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政党适应性视域下的农村党建研究

    时间:2021-06-02 08:02: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应对变化的社会环境所做出的结构和功能调适,是中国社会有序发展、共产党永葆生机的重要原因,也是政党适应性的题中之义。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建的研究多集中在实务行研究上,本文以政党适应性为视角,梳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释中国共产党嵌入农村社会的全过程。
      关键词 政党适应性 基层党组织 农村社会
      作者简介:王霜霜,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2.195
      十九大提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旨在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决策。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把农村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因此,农村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建设,而基层党组织对农村重点工作的调整,既有效回应了现代化所引起的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
      一、政党适应性
      政党适應性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对适应性概念的界定也各有侧重。
      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中提出,政党适应性是衡量政党制度化水平的首要指标。他将适应性定义为克服环境变化和挑战的能力,是一种组织在与环境的动态互动过程中后天所习得的某种能力,主要表现为政策变革和政治整合。之后,迪克森又将政党适应性区分为效能型适应(efficient adaptation)和回应型适应(responsive adaptation)。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政党适应性研究多集中在制度化和制度变迁上,对其考察也主要在结构性调整和功能性调整两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同适应性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关系着政党的存亡,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在其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方面达成共识:1.政党适应性的主体是政党组织。2.政党适应性作用的客体是政党组织的制度化变革。3.政党适应性受政党自身目标转化和外部环境改变的双重作用力。4.政党适应性的客观目的是提供政党的执政能力,最终实现延长政党的生命力。总体来看,环境变化对政党的适应性影响是根本性的,因此,文章在从基层党组织根据农村基本政治环境的变化后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出发。
      二、“适应性”的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实践
      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与基层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1978年前,中国共产党多以思想教育和整顿运动等手段与农村社会互动,从而实现政党调适。改革开放后,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转向通过组织内部的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实现政党调适。
      (一)开始阶段:组织调整
      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体制宣告解体,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越来越力不从心。1983年开始,党中央开始要求在农村范围内实行政社分开,要求成立单独的乡镇政府。1984年,将范围扩大到乡、村、联合、个体四个层次。1985年,要求基层党组织由行政村来设置,并在“乡、镇、村”设置基层党组织。此后,乡(镇)党组织和行政组织进一步分离,但在村一级,仍需管理基层行政事务。同时,随着商品经济兴起,为保障新兴经济组织开展工作,稳定和发展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开始产生变化。1986年又提出必须在乡办企业、跨村的经济联合体等六种情况,并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党组织的制度不宜打乱。
      组织调适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性的重要体现,这一时期下发的各类文件、各项举措的实施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调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格局。
      (二)发展阶段:“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颇具规模。这一时期主要通过组织制度化、组织结构调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
      1990年《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颁布,1992年依法治村经验交流会在山东章丘联合召开,开始推广章丘经验。至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主体及其评价标准已基本确立。1994年《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提出,建设党支部的“五个好”目标。1997年10月,又提出 “六个好”的目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地位。1999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在党内法规上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固定下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中央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1994年指出可以在行业、企业中建立党组织,而不再是单纯的依据行政村或居住状况建立党组织。
      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从组织设置等方面,实现了对基层党组织的调适,制度化水平得到提升,适应性不断增强,为农村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组织保障。
      (三)全面推进阶段:功能拓展
      新世纪之初,农村基层党组织围绕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功能拓展,同时辅之党内学习教育活动,实现“正向激励”。
      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新农村建设。适应性调适的重点也转向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互动,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始拓展自身功能。尤其是注重从“城乡”二元互动和“村、乡镇、县(市)”三个层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资源整合”,“以城带乡、资源共享”, 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建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党员管理,包括建立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党员信息库制度等。
      新世纪以来,由于农村社会形势的改变,党中央开始注重在农村开展教育活动,先后在农村开展多次思想教育活动,实施对基层社会的正面激励,不断进行调整结构、拓展功能,拓宽了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
      (四)高度重视阶段: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推荐访问:视域 适应性 政党 党建 农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