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论庄子的生命观:庄子的生命观

    时间:2020-03-26 07:20: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庄子生活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庄子把保全生命放在了第一位。面对人世间的险恶与困境,庄子不是选择进入,而是选择了退让。他把不争做为立世的基本手段,把心灵的纯洁与宁静作为生存基本技巧,把追求道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为此,庄子主张先从克制物质欲望入手,顺应自然和天道,用自己自适恬淡的心境来化解人间的无奈与痛苦,从而超越现世的苦难,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关键词:生死转化;心斋;顺应;无用
      中图分类号:B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4-0101-04
      
      一、从人间世之难、不得已之苦说起
      
      1、人间世之难
      在庄子看来,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一类是血缘关系,另一类是政治关系,这是生而为人的命运。“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事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庄子正因为正视了人的命运,才没有选择像伯夷,叔齐那样去逃避世界。因为无论怎样去世、遁世,都无法摆脱作为人的影子。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人如果放弃大伦――君臣、父子关系就意味着不配做人,从而与鸟兽同类了。庄子接受人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的。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则认为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一个人去拯救无道之世,只能招祸杀身。《人间世》一开始就写到了卫国暴君的形象:“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若蕉,民其无如矣。”国君暴戾,一意孤行,民如草芥。楚狂接舆的歌声更是道出了当时世道的昏暗与险恶:“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像颜回这样想用仁德去说服暴君施行仁义之治的人,庄子明确表示反对:“而强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人者,�人者,人必反�之。”不仅救不了他人,反倒成了众矢之的。现世的黑暗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人们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2、不得已之苦
      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不得已”的选择。既作为人,就要体现作为人的价值,所以人的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兄弟之情等。但其中最难的莫过于处理君臣关系了。伴君如伴虎,事君虽险,但因职责所在却又不得不去履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不得已”。《人间世》中有两个“不得已”的代表人物――叶公子高和颜阖。两人的困境都是来自于政治责任与保全性命的矛盾。叶公子高作为一名使者,将要出使齐国,身为使者,他的难处是“传两喜两怒之言”,“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无论事成于否,他都觉得对于自己的身体会有伤害。他刚接受命令,就已感到“朝受命而夕饮冰,内热矣!”但身为臣子,为国君效忠是应有的责任。颜阖作为太子傅,他所辅导的太子“其德天杀”,生性残忍,只知责人,不知己过,“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于己于国都难于承担,抉择的艰难让他只能在生命的边缘线上游走。在今天看来,庄子对“不得已”之苦的体认,是对当时社会生存状况的反思,是对无道世界的游离与反叛。在这种反思、游离与反叛的竞逐中,庄子将以异于常人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自已对道的追求。
      
