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村庄类型与面子竞争的异化】 教育竞争异化

    时间:2020-03-12 07:19: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几个村庄的调查,试图分析市场经济影响下所出现的面子竞争的异化现象。市场经济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的面子竞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本体性价值较强的村庄,市场经济服务于本体性价值,面子竞争围绕着本体性价值而进行。在本体性价值较弱的村庄,社会性价值凸显,面子竞争围绕社会性价值而进行。当面子竞争的成本高到大多数人都无法承担时,他们会被迫或主动退出面子竞争体系,村庄规则瓦解,村庄共同体也瓦解。
      关键词 村庄类型;面子竞争;异化
      作者简介 汪永涛(1984-),女,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江西南昌 330077)
      
      由于村庄背后的结构和认同单位不一样,村庄中的面子竞争的内容和形式也表现出不同的样态来。不同类型的村庄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而人们所追求的价值也不一样。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也在对村庄形成巨大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村庄它的冲击力是否相同?它是否会改变村庄已有的结构和认同单位,从而成为村庄主导的价值观?或者它服务于已有的村庄结构和认同单位?
      
      一、村庄类型
      
      (一)村庄结构
      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格局,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纵向上可以上溯到祖宗下衍到子孙后代,无限延伸,并且人们之间根据人伦关系形成等级差别;在横向上也可以无限延伸,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形成一个个由己而推出的圆,越推越远,可以大至国家,小至个人,因此有了份下、宗族、本家等群体。在差序格局下,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必须要时时事事由己推人的自我,以及通过人伦纽带将自我联系在一起的上下有序的等级化。“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二)认同和行动单位
      村庄结构是由己推人的自我所构成。这个自我也就构成了农民的认同和行动单位,它包括农民的认同单位和行动单位两个概念。所谓农民的认同单位,是指农民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这个群体构成了农民具有归属感的单位。认同单位并不是一个功利性的联合体,而是以功能合理性为基础,同时又逐步被赋予文化含义,并形成与之相一致的规范的共同体,是自己人的群体。这种规范,最终会成为一种身体无意识,成为共通的地方性共识。通过利用对认同单位的认同去实现其功能性目标,从而认同单位也就进一步转变为行动单位,只有将功能合理性与文化共识性联合起来才能将之称为认同和行动单位。在不同的自然生态和文化区域内,在家庭这个认同和行动单位之上还形成了其他认同和行动单位。如鲁西南的小亲族认同、南方东南地区如福建、江西的宗族认同、关中地区的户族认同。根据农民的认同和行动单位可以将村庄划分为宗族主导型、小亲族主导型、户族主导型、联合家庭主导型和原子型村庄。判断农民认同和行动单位的标准是村民的身体无意识,即村民对某一单位有一种“私”的看法,把它当成私人的事情,在这个“私”的单位里面,有潜在的规则,违者会受到同一单位其他人的反对,受到不同方式的惩罚。
      
      (三)两个不同类型的村庄
      春光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和吉水县阜田镇之间,属于赣南地区。地属丘陵地带,桐江横穿当地。共有580户人家,2100口人,耕地1620亩,旱田100亩。有八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大部分都是同一姓氏,属于同一宗族,是典型的宗族主导型村庄。大部分自然村的祠堂因为年久失修都很破旧,这几年村上都集资新建了祠堂。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村民大部分开始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
      白术村位于湖北省中部,属丘陵地带。村民以聚居形式居住,紧挨公路呈一字型分布,交通便利。共有三个村民小组,一共有224户人家,其中一组72户,二组70户,三组82户。村里有许、梅、李、钟四大姓,但是同姓之间并没有宗族意识,此外还有十几个杂姓。白术村在家庭之上没有更高的认同单位,是一个原子化村庄0。全村共有耕地面积905亩,人均8分5厘地,每家大概就是3、4亩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田少的村子。白术村1998年才开始有人出外打工,其中外出打工人员有310人,大多数年轻夫妇一块出外打工,将小孩给家中的爷爷奶奶抚养。
      
