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林璎:旧爱地景,新欢禅宗_我的旧爱他的新欢温璃

    时间:2020-07-23 07:58: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林璎的父亲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且能心想事成。林璎正是传承了姑姑林徽因的蓬勃野心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当然,还有建筑方面的才华   
      50岁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曾用整整一本书来解答一个问题:“我是谁?”
      “我感到自己存在于边界。我游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艺术与建筑之间,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我总是试图在对立的力量中寻找平衡,找到它们的交汇点。”这是林璎2000年出版的自传《边界》中对自我的定义。
      在西方世界,林璎以Maya Lin的姓名活跃在建筑与艺术圈。21岁时,她以耶鲁大学建筑系大二学生的身份中标华盛顿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设计闻名全美,此后她接连设计了亚拉巴马州的民权纪念碑、耶鲁大学“妇女桌”等一系列纪念碑。如今,林璎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她设计了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长岛雕塑中心等,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也都藏有她的作品。2008年刚落成的美国驻华使馆新馆收藏了她的装置作品《长江》,现在,她拥有自己的工作室,也是美国佩斯画廊(Pace wildenstein)的签约艺术家。
      林璎的头顶闪耀着许多光环:1987年当选耶鲁名誉博士;1999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领袖”;2002年当选耶鲁大学校董;2005年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但最让中国人唏嘘不已的却是她的另一身份:林徽因的侄女。林璎之父林桓与林徽因同父异母,林桓是陶瓷艺术家,生前是俄亥俄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母亲林朱利安是诗人,生前在俄亥俄大学教授亚洲和英语文学。
      “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父亲林桓认为,林璎传承了姑姑林徽因的蓬勃野心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当然,还有建筑方面的才华。
      2009年9月19日至10月31日,林璎的作品《什么正在消逝?》(what jsmissing?)在北京展出,这也是其艺术作品在中国上演的处女秀。
      
      颠覆纪念碑
      
      《什么正在消逝?》分为几部分,在北京展出的部分名为《空屋》。空屋四周漆黑,地上分布着几十个巴掌大的液晶屏幕,观者需要戴上手套,取一片八开纸大小的有机塑料,将其正对液晶屏就可看到放大的影像。影像长20分钟,记录了部分消逝物种的图像和声音。
      “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度使用正将地球推往第六次物种灭绝的边缘。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种动植物从地球上彻底消失。按此速度,未来100年地球上30%的动植物将遭遇灭绝。”林璎说,她特地将影像长度定为20分钟:在人们看完一段片子的时间里,一类物种已经消失。
      “纪念碑不一定是沉重的石头,而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于任何地方。”林璎透露,明年的世界地球日,《什么正在消逝?》将会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播放,同名书籍和网站也将同时发布,她还在努力使影像进入手机。
      林璎一直想摆脱纪念碑之累。自21岁以来,她涉猎了纪念碑、雕塑、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影像装置等多个领域,可舆论一直将其视作纪念碑专业户。林璎承认,自己确实喜欢纪念碑,但也一直有着颠覆纪念碑的野心。
      《纽约时报》首席艺术评论家迈克尔・基默尔曼认为,越战纪念碑可以说是“反纪念碑”作品。现在看来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但当年并不为所有人接受,揭幕仪式上林璎的名字无人提及。当年,林璎拿着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去交作业,也只得了B。林璎曾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设计了一座类似坟墓的地下建筑,没想到老师被惹恼了,说:“如果我兄弟在这场战争中死去,我永远也不想参观这座纪念碑。”而在林璎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如此大,以至战后没人能去参观任何纪念碑了。刻画地球是我创作的冲动
      “我希望刻画地球的样子,这是我创作所有作品的冲动。”在“系统性地景”(Syetemattc Landscapes)的系列装置作品中,林璎都在模仿容易被忽视的地理景观:《水线》(Water Line)由细铅管弯曲制成、悬挂在高处,复制了海底的地形;《蓝湖隘口》(Blue Lake Pass)则是展现落基山脉岩层肌理。
      林璎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地形,中学时,她热爱计算机编程、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同时又着迷于纳博科夫、尼采、萨特、加缪和博尔赫斯,最终,她决定攻读建筑一―这是科学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1985年,在耶鲁建筑系攻读研究生的林璎将几根漆得色彩斑驳的铝棒插入学校附近的河中,看似与芦苇融为一体。1988年,林璎为宾夕法尼亚一个鸟类保护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露天祈祷台:用许多块天然巨石围成一个圈,人们可以坐在上面休息。1995年,林璎为密歇根大学一座航空宇宙工程大楼设计了户外景观作品《浪涌》(wave Field):将学院中的一块草地修整为大幅波浪的造型,不论近看远观,草地都犹如起伏的绿色波浪。有评论认为这体现了林璎对宋朝绘画中波浪的理解,其实她是从流体动力学那里获得了灵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文化正在发生着一场酝酿已久的革命,年轻人以各种方式强调自己的存在。对于林璎而言,这个时代为她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大地艺术与环保运动。林璎坦言,她受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等大地艺术家的影响非常大,曾亲自到亚利桑那州拜见过特瑞尔精心“雕刻”的火山口,而《浪涌》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件大地艺术作品。
      但林璎对历史的关注使其作品超越了大地艺术的范畴。自2000年,她开始创作《汇流》(The Confluence Project)系列,纪念200年前路易斯与克拉克(Lewis and Clark)的西部探险。她追随二者的足迹,沿哥伦比亚河谷精心挑选了7个地点创作装置,试图批判性地回顾过去200年来北美土著人如何与外界发生碰撞,项目仍在进行中。
      
