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人物亲历PC30周年之二我与软盘不得不说的故事] PC

    时间:2020-03-11 07:23: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为PC上的存储设备,软盘与软驱在PC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从1971年诞生到2009年9月正式退出该市场,软盘与软驱走过了近40年的风雨历程,无论后人如何看待它们,相信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60后、70后的电脑用户,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慨――是呀,我也快40岁了……
      软盘,很明显是相对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硬盘而言的,它可以说是PC上最古老的移动存储设备。它的发明当然是受到硬盘的启发,IBM希望可以在硬盘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可灵活移动和替换的存储设备。照此思路发展,就诞生了史上第一代软盘――8英寸版本,之后就与硬盘“越来越小”的发展轨迹一样,在1976年,5.25英寸软盘问世,接着是很短暂的3英寸(1982年),最后则定格在3.5英寸(1982年),虽然在1989年还出现了2英寸的软盘,但只是昙花一现。
      
      在容量上,最主流的3.5英寸软盘可提供1.44MB的存储容量(最高可达2.88MB,两者均在1987年面世),在现在看来还不够一台PC“塞牙缝”的,不过想当初第一代8英寸软盘只有79KB,由此不得不感叹IT技术的发展与用户需求的演变如此巨大,如今随便一个轻巧的闪存盘,都是软盘容量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
      
      不过,就软盘当初的设计目标,它无疑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及九十年代,以至于21世纪初,软盘可以说是主流的可移动存储工具,而且是装机必备之工具。虽然90年代末期出现了ZIP之类的高容量移动存储磁盘、MO驱动器,可达几百MB,但只在少数专业领域流行,并未被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尽管CD-ROM也开始普及,但它不能存储数据的先天缺陷也使得软盘无可替代。在那时,不论是装DOS、还是装PC TOOLS、ARJ、《沙丘》、《DOOM》等工具或游戏软件,几张软盘就搞定了。不夸张地说,那时如果你没有软盘,根本就用不了PC。那时,从一个人的软盘拥有量上,基本上就能评估出这个人的电脑水平。也因此,如何保养软盘、软驱,如何修复软盘的磁道、扇区,如何在BIOS中设置软驱格式、配置A盘和B盘,如何利用废弃的软盘套等等,都是当时电脑杂志的常见内容。
      我在80年代初开始接触计算机,很清晰的记忆就是当时的电腑还是用磁带来保存和共享数据,而且格式还不统一。到了80年代末,5.25英寸软盘才开始在中国流行,但很快就被3.5英寸软盘接手。
      1994年,当时因参军而身在外地的我,开始给北京的电脑杂志投稿。由于网络还远不普及,就是用5.25英寸软盘保存WPS文档,连同打印好的文稿,寄给杂志社,以省得编辑再看我的文稿打字了。而且,我还在软盘的标签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与文章的标题,以方便他们日后查找。这样的“体贴服务”以至于后来我与杂志的编辑聊天时,他们都对我印象深刻。
      但软盘先天的缺陷(软盘由聚酯薄膜组成,两面涂有磁层,其稳定性非常脆弱,怕磁场、怕灰尘、怕潮湿),也在我的约稿生涯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烦恼。有时很久不用的软盘,会“自废武功”,甚至出现一些新开封的软盘无法使用的情况(这一点与现在的刻录盘长久不用也能失效一样),并且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因素而产生坏道。有一次我接了杂志社的一个紧急约稿,可当我把软盘寄去之后,对方紧急告之软盘坏了,但离杂志出片只剩一天的时间,再寄不可能了,没办法,编辑照着我打印妤的文章重新输入了一遍,弄得我非常愧疚。另一次,则是要到存盘时,发现手上的软盘居然都“过期”了,没有一个能保存的,没办法,第二天又赶到城里(军队驻地不在市区)买了新软盘。
      
