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再谈“怎样把历史课上得更精彩”

    时间:2021-05-28 12: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笔者曾写作《怎样把历史课上得更精彩》一文,发表在《历史教学》2009年第12期上。时间一晃就是七年,在近些年的“板块教学”实践中,特别是2014和2015年秋的济宁市历史教学研讨会上,笔者先后执教“三国鼎立”“战略大决战”的下水课,对怎样把历史课上得更精彩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感悟,盼与同仁分享。
      常言道,站得高看得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把历史课上得更精彩,在教学理念上,立意要高,理念要新。只有如此,方能为精彩历史课提供境界支撑。
      2014年笔者执教“三国鼎立”下水课时,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整合本课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整合不同版本的同一内容,大胆取舍;跳出教材,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回看课本中的“小历史”,相机延伸拓展。最终达成这样的目的和效果:板块教学模式运用巧妙顺畅;教学流程呈现水到渠成;教法和学法彰显以生为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现象的结论,力求体现论从史出的学科教学特点。
      2015年笔者执教“战略大决战”下水课时,确立的教学理念是:备课“四原则”和教学研讨“三目的”。备课的四原则是四跳出四站看。一是跳出本课看本课,即要站在中国近现代的战争史上看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大决战;二是跳出本册看本课,即要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看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大决战;三是跳出版本教材看本课,即要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整合不同教材版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看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大决战;四是跳出中国历史看本课,即要站在世界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大决战。
      公开研讨课是济宁市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的四大内容之一。研讨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成果展示,即通过课堂教学的研讨,把济宁市初中历史板块教学的实验成果,推介和展示给全市同行;二是探究展现,即把“板块教学+”(即板块教学+史料教学、图表教学、思维导图等)的拓展研究,通过课堂研讨的形式展现出来,请全市的历史教研同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济宁市的“板块教学+”研究走向深入;三是破解迷津,即通过本课的教学案例,引导全市专家同行共同集中研讨,破解整体教研迷津,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实践范例。
      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厚积与薄发的辩证关系完美地诠释了达成精彩课堂的前提条件:勤于积累和精于应用。
      在研读“三国鼎立”一课时,笔者发现,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课本仅介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赤脚迎许攸”等故事,难以让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为此,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笔者为教学准备了全面、系统的素材:
      在“文学中的曹操”环节,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宁教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到京剧《击鼓骂曹》中“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再到易中天教授“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因为他奸诈和可爱,所以是‘可爱的奸雄’”。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学生多元思考,为全面、深刻评价做了极好铺垫。
      在“历史中的曹操”环节,先选取曹操同时代的评论家许劭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再选取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最后选取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他是拨乱世的英雄”!由古及今,为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对曹操的不同评价,从而为学生更加理性地评价曹操打下坚实基础。
      在“心中的曹操”环节,先让学生评曹操:“英雄已经远去,功过是非留由后人评说……你如何看待曹操?”最后,针对曹操,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评价,“同学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他历来备受争议,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传统的正统观念在作祟,二是文艺作品的深远影响。他从未称帝,却背上了乱臣贼子的恶名;他平定北方,使社会由乱到治,却背上了乱世奸雄的罪名;他能谋善断,知人善任,却背上了奸诈狡猾的骂名。事实上,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是因为他把握时机‘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说他是军事家,是因为他能征善战、兼并群雄;说他是文学家,是因为他开宗立派、佳作传世。正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所说,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精彩课堂离不开教学的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和千锤百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巧精当,事半功倍。
      在“战略大决战”一课中,作为战略决战的首战,辽沈战役首开战局,其战略意义、战术技巧有其独特之处,在处理上如何讲得清楚、讲得精彩,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乎后续的教学效果。此时,就需要下一番精雕细琢的功夫。
      1.教学素材合理取舍。网络中的资源相当丰富,但不做处理的“拿来主义”并不可取。以辽沈战役的地图为例,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几个重点城市必须在地图中凸显出来。处理方式并不复杂,只需要将“长春、沈阳、锦州、营口”四个城市名称叠放在地图之上,这样地图更加清晰,学生的视觉效果得以增强。
      2.图文搭配相得益彰。从某种程度上讲,鲜艳的图片比文字、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辽沈战役作为国共双方的首场较量,更是指挥者的战略智慧大碰撞。为此,毛泽东与蒋介石、林彪与卫立煌的图片呈对立式排列,凸显了那时战场上剑拔弩张、激烈对峙的气势。再配以醒目的文字,一方“帅将同心”,另一方“帅将异志”,最简短、最直接的文字将战略战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对比鲜明,入骨三分。
      3.史料呈现适时合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让史料为教学服务,就需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呈现史料。辽沈战役的关键是争夺锦州。对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来说,“守住”了锦州,“进”可以虎视整个东北,“退”可以与华北的国民党军队联合,亦可经海路撤往南方。而对解放军来说,“夺取”了锦州,就能截断敌军退路,进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因此,在分析“锦州”的战略地位时,就必须重点呈现“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的史料。
      4.语言组合精致恰当。教师精辟的解说,是课堂精彩纷呈的调味剂,辽沈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的第一场经典胜利,精彩的讲解必不可少,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话不在多而在精”,笔者选取了林彪的三句经典“台词”:“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以乱打乱,只要活捉廖耀湘就行!”“部队不用部署,直围沈阳!”三句话形象生动,将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紧张的战场气氛、紧迫的战场决策呈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推荐访问:再谈 课上 精彩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