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从标签理论看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时间:2021-05-06 12:03: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当前,中国社会的犯罪行为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愈演愈烈。所谓“青少年犯罪”,从犯罪学研究的角度来讲。一般是指14周岁到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18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比例,1995年为1450121起:152755起,占10.5%;2000年占11.8%;2003年占13.0%;又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1999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罪犯人数增长了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幅为1.4倍。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的因素,也有社会和学校教育不到位的因素,还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从理论角度来分析,有社会交换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社会标签理论等,本文作者认为,社会标签理论能够更好地揭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下面将从这一理论出发展开分析论证。
      
      一、标签理论概述
      
      标签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该理论吸收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认为社会上存在的犯罪现象是社会互动的必然产物。当某个人被有社会意义的他人,如警察、老师、父母、单位领导或者亲朋好友,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时,他就会逐渐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并且,负面的标签,如认为某人是愚笨、笨蛋、坏人、精神病患者、犯罪人、偏差行为人等,都是使他人自我形象受到长期损害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之后。其他人便对他进行各种推断。越轨者就是那个被有效地贴上了某种标签的人越轨行为是那种人们以“越轨”称之的行为。
      标签不一定能客观地反映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的加给某人的。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别人对他越轨行为的反应以及他对别人反应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标签的影响下,他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别人对他反应评价的方向发展。所以。标签毫无疑问就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强化剂。
      
      二、对标签理论的解读与分析
      
      (一)理论假设的提出
      对于青少年初次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不同的理论及学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此问题不是本文论证的重点,暂不赘述。青少年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太成熟,因此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对别人给予自己的社会评价也极其敏感;尤其当听到消极、否定、反面的评价时,他们在心理上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社会评价所描述的人,把自己的形象也界定为社会评价所认为的形象,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被社会标签所塑造的角色会逐渐变成现实而且被逐渐强化。真正成为了标签所标定的“非正常人”或“坏人”。
      
      (二)解读与分析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行为规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结果和现象之所以有些越轨,有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和传统道德,可以被认为,这其实是因为社会中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他人”,如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或者国家的权威机构,如公安机关、法院、监狱等给这些孩子贴上了一定的标签。同理,一个孩子也只有在被他人贴上了坏的标签时,他的行为才构成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事实上,正是那些坏的标签给他们下了“诊断结论”。
      正如某报道。陕西某校一班主任崔某。为了教育一名偷了同学10元钱的小学生从此能够改邪归正,同时又能达到谨防这类事情在其他学生身上再次发生的目的,她便采取“杀鸡儆猴”的惩罚方式,用针在这名学生的脸上刺了一个“贼”字,然后用红墨水把“贼”字涂红。这个案例使人感到无比震惊,老师给学生刻的“贼”字标签,就是给学生加上的“耻辱性标志”,使其与别的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不知道这位学生以后的成长道路如何,但这次贴标签事件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将是一段灰色的阴暗的令人心痛的历史。毋庸置疑,它会给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而且这种消极影响是很难消除掉的,很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如一个惯偷在讲他的成长经历时所说的那样,“我的第一次偷窃是在小学时候进行的,那时我只是想模仿电视剧中‘江南大盗’进行偷窃,可是没想到那次模仿盗窃行为却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那次偷窃被班里的同学发现了,并报告了老师。结果我就被在全校会议上公开进行批斗。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外号叫做贼。从此,学校里凡是有人丢了东西,我都会被当作重点怀疑的对象:由于许多小学的同学跟我一起上中学,所以贼的身份也就跟我一起上中学,别人都知道我是贼,处处堤防着我……”最后他还说,“我没有办法,只能与贼为伍。”
      
      (三)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分类
      根据标签理论的观点,可以把青少年的行为分为两种:
      1.初级越轨行为,又称为原始越轨行为或者一级越轨行为。它是指青少年偶然违反社会或学校的行为规范,这类行为一般来说对个人心理和未来生活并不会发生持续影响的越轨犯规的轻微行为。正如社会心理学家莱默特曾经说的,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以一种不遵守或者违反社会规范的方式行事。这类行为大部分都是暂时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者易于掩饰的。例如,一个小孩偶尔受同伴怂恿偷几个烧饼;一个中学生出于好奇看了一次“三级片”:一个青年处于义愤把另一个人打伤等。还有像打碎玻璃、逃学、上课捣乱、下课滋扰、早期性行为等,都被孩子们看成是游戏、冒险、刺激和有趣的活动。
      这些行为虽然违背了社会或学校的行为规范,但是行为人在行为当时并未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所引起的问题的严重性。而社会却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他们。在上述案例中,老师的处理就是在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行为目的和动机的情况下,完全不计后果的把学生的行为公开,还贴上“贼”的标签,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留下了创伤。
      2.次级越轨行为,又称为二级越轨行为或习惯性越轨行为。它是指青少年的初级越轨行为,被父母、老师、朋友等贴上坏的标签甚至受到斥责或惩罚以后,进一步的、变本加厉的实施的更为严重的越轨行为。次级越轨行为区别于初级越轨行为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青少年被标定为违法犯罪者,于是,他们开始有意无意的接受这一标签。围绕被标定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如偶然的药物使用者变成瘾君子;偶然的盗窃逐渐变成惯窃。
      
      (四)标签理论的影响
      标签理论认为,假如青少年被他人贴上了某个标签,那么此标签就会产生两种心理效应:一是形成难以改变的烙印:二是自我形象的修正。例如,当老师在学生脸上刺宇以后,标签的烙印就限制了学生所有的其他身份,并成

    推荐访问:看青 犯罪行为 违法 理论 少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