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台湾电影,翻身“乞丐”把钱赚?】 乞丐翻身记全集

    时间:2020-02-14 07:31: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连续四部票房过亿      台湾版《商业周刊》今年7月专为台湾电影制作的封面报道《热血》,在开篇便如此描述台湾电影的“惨烈”――“这是一个‘乞丐’翻身的故事。一群主角,他们的职业是拍电影。近十年来,很多人的下场:有人房子卖了,有人值钱的珠宝当了;更有人妻离子散……去年春节档期卖座片《艋�》的制片李烈感伤地说,‘你去问每一个导演,有哪一个人没有拿他们的房子出来贷款过?有哪一个人没有借过钱过日子?’‘有些人真的穷得……再差一点就变乞丐了!’”
      
      台湾网络作家九把刀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在大陆会有如此多的粉丝。11月5日他在北大的一场演讲音频,在网络上被疯狂传播,流出后两小时就有网友自发整理了文字版。10月20号,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在香港上映,屡创奇观:电影院大排长龙;九把刀收到各种诉说青春故事的感谢信。这同时也刷新了香港电影市场沉闷许久的票房纪录――上映18天,票房逼近5000万港币,且数字还在持续攀升中。
      在台湾本土,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那些年》更是票房奇迹,至今已有近4.5亿新台币进账。这也是台湾今年第四部票房过亿新台币的电影,之前的《鸡排英雄》(1.3亿)、《赛德克・巴莱》(上、下)(总票房已超过7亿新台币,还在上映中)已经屡屡让人赞叹。
      出现爆炸式增长,台湾资深影评人梁良称今年为台湾电影的“商业翻身年”,2011年,果真是台湾电影重新崛起年吗?
      
      《那些年》疯卷台湾
      虽然影片早已下档,但11月初,走在台北街头,仍不难在一些小戏院的排片表上找到《那些年》的名字,且上座率超过八成;《中国时报》上,这部下档已一月有余的电影,是唯一可与马英九竞选连任一搏大版面的话题,只要是《那些年》必是头条,就连故事原型、身在内地的沈佳宜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热门话题;诚品书店畅销书架上,《那些年》的衍生产品高高在榜。
      《那些年》源自导演九把刀自己的真实故事。电影里,男主角叫柯景腾,女主角叫沈佳仪。电影外,柯景腾的笔名是“九把刀”, 沈佳仪的真名是沈佳宜。九把刀从初一就开始喜欢沈佳仪,为追她发奋学习,提前被大学录取。和同窗的好朋友们一起,九把刀以追求沈佳仪为目标,度过了整个青春期,但是沈佳仪最终嫁给了大他们八岁的中年男子。参加完婚礼后,九把刀想要让“创作和人生有胜利的联结,写一个好朋友们追求沈佳仪的故事”。2005年,九把刀写完了这个故事,并成为热门网络小说。
      他决定自编自导把小说拍成电影,台湾“偶像剧教母”柴智屏帮他找到赞助又帮他申请到官方辅导金,最后赞助商失信害他搭上自己所有积蓄,终得拍成《那些年》。现在影片在香港票房已超越香港影史票房第7纪录的《长江7号》,主演柯震东和陈妍希亦一夕暴红。九把刀说,能如此靠近心目中的神周星驰,想到就很开心。但他更希望影片能早点在内地公映,因为原型沈佳宜嫁到内地,还没看到电影,把《那些年》送进内地市场成为九把刀最大的心愿。
      与《那些年》讲述青春主题不同,《鸡排英雄》是彻头彻尾的小市民故事。导演叶天伦也是新人,主演是蓝正龙、猪哥亮和柯佳�,影片以台湾夜市文化为背景,布袋戏台客、文艺女记者、鸡排大姐大、单亲牛排辣妈…… 这样的平民英雄是片中主角。该片制片徐锡彪在台湾电影圈从业20余年,他说《鸡排英雄》是台湾影片不景气多年后,第一部定位为“贺岁片”的影片,而契机就是前一年爆红的《艋�》,“以往很多年,贺岁片都是像《八星报喜》那样有很多明星参与的香港电影,后来连香港贺岁片也没有了,只剩好莱坞电影了。《艋�》无意中档期撞到春节,票房破了纪录,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原来台湾贺岁片还有机会。当时出品方积极筹备《鸡排英雄》,定位就是要让全家大小都来,有几场戏拍得特别热闹很台味,当时我们就觉得,破亿应该没问题了。”
      相比这两部片子在台湾一片叫好,《赛德克・巴莱》的评论比较两极。影片述说的是1930年代,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台湾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反抗日本政府而发动雾社事件的故事,拍摄三年,导演魏德圣更是花了12年时间来筹备这个梦想。截至10月底,《赛德克・巴莱》上下集的台湾总票房已近7亿新台币,看上去虽相当可观,可是如果不能引进内地及发行海外,要收回14亿的任务实在艰巨。
      这四部新片由于在台湾本土均有不错的口碑,因而一次次把以往不愿意为台湾本土电影埋单的观众吸引进影院,支持台片,重新成为年轻人文艺生活的一大时髦。
      
