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休眠卡、活跃卡,为何绿肥红瘦?:星巴克活跃卡和休眠卡

    时间:2020-03-10 07:35: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业内,人们习惯地将发卡后一年内未被激活或无任何交易发生的卡称作“休眠卡(睡眠卡)”;把已经过激活或者启用的卡称为“有效卡”;把一定时间内经常发生消费或有其它交易的卡叫做“活跃卡”。
      据官方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境内发行的各类银行卡包括借记卡、贷记卡(含双币信用卡)、准贷记卡数量已经达到15亿张。某网站曾披露了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首席研究员林采宜的一些讲话的主要内容:根据中国银联的统计,目前中国“活跃”的银行卡数量为8000多万张,尚不足银行卡数量的10%,银行卡休眠现象非常严重……“中国卡均消费交易只是国际水平的14.3%”……
      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行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多是“一卡双账户、国内外通用”的信用卡高端产品,为持卡人提供消费信贷与免息还款期服务,最低还款额服务,消费积分兑换各种礼品、兑换航空里程、兑换年费等服务,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但仍然有较高比例的“休眠卡”,这样好的产品为什么不用?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卡成为“休眠卡”?
      笔者在做过粗略的调查后发现,发卡银行(机构)所发出的信用卡中,其中一部分会成为“休眠卡”,导致发卡银行(机构)在发卡前期的调查、审核、制卡等各种前期投入付诸东流,其中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大致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一、被动式领卡
      
      (一)银行方面
      1.营销方向偏差
      由于发卡银行营销方向存在一定的偏离度,一定程度上只重视发卡数量、不重视发卡质量,特别是一些依靠第三方(外包)服务商实现销售的银行尤为明显。第三方(外包)服务商在帮助银行营销时未能掌握发卡银行的主导思想,为完成销售量而销售,不是向有办卡意愿的人进行营销,而在寻找潜在客户时以“扫楼”、“住宅小区入户”等方式作为销售手段。据某一媒体披露:在深圳一个路段附近,每隔几十米就能见到一个打着“信用卡办理”招牌的小摊,“战场”不断开辟、甚至与上门收废品、修鞋等小贩为伍;在同一张办卡桌上,摆放着多家不同银行的“信用卡办理”招牌。这种混乱的营销方式无法对客户进行深度挖掘,按照这些人的业务素质,也不可能作深度挖掘,被说服的客户并非主动申请,成为真正的“被动式领卡”。一般而言,这种第三方(外包)服务商也不太可能替发卡银行着想,他们的工作只是完成发卡数量之后拿回销售奖励而已。
      2.为“消化内部发卡任务指标”而发卡
      据说,有的发卡银行为完成发卡量,将核准通过的发卡率作为行内员工绩效或奖金考核的指标之一。如果员工未能完成营销任务或者“揽来”的申请未能获得通过,都无法得到全额的绩效工资或者奖金。于是,员工不得不动用所有亲属关系办卡;又因为各行将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作为目标客户,导致这类人群成为各家银行的争取对象,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自然而然的持有多家发卡银行的信用卡。久而久之,服务差、功能不全的卡就会被自然淘汰、成了“替补运动员、坐冷板凳”了!长此下去,“休眠卡”仍会不断产生。
      (二)客户方面
      1.没有办卡意愿,纯属为亲友“完成任务”而帮忙填写的“申请”。有些持卡客户在帮助亲友完成发卡任务后,对卡片进行了激活或启用,并做了几笔交易(考核指标之一)后就不再使用,形成“休眠卡”。
      2.认为年费过高。享受了“首年办卡免年费”、在卡片到期后不再换领新卡。大部分发卡银行是不设“终身免年费”服务的,在领卡次年后的存续期间需要消费N 笔或者消费达到指定的金额才能享受到次年的免年费服务,否则就需支付次年的年费。但很多持卡客户认为年费偏高等于增加了自己的用卡成本,于是到期后不再换领新卡、形成“休眠卡”(有的发卡银行在申请时供客户选择“到期后是否自动更换新卡”,一些申请人选择了“否”,这样可以不被扣收年费)。
      3.由于个人财务状况发生改变、消费实力减弱,由积极消费转变为消极消费甚至没有用卡需求等。目前,相对灵活的智力型人才就业、劳动力流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地区间人员流动频繁,工作和居住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信用卡的交易频率和交易量在某一时段有所减少;客观的经济环境与职业或者工作岗位的变化使得持卡客户的资金实力受到冲击,特别是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循环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国际经济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不可避免,在此经济危机大环境背景下,很多行业员工曾经的消费实力已不同程度的减弱,对前景表示悲观消极的情绪扼制了人们的消费热情。持卡客户手中的卡片在一定时间内不再使用、形成“休眠卡”。
      