      二、庄子生命观的表征
      
      1、生命至上观
      庄子生活在战国诸侯争霸时期,天下大乱、礼坏乐崩、生灵涂炭。当人的生命与物质诱惑发生抵触时,理性的选择当然是放弃物质享受而保存生命。如果人的生命没有了,外在的物质对其来说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孔子作为后世宗师,在庄子看来,“彼且蕲以淑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已桎梏邪?”其所学只不过“�诡幻怪”之事,“唯求虚妄幻化之名者”。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恶也。二者凶器,非所以行也。”名利和知识是世人相互倾轧的工具,是带来祸害的根源,当然也是不可取的。如《人间世》中提到的关龙、比干,他们皆属于求名之徒,分别被夏桀和商纣杀害,原因就是“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丛枝、胥敖、有扈三国则是竞相争夺实利之国,他们为了满足贪欲而发动战争,但最后都被尧和大禹攻破,自已也难逃被杀的厄运。“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圣人都逃脱不了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何况普通人呢?但是庄子却做到了,当面对楚威王的使者时,他想做一只在污泥中嬉戏的乌龟。远离了功利场,脱离了是非之地,虽没有荣华富贵可享用,但却自由自在,保全了性命。功名利禄虽然充满诱惑,但与保全生命相比,是不值一提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鹪鹩并不想拥有整个森林,有一枝可以栖身就够了,偃鼠也不想吞掉整个的河流,有一些能够解渴就行了。泽雉宁愿十步一啄食,百步一饮也不愿被养在笼子里。“古人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自己的生命尚未保存,哪来能力拯救世人呢?生命的无常与世事的无常是相对应的。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合于世事,而非违逆时,生命自然能得以较好的保全。世间之人,乐生而恶死,乐生而不善生,恶死而不知死的真谛,是其痛苦不堪的真正原因。
      2、重心轻形观
      在庄子看来,心随形走会损害生命。生命包括形体与心灵两个部分。形体与心灵本是相互依附的一体,庄子为了凸显生命的本真而一再地把心灵与形体割裂开来,并把心灵提高到至高的境界,把形体抛却低俗的层面。形体是除却心灵本真之外的一切东西,如知识、道德、功名、利禄等,它们也是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君,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那些在世俗中因为知识或才能而见用的人,因为满足了虚荣的形体,其被形体奴仆的心难免会自鸣得意。甚至语言在庄子看来都是多余的,“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㈣争辩中会使人处于勾心斗角的状态,长此以往“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溢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庄子诠评》中所引唐顺之的话最能说明庄子的本意,他说:“既以心斗,则在内之闭藏,若受缄藤束缚,竞成一老洫之无水,全不流动,如速死之人,无少生机也。”人如果总处于勾心斗角的状态,心灵就会如缄藤缠绕一般失去自由,也会像不流动的水般失去生气。而人的心一旦失去活力,身体的衰败也就不远了。如猩�“卑身而伏,以侯敖君,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尧虽贵为天子,治理天下有方,受万民称善,但当他面对藐姑射之山的神人的时候,却“窗然丧其天下大事。”原来,生命的本真并不在外物,它就存在于内心。生命本来就是简简单单的,是人世间世俗的价值标准将它附于外在的功名利禄之上,殊不知,功名利禄只会让人忽视生命本来的归宿,结果本末倒置,劳形损心。   生命的价值是依心灵而非形体来评判的。形体受着时间与环境的影响会发生着变化,但心灵却能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保持着本色不变。庄子的思维确实是异于常规的,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反比方法塑造外表丑陋内心高贵的人。因此,《德充符》中的主角都是形体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跛支离无�和�盎大瘿,但他们却是“才全而德不形”的人。他们虽然外表丑陋,却德性高贵。而拥有正常形体的人却没有德性的充实,只是空有皮囊而已。正常人却争着去追随残缺之人,这难道不是世间的悲哀与无奈吗?如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日,‘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又如卫灵公见了�跤支离无唇后,“而视全人,其�肩肩。”齐桓公见了�盎大瘿后,“而视全人,其�肩肩。”可见,内在的德性可以使人忘却形体的外在存在,甚至可以让人抛却原有的世俗价值。庄子用他异于常规的叛逆再次表明:心灵的尊贵并一定需要丰富的物质条件来体现,相反,卑贱的外表反倒能衬托心灵美的难能可贵。
      3、生死自然观
      道家的“自然”是“天”、“道”、“一”、“无”的概念,也即“规律”之意。它存在于每个事物的时空之中,孕育着万事万物,又是万事万物的归属。庄子的生死观首先是建立在他对生死的态度上,他把人的生死融入到天地自然之中。“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人的生死两极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生是自然而生,死是自然而死,所以应当顺其自然。对此,成玄英的《庄子注疏》理解的更为深入。“人起自虚无,故以无为首;从无生有,生则居次,故以生为脊;死最后居,故以死为尻。死生离异,同乎一体。”自然就是不断地循环往复的发展变化,生死本就是一体,生即是死的过程,死也是生的开始。“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死,息我以死。故善吾生也,乃所以善吾死也。”“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死就像自然昼夜样不可违逆,人只有顺应生死过程,才能摆脱乐生惧死的执着状态,从而更加珍惜有生之年,更能理性地善待死亡。如老聘死,秦失去吊丧,却“三号而出”。庄子妻死,庄子却鼓盆而歌。子桑户死了,其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编曲”和“鼓琴,相和而歌”,像是在庆贺他的死亡一样,“而已返其真,而我犹为人猗!”面对母亲的死亡,孟子反“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看到至亲的死亡,孟子反外表虽为之惊骇,但内心却未受到损伤,也未为生死所累。在庄子看来,生命看做像赘瘤一样多余,死亡就像是毒痈化脓后的溃败,身体只是生命借用的一个物体而已。生命与死亡本就是连续的过程,并不存在生死相割的现象,一旦生命逝去,形体消亡,但精神却通过另外的形式转化为别的事物,当精神依附于形体时,生命又会有全新的开始。
      