      曾经市场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
      台湾版《商业周刊》今年7月专为台湾电影制作的封面报道《热血》,在开篇便如此描述台湾电影的“惨烈”――“这是一个‘乞丐’翻身的故事。一群主角,他们的职业是拍电影。近十年来,很多人的下场:有人房子卖了,有人值钱的珠宝当了;更有人妻离子散……去年春节档期卖座片《艋�》的制片李烈感伤地说,‘你去问每一个导演,有哪一个人没有拿他们的房子出来贷款过?有哪一个人没有借过钱过日子?’ ‘有些人真的穷得……再差一点就变乞丐了!’”
      在市场最不景气的时候,台湾本土电影产量很长时间一直处于低迷,市场占有率最低时不到百分之一。恶性循环下,和内地追着要给你投资不同,台湾愿意为影片投资的人很少。
      黄志明是电影《艋�》、《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等片的制作人,也被誉为全台湾最会借钱的制片人。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为《赛德克・巴莱》引进内地东奔西走,此前,他为了能让《艋�》在内地公映,已经数次进京,最终未果。为了帮《赛德克・巴莱》借钱,他发动一切资源关系,他借到的第一笔钱来自剧组执行制片的妈妈,是200万台币。身为女主角之一的徐若�不仅没有报酬,还倒贴出千万元借给魏德圣,此外她还自掏腰包买了1000张预售套票,力挺到底。周杰伦虽没参与演出,但也大方借出4000万元新台币,而且只收1元利息。
      黄志明1995年入行的时候,台湾电影已经在走下坡。一路目睹溃败的过程,让他感触颇多,“其实当时台湾电影就已经被好莱坞电影打趴了。好莱坞电影打到哪儿,哪儿就被打趴,大家也没有什么好挣扎的,因为它太强了,从创意、技术、行销和市场,一百年来就是非常完整的一个系统,所以很多海外本土市场都很难跟它相抗衡。”
      徐锡彪则曾参与制作过本土《爱情万岁》、《运转手之恋》等影片,但这些年来,他大都在为日本影片担任制作。直到《海角七号》公映创造台湾电影票房奇迹,扭转了台湾影业多年低迷的局面,邀约忽然多了起来,他重新将事业重心放到了本土电影制作上。
      在徐锡彪记忆中,1980年代台湾电影的确处于巅峰,侯孝贤、王童、蔡明亮,后来还有李安,出品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影片。“当时本土真的很养台湾片,因为相关部门对好莱坞来台的放映拷贝数有限制,最开始,全台只能进8个拷贝,这些要供几百个影院放映,但观众还是需要去影院娱乐,所以台湾片还可以生存。”
      徐锡彪回忆说,到了90年代,台湾放开了好莱坞影片引进,电影市场自由化,从起先的8个到20个、32个,到现在完全没有限制。“好莱坞影片带着广告、专业的行销手段在台湾砸大钱,票房上涨,渐渐就没有人看台湾片,那个时候正好发展了所谓的新电影,包括侯孝贤、杨德昌等新锐导演纷纷转往艺术片。人文性电影对一般观众来讲,娱乐性太低,他们觉得太深奥,没有共鸣。”
      市场低迷后,片商就转投香港电影,再将电影回销到台湾。有一阵,香港电影在台湾也很卖座。《赌神》一开始红,就开始推出“赌侠”、“赌圣”等,把同类电影都拍烂了,大家连香港也不看了,只看好莱坞,市场就接近零了,那真是台湾电影的谷底。因为恶性循环,大家都不愿意投资,只有拿到辅导金的影片才上映。每年产值不到1亿票房,多数影片都是血本无归,完全就是赔钱。
      