      
      二、市场经济对村庄结构的影响
      
      (一)农民负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所要支付的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财产是人们立足社会的根本,他们以财产为基础,履行“社会义务”,进行社会地位的竞争。19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卷入到市场经济中去,农村也在经历一场“消费革命”。农民的消费项目集中于建房、娶媳妇、人情往来、日常生活开支这几大块上,这几项开支一直呈上升趋势。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但是离富裕还很远,总是感觉手上没钱。
      税费改革后许多农民都外出打工了,有些农民在外赚了钱于是回家建房,娶媳妇的彩礼也不断上涨,礼金由6600元涨到8800元,再涨到10001元即万里挑一,而且还有上涨趋势。现在农民娶媳妇的条件是必须建房,彩礼必须达到市场价,这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下面是春光村村民杨某在2006年的结婚费用:
      娶一个媳妇要八万多,两个要十六、七万,对于每年毛收入只有1万多元的农村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受,这要耗费他们大半辈子的积蓄才有可能完成。现在娶媳妇最基本的要求是建一栋一层的带院墙的房子,这得6.5万,如果连这个条件都没达到,媳妇是不会进门的。很多女孩都要求建两层的楼房,这至少得八、九万。不仅要建房子,家里的设施也要齐全,年轻人都有攀比的心理,别人有的他也都要有。于是还要给儿子准备家具、摩托车、彩电、冰箱,否则他会觉得家长没本事。
      分田到户后农民的收入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农民卷入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受市场的影响。虽然税改后农民的税费负担没了,但是教育、医疗、物价、建房费用的上涨给农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1980~1990年代父母的负担也很重,但那时的结婚费用很低,礼金至多2000元左右,不要求建新房,只要有住的地方就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现如今,面对如此昂贵的结婚费用,农民感觉很难适应当下的生活,从而有一些心灰意冷。一个村民说道,“懒得想那些事,车到山前必有路”,甚至它影响到村民的儿女观念,说道“养个儿子七八万,养个女儿不花钱”。
      
      (二)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
      本体性价值是指关注有限生命于无限意义层面的价值,即关于人的生存的根本性意义的价值,是使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它是一种宗教般的情感。所谓社会性价值,主要是指个人对他人评价的感受,是指在 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人的行为意义。
      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也是终极价值和次级价值。逻辑上,目的和手段是一对相对概念,可以相互转化,一个目的,在另一条件下可能变成另一个手段。当一个目的,它的背后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即这个目的不需要其他理由来解释,它自身就是最终和唯一的理由。所以终极价值就是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是指人生存的终极意义。社会所设定的“价值”是“次级价值”。次级价值又可分为“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在人类目前的价值体系占有重要位置,它是维系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之必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
      因此本体性价值就是终极价值,而社会性价值是次级价值。本体性价值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社会性价值受社会的评价,主要指财富、地位、权力、声望、家庭等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载体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本体性价值是根本,是前提,它决定着社会性价值的内容和方向。如果失去本体性价值获得的前提,那么接下来的社会性价值的获得也失去意义。本体性价值的外延是社会性价值,两者互为作用,本体性价值是社会性价值的目标,社会性价值是实现本体性价值的手段。社会性价值无法包含本体性价值,当本体性价值失落后,社会性价值获得了独立性,此时的手段便会成为目标本身,但它无法解决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个问题。
      
      (三)本体性价值的失落
      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要想日子过好,又要建漂亮房子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他们面临着选择,要不选择将钱用于建房,要不选择将钱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在春光村这种宗族型村庄,人们的认同和行动单位是宗族,它所形成的地方性共识对村民有着极强的约束力,因此人们的价值观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冲击。村庄传宗接代的本体性价值依然很强,父母心依然很重,他们会履行好传宗接代的义务。所以农民的面子竞争行为主要围绕着生儿子、建房子、娶媳妇进行。为实现此目的,农民只能开源节流。所以农村青壮劳动力都纷纷去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在日常生活开支上,他们省吃俭用。在白术村这种原子化村庄,人们的认同和行动单位就是自己的核心家庭,在村庄层面没有什么约束力。在生活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自然趋利避害,人们会选择过好眼下的生活,而不一定非得生儿子。本体性价值开始失落,农民的父母心也不重,农民的行为表现出很大的情境性,表现为很大的变通性。如果有能力给儿子娶媳妇就娶,实在没有能力那也就算了;有能力建房子就建,建不起也就算了。因为没有外在的压力,农民的行为全是看其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本体性价值失落的前提下,社会性价值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此时村庄的人们表现出较强的“经济人”色彩,他们的行为往往表现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三、面子竞争的异化
      