      另一个让人感慨的回忆则是那时的电脑游戏的经历,在CD-ROM光盘还不普及的时候,作为移动存储的唯一载体,软盘也是当时电脑游戏的主要传播途径。但随着DOS游戏的体积不断增大,往往需要几张、甚至十几张软盘才能装得下。记得,当初装游戏得先一张一张地解压缩,时间长还不说,最倒霉的就是到中间第N张时,告诉你0磁道损坏,那时你脑子里只有“&%$#……”估计有这种经历的朋友不在少数。
      后来,坚持的写稿让我在电脑圈了里小有名气,很快就成为了那本杂志的特约作者,到了90年代末我开始通过E-Mail与杂志社联系,并用光盘来安装软件,之后又出现了刻录盘与闪存盘……渐渐的,那几个装满软盘的盒子落满了灰尘,它们也慢慢地远离了我的视野……
      前不久,家里大扫除,翻出了很多老古董,妈妈在书柜的深处整理出了几十张软盘,问我扔不扔。我检查了一下,有那时的DOS系统盘,有买电脑时给的系统恢复盘,还有若干张《命令与征服》的游戏盘。而最让我感触的是,还有一盒我已经用我的签名章在标签上盖好章,但还没有用的5.25英寸软盘。那是全新的,我曾经准备用它来保存我的文章寄给远方的编辑,可后来用不上了。我拿着这些软盘,又想起了十几年前那段投稿的日子,都说睹物思人,但又何尝不是睹物思情呢?从某种角度上讲,软盘是陪伴我成长的伙伴,没有我的坚持投稿,我在IT媒体圈里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而软盘则在我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有时它会掉链子,但它是我的朋友,每寄出一张软盘,都带着我的期望与寄托……那时,我能感觉到《玩具总动员》里主人公对儿时玩具的情感,我相信软盘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同样如此,虽然我们不会再在电脑上用到它,但相信在每个老玩家的脑海里,那段有它陪伴的日子会铭记如新……而它的用途也从存储数据的工具,变成打开我们遥远记忆的钥匙。
      我看着那些软盘,仿佛听见它们在对我说:“有空多来看看我们吧!共同回味那段条件很简陋,设备很原始,但却充满激情与奋斗的日子……”想到此,我又将它们整齐的放到书柜的抽屉里,我不知什么时候,还会拿出来看看它们!
      
      UCDOS中文平台先驱
      
      在今天我们使用的各种应用程序中,中文支持似乎是理所当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23年前,要在DOS操作系统下最示中文、输入中文却是件不容易的“技术活”。少了中文显示和中文输入支持,要在DOS上开发通用的中文软件更是灭方夜谭。
      为了解决操作系统无法显示和输人中文的难题,上世纪八卜年代末,众多程序员和企业将开发重点投向了中文平台。一时间包括中国龙、UCDOS、CCDOS在内的各种中文平台纷纷登场。最终UCDOS横扫千军,赢得了中文平台大战的最终胜利,并由此开始统治整个DOS时代。
      在群雄逐鹿的中文平台时代,UCDOS可以脱颖而出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在当时,虽然WPS、CCED等中文编辑、排版软件已经上市,但却没有合适的中文DOS系统与其搭配,在一些早期中文DOS环境下启动WPS,非常容易出现中、西文文字显示不正常的兼容性问题。而UCDOS则通过其特有的“直接写屏”技术,成为第一个真正做到中西文彻底兼容,并 使西文软件能够顺利运行在中文环境下的中文平台。此外,和其他中文平台相比,UCDOS还有装卸灵活,内存占用小、汉字打印显示速度快等特点。从此开始,UCDOS与WPS成为电脑中的必备软件,直到Windows一统天下。
      当然,早期的UCDOS也有一些不足。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在早期的BBS上,人们几乎都用UCDOS来进行交流。不过UCDOS的词组输入中,却没有“大侠”一词,键人拼音“daxia”得到的却是“大虾”,当时许多人初涉电脑,不熟悉键盘,也不熟悉输入法,打字又慢,于是“大侠”就演变为“大虾”这一流行的网络用语。
      提到UCDOS,就不能不提PTDOS,更不能不提到天才程序员:鲍岳桥。UCDOS实际上来源于鲍岳桥早期编写的PTDOS中文系统。后期,为了促进PTDOS更好地发展,鲍岳桥决然地将PTDOS的版权交予希望集团,并更名为UCDOS3.0推出市场,由此结束了中文平台纷乱的门派之争。在UCDOS“一统江湖”之后,鲍岳桥便与简品等UCDOS元老离开希望集团,创办联众游戏,成为内地最早的在线休闲游戏的创始人。
      自从电脑诞生以来,语言就成了电脑在中国普及的最大障碍。鲍岳桥和他的UCDOS不仅带领最初的PC用户跨越语言鸿沟,还为中文文字处理和出版注入了全新的科技动力。如果没有UCDOS和曾经那个群雄逐鹿的中文平台时代,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也许还将有更多的跌宕和波折。
      
      
      Tips:
      1988年5月,求伯君通过一台386电脑写出WPS(Word Processing System)1.0,第一套中文文字处理系统问世。自此后的七年,WPS几乎成了电脑的代名词,由于操作简便、功能齐全,使用方便,WPS曾经占领了中文文字处理市场的90%。当然,WPS的成功也离不开UCDOS这些优秀中文平台的鼎力支持。在那时,要运行WPS之前的必做工作是,输入命令:“cdc:\ucdos�up.bat�”
      