      二、由于发卡银行售后服务跟不上,导致存量客户用卡需求锐减而产生卡片的“休眠”现象。
      
      (一)对产品了解不全面,有承担风险的顾虑
      一些发卡银行的客户主要来自外包服务营销,营销人员在营销时对产品功能的介绍不够全面或对风险揭示不够,比如,一些行发出的信用卡在消费时不验密;取出溢缴款时需支付手续费;跨行还款需支付手续费;超过免息期未能还款需支付滞纳金等等,导致客户在领卡后再通过其他渠道逐步对产品有所了解后,认为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达不到而抵制用卡,使得手中的卡片形成“休眠卡”。
      (二)由于某次用卡过程中出现“不愉快”的事情,与银行或者商户产生“磨擦”,对发卡银行产生逆反和抵触,导致不再用卡。
      通过与一些从事信用卡客户服务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客服代表经常会接到一些客户的投诉,反映用卡受阻或某项服务使客户不满意、认为产生过高的透支利息非客户原因所致、或认为某些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而要求发卡银行对其持有的卡片做停用处理,比如偿还外币账户的欠款(曾看到报道,有些银行告知客户:若办理“购汇还款”业务,需在到期还款日的提前几日办理,否则,由于未能及时清偿外币账户欠款的责任由客户承担!这说明该行的计算机系统不够强大、需在系统内多次传递)如果发卡银行能够做到将信用卡业务的相关交易“下放”到本系统内所有网点,客户的购汇还款就应该实时到账,不会出现客户已还款、但在银行系统内多次传递无法记入客户的信用卡账户中,反而导致客户的违约行为、要收取客户的透支利息;个别情况下也会发生发卡银行某些规定不合理甚至导致发卡银行客服人员的工作也令其不满,故要求停用该行的产品或者直接要求销户。这类卡片也有可能形成“休眠卡”。
      以上不难看出,“休眠卡”现象既造成发卡银行信用卡核算和管理系统资源的浪费(计算机系统每天要对业务数据进行筛选,如果客户群体庞大、筛选的数据就会成为海量。特别是到了账单日,系统对所有客户均要“筛选”一遍,客户越多,筛选的时间越长、对系统的过度占用就会导致系统运行速度降低,影响到活跃客户的使用效率),更造成发卡银行大量后续服务中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比如进行产品推介、促销活动信息的寄送、电话呼出等。实在不可取!
      2004年以来,很多发卡银行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跑马圈地”、滥发卡现象不可取,应该在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方面做深度挖掘。因此,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挤泡沫、甩水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单卡的盈利水平逐渐显现。但,总是有人“不按规矩出牌”,另一些发卡银行则一味的追求发卡量,肆无忌惮的发卡,并以此为噱头、大肆渲染,使得“挤泡沫、甩水分”的银行感到威胁,于是纷纷又回到老路上来――跑马圈地、PK发卡,并不断发布信用卡增量数据、存量卡业务规模的相关信息,对同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一些发卡银行的最原始的经营策略,增加发卡量也是与同业竞争最直接和简单的手段,而PK卡均交易额(除了发卡管理,还涉及到收单业务管理)、单卡创收能力、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控制能力等是需要深厚的“功底”的,其中既包括了计算机管理与开发能力的强大、管理层团队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超,也包括了所有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需高于金融行业一般员工等刚性需求。但信用卡业务几乎囊括了商业银行所有业务,需要经营资产和负债业务、品牌策略制定、市场营销策划、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而全的,独立的银行。而这些“功底”并非一日之功,要想在竞争近乎残酷的信用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有些“来不及”了,只有在发卡数量方面大做文章了。
      (需要解释的是,单纯的卡量增加无任何实质意义,信用卡的管理模式是在一家商业银行的同一客户名下,一个客户的信用卡账户可以下挂N 张卡片,发卡银行对客户的管理是通过账户实现的,盈利和风险也是根据同一账户进行统计的;无论该客户名下的哪张卡片进行了交易,均在同一账户内反映,即最终给发卡银行带来收益的仅是客户的一个信用卡账户而已,卡片的多少无法表明银行的盈利能力。如果按照账户的多少进行统计,这些同一账户下挂的部分卡片迟早会形成“休眠卡”、被当作“水分”而挤出。目前,实际上仅是在丰富报表内容、增加数据、对公众披露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所以,主要通过发卡数量的多寡来展现一个发卡银行的业绩的办法不科学。)
      
