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化异求同融合认同 自觉认同自觉融合

    时间:2020-08-15 07:18: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当前,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新阶段,两岸关系突飞猛进。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然而,新时期的两岸关系也面临着诸多的新挑战。两岸民众国家认同差异的持续扩大,就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挑战之一。
      
      一、两岸民众国家认同差异的扩大趋势仍没有有效扭转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未李登辉上台执政,到2008年陈水扁下台这近20年的时间里,台湾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媒体就持续地开展对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的连续・性跟踪调查。综合调查的结果显示,台湾民众这20年来的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在台湾民众的认同中,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始终占据多数,但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越来越多,已经超越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成为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主要特征。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越来越少,已经低于10个百分点。
      其次是在台湾民众的统独观中,主张目前两岸维持现状的始终是多数,支持马上统一或主张马上“独立”的总是居于少数,但发展的趋势却是:支持统一的越来越少,只有10%左右,而主张“独立”的越来越多,已约占20%。
      尽管这样的民调并不完全代表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对统独看法,但也反映出了一个重要的倾向:两岸民众的国家认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由于分裂主义和“台独”主义路线在台湾的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有着这样的差异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台独”分裂势力下了台,“台独”分裂路线被终止,两岸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热络局面。然而,马英九执政一年后,根据台湾的民调,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的原有发展趋势不但没有被扭转过来,反而仍然沿着原有的方向在发展:两岸民众的国家认同差异仍在持续扩大中。这样的结果多多少少让所有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的人们不安:两岸的和平发展阶段是否有可能向和平统一阶段转化,或者说两岸和平统一是否可能,考验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二、国家认同的建构性
      
      国家认同是指国民的集体认同,是国民对于国家这样的政治组织的归属感。在现代社会中,国家认同对于每个国家和每个个体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源泉,是维持国家统一或独立的重要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国家认同是个体确定自身身份的重要保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国家认同,对于国家来说就要面临着分裂的危机,对于个体来说,就如同无根的浮萍,失却了生存的意义。
      国家认同因为历史上国家的形态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是现代性的产物,是一个综合性的认同。其中既包含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也包含着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形成,既可通过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来形成,也还可以通过社会历史过程的建构来逐步养成。
      
      三、两岸民众国家认同差异持续扩大的原因
      
      两岸民众国家认同持续扩大的原因,还需要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认同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中寻找。
      其一,台湾民众在台湾特殊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情结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
      自从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台湾就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经历了特殊的和复杂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特殊的三大历史情结:因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而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形成的“弃儿情结”;因“二・二八”事件形成的“悲情情结”;两岸因国共内战和世界冷战形成的“反国(国民党)恐共《共产党》情结”。虽然两岸交流已经持续30年,但由于许多两岸交流活动的表面化和物质化,无法深刻影响到台湾民众内在的心理,使得这些历史情结并无法得到有效的化解而继续存留在台湾部分民众的心中,影响着部分台湾民众对中国的国家认同的形成。
      其二,李登辉,陈水扁对台湾民众的“新国家认同”建构取得一定的成效。
      在1895年《马关条约》之前,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并处于同一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两岸的国家认同并没有显著的差异。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中国被迫把台湾割让于日本,两岸从此走上了不同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国家认同特点。
      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充分利用两岸民众在不同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国家认同的特点,利用两岸对立对抗的结构性矛盾和台湾政治的本土化,民主化进程,动员各种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台湾岛内煽动民粹,蓄意挑起两岸新的政治对立和冲突,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全面建构所谓的“新国家认同”。这种“新国家认同”的建构,对台湾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控制着台湾社会的“话语权”,把台湾主体意识向“台独”意识方向转化,因此,尽管“台独”分裂势力已经下台,但他们建构的“新国家认同”并没有随之停止,而是以自身的惯性沿着既定的道路持续下去,越走越远。
      其三,阻碍两岸民众认同融合的障碍依然存在,两岸交流的牵引力量仍然不足。
      尽管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但两岸的结构性矛盾不但没有消失,反而由于接触的密切而更加突显出来,两岸结构性矛盾的激化,有可能从另一面进一步激发台湾民众“新国家认同”的形成。这个结构性矛盾既体现在两岸主权代表性的冲突中,也体现在两岸政治制度的差异上。
      促进两岸民众国家认同融合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促进两岸的各项交流。这些年来,两岸的交流十分火爆,人民往来十分密切。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岸交流仍然不够深入。许多交流只是短暂的,偶然的,一次性的,深度的,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交流不多。一些表面化的交流对于两岸民众国家认同的融合并没有什么影响。两岸的交流最为成功也是最为频繁的就是两岸的经贸交流。两岸的经贸交流促进了两岸民众利益的一体化,为两岸民众国家认同的融合奠定了基础。然而两岸的经贸交流单一发展,其他交流无法跟进,就使得两岸交流过度利益化,物质化,对于两岸民众的国家认同的融合也影响十分有限,这样的两岸交流也就很难担当起这个历史性的任务。
      