      在本体性价值存在的前提下,人们为实现本体性价值而追逐社会性价值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行动、产生层次不同的舆论和观念。这构成了村庄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涂尔干所说的“集体意识”。正是这种集体意识使村庄的面子竞争得以有序进行,保证了良好的村庄秩序。面子以及围绕着面子的竞争是维护村庄社会团结和集体感情的一种常规的和有效的方式。因为存在面子上的竞争,村庄社会评价的存在,村庄的主流价值才得以维系,村庄作为一个伦理共同体的存在才有所可能,进而有可能成为生活互助、公共合作方面的功能性共同体。
      然而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的影响,农村社会受外来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迁。在本体性价值保持较强的村庄,部分村民过分追求面子的载体物,甚至达到了一种不理性的程度,舆论对这种行为又有着高度的评价。这种行动和舆论,会给部分人甚至多数人带来损害,使得他们在面子竞争的压力下喘不过气来。这会以一种压倒性力量打击多数人,而只让少数人从打倒人的快感中获得自我成功的喜悦。
      农村社会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观。随着财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大多数人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不平衡感。在春光村,大部分村民都有着“恨人富、笑人穷”的心理。“恨人富、笑人穷”就是“我不好过,你也别好过”的思想。这正是在面子过度竞争时所导致的大多数人无法实现目标时的一种心态。
      在本体性价值较弱的村庄,社会性价值获得了独立性,此时的手段便会成为目标本身,但它无法解决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个问题。此时人们会去追求种种社会性价值,但是这种追求是没有目标的追求,人们会盲目陷入到竞争与攀比之中,而且这种竞争通常是围绕着即时性消费,这在白术村表现得比较明显。
      对载体物的过分追求导致面子与载体物的名实分离,这种面子竞争增加了村民的生活压力,使村民不堪重负。这种面子竞争往往不是整合了村庄的团结,而是破坏村庄的团结,使村庄共同体解体。当在面子竞争中失败的是大多数人时,获得面子无望时,有可能会导致这些人退出村庄面子竞争的体系,从而进一步破坏村庄团结,使得村庄共同体解体,这就形成了面子竞争的异化。
      