      逐渐苏醒的东方基因
      
      现在,林璎会给她10岁、11岁的两个女儿讲述家族故事;但当年,林璎的父母对此却避而不谈,直到21岁她才知道自己的家世。为了使女儿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父母也没有教过林璎中文。当人们问起林璎来自哪里,林璎都会回答:俄亥俄州。
      林璎第一次体验到明显的种族歧视是在丹麦交流学习乘坐公交车时,她发现有乘客甚至因为将其认作当地土著而愤然下车。在设计越战纪念碑时,林璎也面对了不少针对其亚裔身份的负面评论。《华盛顿邮报》曾发表题为《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的文章,论证了越战纪念碑如何受禅宗与道教影响,不过,这种善意的评论也让林璎感到“八竿子打不着”。
      但若干年后,她对此有了新的认 识。她逐渐发现自己明显偏爱东方建筑甚于西方建筑,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回福建老家时,她看到了父亲度过童年的老宅,设计简洁的庭院、精雕细琢的木头、随意但又精心布置的湖畔小景震撼了她,她突然意识到,在这样的房子里成长的父亲深受这种审美的影响,而自己正是从小就浸染在父亲营造的东方式美学氛围里长大的。
      如今的林璎对禅宗思想很感兴趣,她希望自己的建筑不刻意模仿东方风格,却能够创造出宁静与内省的空间。她最新完成的建筑设计是9月开张的纽约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 se in America),这是她首次完成的与中国相关的建筑设计项目,在设计中她将中国传统的庭院元素融入了现代的建筑外观。作为博物馆的董事会成员,她将参与更多的策展工作。
      
      林璎:如果不需要就不要建房子
      
      记者:你曾说,承认并研究逝去的东西很有价值?
      林璎:如果不考虑失去了什么,就永远不会得到更多。我不认为我的作品都是在关注历史,应该说是利用过去,以形成一个不同的未来。本质上我的作品非常乐观,我不是回顾那些已经死去的东西,而是关注濒临灭绝边缘的动物,它们是可以挽救的。在2010年,《什么正在消逝?》会更关注专家的环保工作进展,并帮助普通人反观自身:该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不该买什么,我们传递的是积极的信息。
      记者:现在中国的城市都在拼命打扮得更现代,而对传统建筑文化却保护得不够,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林璎:每种文化都会经历否定过去、推崇现代的阶段。但大多数城市此后都会后悔。世界上真正美丽的城市都保存了足够的历史,在那你能够回顾过去的不同时代,感到和过去有所关联。但如果你在一个城市穿行,知道它在保存历史建筑的同时是生生不息、欢迎现代建筑的,这样的感觉也很好。比如在北京,你能看到“鸟巢”和一些其他的现代建筑。
      记者:你看到“鸟巢”了吗?感觉怎么样?
      林璎:“鸟巢”是我最喜欢的建筑之一。我不认为传统和现代的问题是非此即彼的,你们可以选择保存四合院和城市历史的某些部分。历史是很关键的,纽约的宾州车站也曾被毁坏,但很多保护历史建筑的运动就是从那次破坏中发展起来的。这要看中国保护古建筑的决心有多大:不是只挽救一栋建筑,而是保留一片区域,让你走进去就能体会到不同。
      记者:你认为建筑师可以做什么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林璎:这要看你在哪里盖房子了。对城市空间的再利用是很好的主意,但城市扩张却很糟糕,我从不做这样的项目,这是为恶性发展做贡献。我希望理解城市扩张的局限在哪里,和农村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在做几个不同的城市项目,和其他专家讨论建造可持续发展的、低耗能的房子。每幢房子都要尽量有效,如果不需要就不要建房子。

    推荐访问:禅宗 新欢 旧爱 林璎:旧爱地景 新欢禅宗 旧爱地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