      三、如何摆脱“休眠”卡现象
      
      摆脱信用卡“绿肥红瘦”的窘境,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提高信用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丰富产品功能、提高科技含量、防范各类风险、为客户提供产异化服务以及在调整销售策略方面下功夫,使信用卡在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运行才是信用卡产业发展的硬道理。
      一是要在产品功能上进行深度挖掘,改变各家银行信用卡产品同质化现象,以自己独特的优势竞争客户资源,在透支利息计算、手续费收取、自助设备以及网银功能完善等方面着力解决,从而吸引客户用卡并提高用卡频率;二是要提高信用卡核算和管理系统的功能,通过系统功能的强大,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及时准确的核算服务,使客户在用卡过程中感到放心,不会出现被盗用、被冒用、被“克隆”等意外损失,也不会出现非客户原因导致的费用支出,从而促使其选择使用并长期忠诚于某一品牌的信用卡;三是进行必要的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留住客户、激励其用卡;通过人性化服务手段维护优质客户,并过优质客户群稳步提高的消费额为发卡银行不断创收。
      从根本上说,盲目扩张、片面追求所谓的信用卡市场占有率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吸纳了那些良莠不齐的人办理信用卡,有可能带来欺诈办卡、恶意透支、违规套现等金融风险,其产生的恶劣影响程度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消除的。因此,防止出现大量的“休眠卡”必须要从适度控制信用卡发卡规模(发卡规模必须与发卡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业务运营能力等相匹配,杜绝“小马拉大车”现象)、提高办卡准入门槛、强化营销队伍建设、加强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从多方位、多层面进行深入的管理才能实现。
      说到底,信用卡业务的良性发展,不是作表面文章、靠完成一两个指标就算作实现了。她所体现的价值,除了为发卡银行创造一定的利润之外,还在帮助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稳定、共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促进持卡人履约还贷、发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说明:当前,由于各发卡银行对“休眠卡”的界定标准不一致,监管部门的要求也非刚性,因此有关“休眠卡”的数量目前尚无统一的统计口径。)
      
      以下为链接的相关业务报道:源自2009年2月24日中国新闻网
      
      经历前几年的疯狂发卡抢占市场后,随着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不得不为前几年放松审核条件、一味追求发卡数量的行为买单。据记者了解,截至去年末,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呆坏账激增,信用卡不良率上升现象比较普遍。
      银行信用卡呆坏账大增。据记者了解到,某股份制银行去年底信用卡业务的呆坏账达到2亿元,而该行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该行信用卡应收账款总额也不过为31.91亿元。
      由于信用卡业务起步晚,该行在过去两年采取了积极的策略发展这一业务,2007年末信用卡有效卡量较2007年初增长191%,2008年第3季度信用卡有效卡量较2008年初增长72%。
      事实上,去年上半年银行信用卡业务已经呈现风险上升的苗头。截至去年6月30日,招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额比年初增加人民币2.78亿元,不良率由年初的1.92%上升到6月30日的2.74%。
      恶意套现催生不良信用卡。2007年以来,利用信用卡虚假交易套取现金的行为也不断蔓延,信用卡套现、翻倍贷款的广告也开始铺天盖地。大量非法中介以贷款公司的名义,干起提供伪冒办卡、套现一条龙服务的活。
      去年,小企业融资普遍比较困难,在银行贷款无门的情况下,方便快捷的信用卡套现方式成为不少小企业主所依赖的补充现金流的渠道。
      “以前也有信用卡套现、仿冒欺诈行为,但是去年特别猖狂。”广发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吕诗枫告诉记者。信用卡套现、仿冒欺诈犯罪频发是直接导致去年银行信用卡呆账急升的重要原因。
      信用卡风险上升也引起监管部门重视,深圳银监局在今年1月末召开的“2009年深圳中资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就针对信用卡业务风险上升的现象提出风险预警,并表示将把信用卡业务列入今年的监管重点,将采取监管措施规范整肃信用卡市场。
      部分银行放慢发卡速度。去年以来一些银行明显放慢了新增发卡的速度,同时在发卡环节加强对申请人的资质审核,后端则加强对逾期还款的催收力度。
      以招行为例,招行2007年新增发卡达1034万张,2008年上半年新增发卡314万张,2008年累计新增发卡只有约600万张。“2009年将延续2008年的做法,精耕细作,深挖现有客户的需求,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招行信用卡中心一人士称。
      今年,光大银行已经计划适当控制信用卡这一投入较大、风险上升的业务的发展速度,提出了“2009年信用卡发卡增量和客户增量要与全行业务增长保持平衡”。

    推荐访问:绿肥红瘦 休眠 活跃 休眠卡、活跃卡,为何绿肥红瘦? 休眠卡 让休眠客户活跃起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