      (一)异化
      异化(aIienation)是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二)面子异化的含义
      面子竞争是为了追求社会性价值,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本体性价值。面子竞争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对载体的追求,不同类型的村庄面子竞争的载体不一样。如在春光村面子竞争的表现形式是生儿子、建房子、娶媳妇等,而白术村则是购置手机、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面子竞争表现为对不同类型物的争夺或攀比,但竞争的背后其实有更本质性的东西,它关涉到村民的品格、尊严和村庄的主流价值。当人们过于追求社会性价值的载体以至于不遵守规则或退出村庄面子竞争系统。一旦发生不遵守面子竞争规则或退出面子竞争系统的行为,如果村庄对之缺乏必要而有效的约束,一定会伤及村庄本身,使得其伦理性无法维系,进而使得其功能性遭到破坏,这与面子竞争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在村庄中,面子作为从村民那里获得的良好评价是与面子相关的载体物联系在一起的。当供人评价的载体物成了村民面子竞争所追求的目标本身而将面子忽视时,就造成了一种名实分离。如果面子竞争将对载体物的争夺、攀比当成了竞争本身的目的,而置面子的本质和竞争的“目的”于不顾,放弃竞争的部分基本 规则,就构成了面子竞争的异化。更有甚者,村庄不断地原子化,没有统一的村庄规则,村庄对其没有约束作用,这个时候面子竞争对于村民没有什么意义,人们干脆退出面子竞争体系。这个时候村庄是原子化、没有秩序的村庄,村庄趋于解体。
      例如:人情往来是一种互惠行为,也是建立交往、界定亲朋的手段。人们在生活负担不断加重的压力之下,会利用传统的人情规则通过多办酒席来赚钱。这时候人情往来变成了赤裸裸的收入和支出的计算,变成办酒席是否划算和“人情债”该如何偿还的计算。由于投入少支出大,办酒席成为一种赢利性的活动,村民也因此热衷于办各种酒席,像“周岁”、“满月”、“三周”等各种名目繁多的酒席。有些人甚至几个名目的酒席一次办,但客人得同时备好几份礼。这使得人们陷入到各种人情债中不堪重负,更枉谈通过这种面子竞争行为,村民从中获得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这种面子竞争行为使得人情徒具形式而无内容,密集的人情往来没有增加社会资本,反而消耗掉了村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村庄的团结不是增加了而是解体了。起初即便人们的负担很重,但是人情规则还是在起作用。但是这种人情规则在不断促进村庄解体,结果是其不再起作用了,人们干脆退出村庄面子竞争评价体系。一些村民完全脱离村庄群体的主流评价,主动放弃竞争的一切规则,退出竞争体系,或在一些事情上总是不讲面子。
      只要有规则,必然就有违反规则的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规则对人们的约束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受到的惩罚也是不一样。村民触犯了村民生活的准则,违反了村庄地方性共识和地方性规范,从而遭到村庄主流的抛弃和社会排斥,显然,这种排斥是必须的,是村庄为了维护其生活准则和地方性规范所作的正常举措。但是当村庄的大部分人都退出面子竞争体系,放弃竞争的一切规则时,村庄的规则不再起作用,村庄规则也不复存在。
      不同类型的村庄,本体性价值受到的冲击不一样。在原子化村庄,村民的“私”的单位指核心家庭,在核心家庭之外没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规则,因此个人的行为也就没有约束力。所以在这种类型的村庄,外来事物很容易进入,已有的传统很容易被打破。在宗族型、小亲族型村庄,人们在村庄的宗族、小亲族层面形成了“私”的概念,并形成了统一的规则,一旦个人背离了这个规则,就会受到集体的惩罚与舆论,迫使个人必须遵守。成员对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归属感越强,认同和行动单位的势力越强大,人们就越不会违背规则,在行动上表现出非常强的一致性。
      
      四、结论
      
      白术村是一个生活面向朝外的村庄,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即时的利益,传统意义上的“面子”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村民事实上是主动退出村庄传统“面子”竞争系统,他们所进行的面子竞争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竞争。而春光村村庄生活面向朝内,村庄有着较强的价值生产能力,人们有着较长远的生活预期。在面子竞争中,人们是通过载体物去追求面子,不会太在乎短期性的消费,人们还是在“生儿子、建房子、娶媳妇”的传统价值中去建构自己的生活意义。正因为有着较强的价值生产能力,人们很在乎他人的评价,所以村民能够发出舆论并形成一种地方性规范来约束村民的行为。如果有村民退出面子竞争,那是一种极少数的被迫行为。
      没有任何村庄能够脱离市场经济对它的影响,然而它对不同类型的村庄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在本体性价值较强的村庄,市场经济服务于本体性价值,人们的本体性价值得到强化。在本体性价值较弱的村庄,市场经济成为村庄的主导,人们对社会性价值的追求是一种没有根、没有方向的追求,它无法给人们提供人生的意义,无法解决“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然而这两种类型的村庄都存在面子竞争,它存在的前提是人们能够承受起市场经济赋予他们的生活成本,当大多数人都承受不起这个生活成本之时,人们则会被迫退出面子竞争的体系,这时候村庄的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都会受到冲击,村庄的规则也被破坏,村庄也随之逐渐解体。

    推荐访问:异化 村庄 面子 村庄类型与面子竞争的异化 村庄类型 我的世界村庄类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