      
      《DOOM》FPS游戏鼻祖
      
      在诸多游戏厂商为如何推销自己的游戏而发愁之时,有一家游戏厂商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自己的一款游戏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是的,它占据了员工的休息时间;是的,它的联网模式过于火爆,导致不少公司的工作网络阻塞。包括英特尔、Lotus Development和卡内基美隆大学均下达了在工作时间内不得运行这款游戏的政策,而它们只是众多下达禁令的公司中的一部分而已。不过,软件业巨头微软却对这款游戏产生了宗教般的崇拜:他们希望比尔-盖茨(Bjll Gates)能出现在游戏中,他们在Excel95中整合了一款模拟该游戏的小游戏,他们甚至为了促进Windows95操作系统销售,做出了尝试收购这家游戏厂商,为这款游戏开发Windows95版本的惊人打算。
      而这款令各大厂商、玩家为之疯狂的游戏就是来自id Software、由FPS游戏之父约翰咔马克(John Carmack)与约翰罗梅洛(JohnRomero)联手打造的《DOOM》(中文译名《毁灭战士》)。
      《DOOM》的火爆是史无前例的。试想一下,在1993年,在不少人还沉浸于《魂斗罗》等8bit游戏的2D画面时,这样一款提供27个关卡,以第一称3D视角来进行的游戏,将会带来怎样的轰动?同时,约翰・卡马克还竭尽所能,在游戏中增添了大量的特效来加强游戏的画质。在《DOOM》中,开始出现高矮不一的各类建筑,带给玩家最初级的3D空间感;贴图技术的全面应用增强了人物与建筑的真实感;光线和阴影的使用提升了游戏的环境氛围。
      与需要高端显卡、高性能处理器才能流畅运行的现代FPS游戏不同,在当时只需要普通的386电脑就可以运行这款游戏。原因首先在于当时缺乏具备3D加速能力的显卡,设计师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其次,这款游戏在技术上说并非真正的3D产品,只是2D加上多面渲染,但它巧妙地应用了大量创新技术,带来了现代FPS游戏才能呈现的3D游戏体验效果。
      《DOOM》的火爆并非偶然,这样一款设计精良、游戏性极强的大作,引发的热潮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所属的时代。在《DOOM》大获成功之后,id Software开发了《DOOM》的各种资料片和补充游戏章节,从发布这款游戏的1993年10月一直到1997年,《DOOM》依旧有不同的新版本发布。随后的《DOOM2》和《DOOM3》也引起了玩家的关注,特别是《DOOM3》划时代的图形表现,成为又一次引领游戏图形发展方向的巨作。总之,《DOOM》实际上是一款超越了传奇的游戏,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产品。直到很多年后的今天,它的设计风格、设计模式、设计理念还左右着FPS游戏的设计和发展。不过,大家无需对经典的远去充满怀念或伤感,因为约翰・卡马克告诉我们,《DOOM4》已经蓄势待发。
      
      Windows图形化的那扇窗
      
      屏幕一片漆黑,只有一个闪动的光标。你需要输入命令,才能打开文件,这些命令必须死死地记在脑海中,否则你能看到的就只有“BadCommand or file name”。你和电脑的交互就在这一个个命令和黑白字符中完成,这就是字符时代的电脑。这类电脑就像机器人,它是那么的难以触摸、那么难以让大众接受。电脑被发明出来后,就一直在抽象的字符中发展着。也正是由于抽象,在80、90年代里,会用电脑的人被视为精英,普通人要想学会使用电脑,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事实上,一些厂商早就在尝试打破人机交流的障碍。1983年,微软发布了第一个图形化操作系统Windows1.0,而在这之前,也有一些其他的图形化操作系统问世,比如颇受欢迎的G.E.M系统。但这些系统由于兼容性、界面设计不够友好等问题最终没有流行起来,包括随后的Windows2.0也是如此。
      不过,在微软1990年5月22日推出Windows3.0后,情况却有了变化。这款产品是微软在图形化系统市场上的一次全新出击。Windows3.0对用户界面做出了较大改进,文件管理器(“资源管理器”的前身)、任务管理器等控制界面开始出现。同时,它还集成九画图、扫雷、计算器、记事本等沿用至令的小程序、小游戏。由于设计优秀、使用方便,Windows3.0在推出后颇受欢迎,随即一炮而红。
      Windows3.0的成功似乎连微软都没有预料到。它在发布后的两年内平均每分钟销售10套,着实成为微软的“提款机”,也使得Windows帝国开始发迹,并为后续操作系统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Windows的发展也存在坎坷,至少此时微软和合作伙伴就由于操作系统开始发生矛盾,主角就是IBM。IBM和微软在MS-DOS时代曾经亲密无间,并一度促成了PC上MS-DOS的流行。进入80年代末期,IBM希 望和微软合作开发OS/2系统取代DOS,一开始微软还全力配合,但Windows3.0发布后,微软希望继续研发Windows,而IBM则更为偏重OS/2,两大巨头无法达成妥协,合作破裂。IBM单独发布了OS/22.0系统向微软示威,这个系统启用了大量新功能,包括一些图形接口支持以及更强大的多任务能力,实力不俗。
      
