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1-06-19 04:01: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要求,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永恒话题。本文从利用和发掘现行历史教材资源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及道德品质出发,证明历史教学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品德教育 途径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我们常常讲的学校德育,即是为达到这一目的。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都提到了德育问题,只是主次、轻重有所差别。《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把思想教育列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目的,而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教材,既注重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又重视思想性。因而中学历史教材基本可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只要教师用心,就可以利用和发掘这些教材完成大纲要求的这一任务。我是中学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品德,即品质道德。品质,就人的方面说,指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下面,我就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及其道德品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品质有许多方面。良好的思想品质,除道德品质外,还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等方面,就政治讲,还有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人民政府等。列举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不少体现爱国主义的人和事。我利用这些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事迹、西汉苏武牧羊、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清东南沿海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清代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时期陈化成、葛云飞等人为国捐躯,等等,都是爱国、爱民族的楷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八国联军侵华并火烧圆明园,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以上这些人物和事,都可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的作风。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优秀历史人物,他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人,大都有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的精神。这类人编入历史教科书的也不少。我在教学中,选择几个较典型的人,给学生讲述他们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的故事,结合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话,让学生了解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的理念。
      3.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
      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在历史教科书中,此类不乏其人。春秋末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典型。他翻阅《易经》,贯连竹简的牛筋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西汉司马迁,因为替李广投降匈奴辩护而遭受宫刑下狱,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长篇巨著《史记》。明代李时珍执著于中草药研究,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本草纲目》,为我国中医作出巨大贡献。外国华盛顿、贝多芬、爱迪生、达尔文等人也都是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典范。
      4.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历史教科书中,介绍了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五种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五种社会呢?我深刻地思考过。除原始社会外的四种社会,我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制度,每种社会都有一定的先进性。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很大的优越性。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感情,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中,还有谦虚、诚实、守信、戒贪、勤劳、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方面。这些方面,有的属于道德范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属于思想品质范畴。一般地说,道德品质是良好的思想品质。人们在生活中,受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会支配行为。例如:在路上捡到钱,人因为心理特征不同会做出不同的行为,或把钱占为己有,或把钱归还失主。而具有道德规范的人,一般会选择后者。因此,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因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我在这方面,有一些实践和体会。
      1.教师要有自觉的责任感。
      将社会道德转为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的。作为直接教育学生的老师,我们应该把这看成是自己的重要责任,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把德摆在首位,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本外,在其他各科的教学大纲中都涉及道德要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树立了一个道德典范——雷锋。雷锋精神影响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学生,并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品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不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如金钱至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享乐主义等思想,使不少青少年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有“教育好下一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历史教师也不例外,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
      2.传授道德知识。
      道德自身有一整套知识,必须传授给学生,而历史教学在传授道德知识上,有其他学科不能比的优势。古今中外,有很多道德规范是一致的。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天下为公、舍生取义、与人为善、先人后己、谦虚礼让、诚实守信等。林肯年轻时在超市工作,有一次少找顾客一点零钱,他步行几十里,把这点零钱还给顾客。列宁小时候打破人家的花瓶,没有逃避责任,按价赔偿,这说明在诚实守信方面,中外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这也就是道德规范的共性、普遍性。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介绍了不少优秀人物的道德品质。我利用这些人物给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让学生懂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分析评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3.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
      学生有了道德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道德行为。如一个年轻人坐在公交车上,碰到老人、孕妇和残障人,或许他会马上起身让座,或许思考了一阵子才让座,或许不让座。马上让座的说明他道德情感强;思考了一阵子才让座的,说明他道德情感不够强;不让座的,说明他道德情感不强,缺乏耻辱感。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实施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在历史教材中,介绍了很多优秀人物。对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教师可加以发挥,创设一个道德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识别。例如: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主人翁之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有朋友要帮助他逃往国外,他分明知道不外逃就有生命危险,但还是留了下来,结果被清廷处决了。他不惜生命是为什么?学生就会在这个道德情境中思考和辨别。他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所以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显然,他是为以身救国。这一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很大的,学生很容易识别,这就培养了学生报效祖国的情感。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方面,历史教科书还有许多可挖掘,只要历史老师用心,就能完成历史大纲关于德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雷素君.例谈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
      [2]李瑞云.历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05.
      [3]刘延翠.关于历史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甘肃教育,2000,(Z1).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品德 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