员一般是一些为了与其它正式的地区集团进行合作而被迫组建地区集团的国家。[8]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欧盟与非洲、加勒比地区和太平洋地区国家(ACP)按照科托努协定(Cotonu Agreement)建立的关系,欧盟与地中海伙伴关系(EMP)也属于这种类型。③两个或多个地区的主要国家之间建立的机制化安排。最明显的例子是IBSA ,这是一个印度、巴西、南非之间旨在推进南南合作的三边发展论坛。

    推荐访问:区间 意义 主义 我国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