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分析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及其法律应对

    时间:2021-06-08 08:00: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为缺乏一定的法定依据;二是有一定人数参加;三是行为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从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引发出很多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对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稳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通过心理学原理的分析,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活动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梳理和控制,这对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分析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深刻探讨了可行性的法律应对措施。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参与者 心理 法律
      作者简介:郑利烈,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教育局。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064-02
      群体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个体,他们是整个社会群体的主要构成元素,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群体的心理状态都具有个体化的特点,由此可见,群体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的,不过通常情况下,群体会表现出个体所没有的心理与行为,并且在群体中,个体的心理活动也会被强化。 群体性事件不仅会影响公民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也会对公共安全、公有财产以及社会秩序产生严重的危害。从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来看,群体性事件的本质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是冲突表现形式的主要特点。由此,我们提出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时,应将对参与者心理特点以及内部的矛盾进行分析,并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群体性事件会对社会稳定、社会秩序产生极大的破坏,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社会心理学、公共行政学、法学和社会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研究等学术界都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的学科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也各有差异,因此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也有一定的差别。合理分类群体性事件,并分析其发生机理,有利于公共管理的顺利进行。从广义上来说,群体性事件是指一部分社会群众、团体或组织在其正当利益受到威胁、损害或者不法侵害的时候,而采取的非法集体活动。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件引发的原因是利益冲突加剧、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匀等;二是往往不能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予以解决;三是参与者具有利益的相同性或者相似性;四是解决手法选择各种游走于法律边缘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方式;五是行为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造成了破坏或者威胁。从狭义来说,群体性事件主要是指一些利益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公众、团体或组织的正当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由于诉求无门,而自行组织和策划的集群性行为,例如游行示威、集体上访、围攻党政机关等。在狭义的概念中将群体性时间的适用范围局限于行政范围内的不合法、合理行为所引起的事件中,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为针对政府部门及其代理机构;二是有明确的诉求。其它特点与广义上的群体性事件基本相同。
      二、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分析
      (一)从众心理
      所谓的从众心理就是指个人在处于群体压力下会自愿与群体中绝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认知、信念、判断和行为等方面。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群体的凝聚力作用。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及对群体规范和标准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有人曾经特意设计了一个阿希式的实验,但是以小组式的方式,使五个实验小组相互竞赛。在线段对比实验中,出错最少的小组,其成员将得到两张戏票。结果表明,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因为不如此就可能达不到目标;二是恐惧偏离群体。如果只有两个人反对你,你很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如果有100人反对你,你多半会惊慌失措,内心不安,最终从众了事。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三是群体的一致性。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则使前者所面临的从众压力大大缓解,从而明显降低从众的程度。一致性程度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从众。尤其在原因和情境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参与者自觉不自觉的以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的现象会更加突出。
      (二)不平衡心理
      在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就是不平衡心理,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们社会收入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平衡感。很多人都对改革开放寄寓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够通过改革开放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地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逐渐开始凸显出来,从而使收入较少的部分群众产生强烈落差感,导致心理不平衡感的出现;二是在行政管理上,权力的不断扩张对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损害,群众对这些行为比较敏感,尤其是对那些以腐败为代表的行政违法行为更是深恶痛绝。领导者的腐败主要体现在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和经济腐败这三个方面。其中从政治腐败来说主要表现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利用公权力或者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主要表现为自律不严、任人唯亲、欺上压下、弄虚作假等;生活腐败,主要表现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利用公费出游、以工作的名义吃喝玩乐、生活作风不良等假公济私、挥霍公款的现象;经济腐败主要表现为公务人员贪污受贿。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领导的腐败产生不满和不平衡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群众和政府之间发生矛盾就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捍卫权利心理
      在群体性事件中,很多参与者的初始心理都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从现阶段我国政府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在社会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和精力,但是政府部门仍然是国家权力集中的核心,这不符合我国“权利制约权力”的政治目标。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的形态和利益格局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社会整体分层体现的更加明显,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方面以及设计整体中的地位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一部分缺乏经济成本和资源储备的成员经济增长的速度比较慢,并且还承担了较大的风险,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负增长的现象,而另一部分地位较高的掌握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并且还能够适时的把握机会,利用较少的成本还获得既快又稳的经济增长,这就导致贫富差距的出现,富人可能会瞧不起穷人,而穷人则会对富人产生仇视心理,容易由此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推荐访问:参与者 应对 心理 群体性事件 法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