      三、庄子生命观的实现途径
      
      1、守“心斋”
      人一旦进入这个世界就难以抵挡各种诱惑,各种价值标准和物质符号就会加于个体的身上,并以此来衡量他的存在价值。可一旦被诱惑俘虏,就会身不由已。庄子并非不热衷于政治,也并非不心忧天下,因为他深知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去改变现状元异于螳臂挡车。他既不主张遁世、隐世,也不愿意像儒家那样入世求得功名。庄子采取了折衷的方法,既处于人间世的喧闹之中,却又保持着不与世争的高洁与可贵。面对世间的纷乱,他以冷峻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和深埋于心底的热忱关注着人世百态,体谅着人间疾苦。庄子用他自身的经历为后世之人找寻现世苦难的出路。庄子首先选择了“心斋”。所谓“心斋”,即“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气是虚的,是无处不在的,它没有任何的欲望、坚持和偏见;它无时无刻地存在于世界,却不同任何一物发生冲突,故虚则通,故能“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当你的心灵达到虚静无争的时候就会放下任何执着与偏见,从而变得包容与博大,因此任何的伤害都不会去接近你。面对世间的锋芒,庄子凝心静气;面对世俗的诱惑,他选择了心灵的隐退,将心灵作为安身立命的唯一场所,从而避免了争权夺势所带来的生命伤害。面对世间的纷争,庄子以超然的态度选择了回避,以锤炼心灵的品性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正如陶渊明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
      2、顺应自然
      所谓“顺”是顺从、遵循之意,“应者,物适至而我应之也,”顺应自然的含义就是人应当去顺应自然的造化,遵守自然的规律。此外,《庄子》文中的“和”“就”“安”也与顺应之意相同。如处理君臣关系应“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人,和不欲出。”面对生死大限,人应“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治理天下应“顺物自然而元容私焉”。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顺世态度本质上反映的就是被残酷的现实压抑而无力反抗、改变的精神状态。而对贫穷的困境,庄子也曾爆发出“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呐喊,但无奈与痛苦过后,等待他的仍然是这个无道的世界和无可奈何的困境。《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是庄子通过主体技能所呈现的艺术精神来体认道的境界――顺应㈣。牛的庞大和复杂让庖丁何去何从呢?族庖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次刀,良庖的刀只能用一年,而庖丁的刀已用了十几年竟然“刀刃若新发于硎”。牛虽难解,却也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只要找到它的间隙,就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同样,社会如同牛的纹理一样复杂,怎样保存自身而不受损失呢,那就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庄子看来,顺应自然是一种良好的保生方法,不过多地奢求外在物质生活的浮华,不强迫要求自已完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游刃于天地自然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虚无与纯真,达到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3、无用以保生
      面对无道世界,当权者尚改变不了黑暗社会的现状,何况像庄子这样的普通百姓呢,因此,在经历了人间世诸多的无奈和痛苦之后,庄子选择了无用作为保生的途径。为此,他先将自己遁人了“心斋”、“坐忘”“无情”的境界。这些境界一方面使他能够远离纷争、保全性命,另一方面又可使其精神保持高贵,从而做到合流不污。庄子之所以主张无用,并非消极没落、厌世欺生,而是他看到了现世中有用之才的悲惨结局:“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宋国荆氏之地适宜生长的楸、柏、桑,因有材“中道之天于斧斤”。如白颡之牛、亢鼻之豚与人有痔病者,因“不可以适河”而保全了生命,支离疏“有常疾”免除兵役和劳役,还可得“三钟粟与十束薪。”其中栎社树对匠石说的话更是点晴之笔:“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乱世之道,当权无能,有用之才皆被剥削了生存的权利,因此无用,只能是一种无奈保生的选择。何况,无用与有用也只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也。”如《逍遥游》中不皴手的药方,有人只能用它来漂洗,但有人却可以用来裂地封侯,又好比一个重五石的大瓠,在惠施这样的世俗人看来是无用的东西,但是在庄子看来则是再好不过的浮游江湖的工具。还有那不中规矩和绳墨的大树,虽大而无用,但在庄子看来却可“树之以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可见庄子并没有因无用而悲观厌世,反倒乐在其中。的确,人生命的质量与境界不在别处,就在于“心”中。庄子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到达生命至高境界的方法与途径。

    推荐访问:庄子 生命 论庄子的生命观 庄子生命观 庄子的生命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