      微软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他也很快推出了Windows3.1来回应IBM。Windows3.1相比Windows3.0改进其实并不多,除了一些BUG修正外,还加入了出版业大受欢迎的TrueType字体,Windows至此开始在出版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结果,依靠前代产品的积累和良好的口碑,Windows3.1大获成功,成为事实上的桌面系统标准。
      接下来的事情对中国用户来说意义更大,第一个简体中文版Windows操作系统正式发布。1994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3.2,这个系统面向中国大陆用户,并且只有简体中文版。从技术上来说,Windows3.2并没有太多改进,但语言上的重大变化填平了交流上的鸿沟。Windows3.2的推出,也使得当时国内流行的中文之星、四通利方之类的中文平台黯然消逝。
      今天,如果你有幸找到一套当时原装的Windows3.2,就可以看到其超级丰富的内容,里面包含了1I张软盘和多达1000多页的中英文说明书。很多用户都是在Windows3.2下第一次接触电脑、第一次新建文件、第一次知道双击和单击、第一次打开网页、第一次完整地了解到电脑对人类进步的重大作用。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一些学校和图书馆的机房中找到安装有Windows3.2操作系统的机器,并感慨于技术和历史的奇妙感受。
      在Windows3.X系列操作系统大获成功以后,微软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一个代号为“芝加哥”的神秘工程开始启动。“芝加哥”工程旨在打造一个可以跨越DOS、直接进入图形操作界面、功能更加丰富的原生32位操作系统,微软没有让人失望。
      这是一个需要历史铭记的日子。1995年8月24日,伴随着滚石乐队的《Start Me Up》,Windows95正式发布,比尔盖茨亲自走上讲台宣传这款划时代的操作系统。从这天开始,人们看到了熟悉的红绿蓝黄四色Windows标志,也看到了最令人熟悉的蓝天白云的系统启动界面。Windows95带来了大量革命性的改进,比如抢占式多任务和多线程技术、更丰富的媒体支持以及网络支持等。当然,最为令人感叹的还是“开始”菜单以及任务栏的设计,成功奠定了后来多代Windows的外形和设计。为了更好地宣传这款操作系统,微软为其投入了多达3亿美元宣传金,在产品发布后,全球有7万人同步通过卫星转播观看了发布会,13000家报纸、20家杂志、800家电台和2000个电视频道都特别开设了Windows95话题。
      
      Windows95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大量玩家开始提前排队购买这款最新的操作系统,其狂热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果粉”,甚至一些不知道Windows95为何物的用户都去购买一套来赶时髦。根据微软数据,Windows95在发布后四天就卖出了一百万份,堪称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软件。也正是从Windows95开始,微软彻底扫除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成功拥有了PC操作系统市场绝对第一的统治地位。
      不过Windows95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蓝屏。蓝屏表示Windows遇到不可恢复的系统级别错误,但Windows95的蓝屏实在是太多了,“每天一蓝”是家常便饭,甚至无理由经常蓝屏,直到最后被扣上一个“瘟到死”的大帽子。随后的Windows98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很好的改善,直到Windows2000和WindowsXP发布,这些采用新内核的操作系统才大大降低了蓝屏机率。
      在Windows95之后,微软走上了独霸操作系统的道路,图形化操作系统也随着微软的脚步一步步前进。期间虽然也经历过Windows2000和Windows Vista等不算成功的版本,但Windows统一PC操作系统市场的格局已经根深蒂固,没有任何操作系统能在PC领域对Windows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而对于全世界的PC用户来说,在多年的Windows依赖症中也早已麻木,这是福还是隐患?
      而即将发布的Windows8启用了全新的Tile贴片式界面,完全符合触摸操作的要求,微软也借此与ARM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与Android、iOS展开激烈的竞争。那么,他们能否重新演绎Windows95时代的辉煌呢?

    推荐访问:不说 软盘 亲历 人物亲历PC30周年之二我与软盘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与软盘不得不说的故事 人物亲历pc30周年之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