      四、树立信心,促进两岸民众国家认同的融合
      
      两岸民众国家认同差异的扩大趋势对于两岸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化解台湾民众的历史情结,破解“新国家认同”的建构,消除两岸认同融合的障碍,增进两岸交流的效率,都是我们所面对的难题。对此,我们要树立信心,要有新思维,新作为,逐步缩小两岸民众国家认同的差异,创造性地推进两岸民众认同的融合。从长远看,两岸民众认同的融合才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首先,祖国大陆的全面发展是决定两岸民众国家认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祖国大陆的全面发展,既吸引着台湾,使台湾最终融入祖国大陆,同时也威慑着“台独”,使“台独”永无实践的空间。两岸同胞正是在为整个中国的发展而共同努力中,同呼吸,共命运,逐渐形成一个共同的中国认同。
      其次,两岸和平发展新阶段为两岸民众认同的融合提供新的历史机遇。两岸的和平展新阶段是两岸各项交流交往的逐步扩大与深化,两岸的各种关系日益密切与整合,为两岸民众累积共同的国家认同提供客观条件,两岸已经建立了“九二共识”,成为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在此基础上,两岸敌意对立的减弱,互信善意的累积,为削除两岸民众国家认同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再次,两岸民众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尽管台湾历史发展过程独特而曲折,但是,历史上的台湾民众却体现出了光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外族侵略下坚持着自己中国人的特性,大多数台湾民众仍然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这个民族认同也是当前两岸同胞的共同认同。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数台湾同胞保持着完整的中华文化认同,是两岸民众重要的纽带。随着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两岸民众的国家认同的融合自是水到渠成。因此,两岸民众国家认同的融合的进程虽然曲折而缓慢,但却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
      第四,两岸和平发展新政策为两岸民众国家认同的融合提供了方向。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座谈会上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有责任把她维护好,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这个命运共同体贯穿两岸同胞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是两岸同胞建立共同国家认同的时间长河。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是两岸同胞安身立命的地方,是两岸同胞建立共同国家认同的空间场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同胞的共同目标,要由两岸同胞共同奋斗,共同开创,共同享有,是两岸同胞建立共同国家认同的现实过程。沿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两岸同胞共同的中国国家认同终将实现。
      100多年前,随着台湾被割让,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失落了,疏离了,100多年来,台湾同胞的心灵史就是一部追寻失落的国家认同的历史,其间充满着无数的苦难,艰辛,曲折,至今未停。在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中,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出现了异化现象,否定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把“台独”作为自己国家认同的追求方向等等,这些异化现象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下形成的,对此,祖国大陆要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只有设身处地地置身于台湾同胞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台湾同胞的心路历程,才能理解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失落与危机的痛苦和追求,才能“化异求同”,为两岸民众认同的融合寻求一条康庄大道。

    推荐访问:求同 融合 认同 化异求同融合认同 化异求同 求同存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