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基于相互关系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

    时间:2021-01-19 08:02: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内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对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排序,以优化农村公共产品结构。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Rural Public Resource Supply Structure Based on Interrelationship
      SUI Dang-che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Infrastructure, edu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service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rural public resources, and they are interrelated, mutual influence and mutual constraints. By using Granger causality, the paper probes into inner relationship of rural public resource, gives a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and according to this, it gives a sequence of rural public resource to optimize the product structure of rural public.
      Key words:rural public resource; rural infrastructure; rural education; 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经过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已成为“工业反哺农业”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理论界主要从需求方面,对于农村供给什么样的公共产品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却鲜见从公共产品内部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序问题。本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部结构进行了探讨,从相关关系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进行探讨,确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关系理论
      
      如前所述,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部分。《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一书中,将基础设施分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所以,在探讨农村公共产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探讨了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各组成部分内部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农村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的关系。
      (一)农村公共产品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分析
      首先,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配置,还是在空间上的扩展,都是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主,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先。只有当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配置才会逐步展开。不但如此,基础设施“必须在时间上先于其他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在建设上先行一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为在工业化初期,只有运输业等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才能有助于消除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促使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之中,工农业生产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复杂劳动”得以产生,生产劳动“已是人本身的体力所无法完成的了”。没有知识的劳动已经变得“微不足道”。机器大工业对于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提出新的要求。正如斯大林所说:机器大工业“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的使用机器”。机器大工业以及随后爆发的“科技革命”,迫切需要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从此,教育不再把培养与直接生产劳动相分离的官吏、律师和知识分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而是把培养直接与工农业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环境的变化,劳动强度、竞争程度的增强,给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地影响。如,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各种职业病层出不穷,许多职工处在亚健康状态等等。而且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以及形成的工业区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巨大地影响,进而对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一定地影响,促进了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国家有能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而且交通便利、设施完善为人们从事教育医疗卫生活动提供了条件,不仅大大节省了办学校、医院的费用支出,也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创造了条件。
      其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又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前提和基础,但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并不是基础设施的附属物,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当人还不具有任何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时,只能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要把这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唯一的途径就是教育。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科学技术应用于劳动过程,不断更新和改造生产资料,促使生产力科学化和现代化,使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生产技术的创造者。水、电、通讯设备,基础设施检测仪器,以及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是一定的机器设备、精密仪器和科学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这些机器设备、精密仪器和生产工具是科技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教育培养出大批的科技工作者,基础设施建设就不会有各种新型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如在中世纪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只能是人力与畜力的结合。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机器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更新的技术,如电子计算机,人造通讯卫星等被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不仅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生产率,而且提高了基础设施运行过程的监管效率。

    推荐访问:供给 相互关系 农村 结构 产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