      台客文化挠中观众痒处
      现在的台湾电影市场看上去正在复苏,“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觉得,这些作品能重新把观众叫进影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台客文化挠中观众痒处”, 焦雄屏一直在观察这些电影所突出的“台客”个性(台客是对本土台湾人的一种昵称),认为《艋�》就是夸大本土台客历史,《鸡排英雄》里的夜市也是非常台客跟市井小民的地方,即使是《赛德克・巴莱》也强调着台湾少数民族的抗争,但刚好挠中了现在台湾观众的痒处。“跟上一代比,现在的台湾电影较有通俗性、趣味性,不强调疏离感,和侯孝贤、杨德昌乃至蔡明亮不一样。另外,台湾较为宽容的环境,也让这十几年来的创意文化得到很大提升。”
      徐锡彪介绍,以往台湾地区的票房分布,基本上是台北和台北以外地区1:1.2,也就是说假如台北票房是100万的话,台北之外其它地区的总和也只有120万。《鸡排英雄》在拍摄时就对受众做了精确定位,要扩大台南地区的观众群,所以邀得著名搞笑主持人、台湾早期秀场天王猪哥亮客串,猪哥亮对影片在南部市场的销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很多观众都曾看过他的台语秀,于是招呼全家老小排队去捧场,“他一个人就把市场改变了,将台北和外县的票房比例提升至1:2,影院听到猪哥亮的名字,就纷纷要求加拷贝,结果拷贝数量从10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
       《那些年》则拥有强大的网络基础。因改编自网络同名小说,在电影未上映之前便已在网络积累了20万粉丝,这些人群对电影的票房贡献不可忽视。焦雄屏认为九把刀的成功不可复制,具有特殊性。她分析说,“除去表面那些性的包装,它是一个极其纯情的电影,讲的是非常真挚的感情,不低级,不洒狗血。我相信《那些年》勾起了每个人对于青春的回忆,没有任何复杂的因素去侵害的东西,是很纯洁的。”
      徐锡彪在看完《那些年》首映后,就有一种预感,“这部影片要火了。”以往电影人有一个忌讳,就是尽量不要在影片中用到画外音,但是九把刀反其道而行之,不但用了大量的画外音,且将文字运用得非常到位,而最具争议的就是“打手枪”。“这些不能搬到台面上来讲的事情,是由我们的社会教育决定的,但在片中男主角没事就打手枪,拍得很露骨,男生宿舍集体打手枪,这是以前从没看到过的一般电影不敢做的事情,正好契合了青少年叛逆、反动的心理,他们觉得,‘你好反动,你好敢讲,好�’,这段情节在青少年中会流传,口碑效应很有效。”在台湾,观众看完影片最多的反响就是,“终于有个人表达了我们的心意和需求了,这是一部很奇妙的卖座电影。”
      表面看,新锐导演的作品都击中了观众的肾上腺素,从深层来说,倒不如说他们有极强的人文情怀,并深受上一代电影人的影响。著名导演陈国富转做监制后,一直致力于培养和挖掘新人。前不久公映的《星空》获得不俗口碑,正是他力挺导演林书宇的结果。他认为“林书宇的《星空》是这几年难得一见的诚意之作,拍电影要有点耻辱感,如果拍了烂片,应该觉得不好意思,对不起观众和投资人。”刘若英直言接演《星空》的原因是林书宇,几年前她在台北电影节做评审时看到林书宇的作品《九降风》,就激动得不得了,深感“台湾电影有希望了”,决心只要是林书宇的戏就演,哪怕只是配角也无所谓。林书宇也承认,相比内地电影人,“很多人都说我们更有人文气。这可能跟我们一直以来受的教育有关。”
      
      只是“虚假繁荣”?
      今年,除了四部电影票房过亿,还冒出了一批票房不俗的青春片,比如《星空》、《翻滚吧!阿信》等。
      徐锡彪刚刚完成2012年贺岁片《阵头》的拍摄。明年贺岁档,还有《痞子英雄》、《新天生一对》、《龙飞凤舞》、《爱的面包馆》等四部片子,“突然冒出来很多片子,这在以往的贺岁档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以他的了解,明年预计台湾电影的投资额在60亿新台币左右,大量热钱涌来,也是最近两年佳片不断涌现的结果,投资商正在逐步恢复信心。
      但破亿也好、票房创佳绩也好,徐锡彪认为这不过都是一个“虚假繁荣”。“《鸡排英雄》票房1亿3000万,和院线票房分成后,实际回到出品公司只是打平而已,并没有赚大钱。《翻滚吧!阿信》票房7000多万,成本3500万左右,最多也只是回了本而已,真正赚钱的其实只有《那些年》。台湾电影今年是不赔钱了,要赚很多钱倒没有,但至少有个假象,好像复兴年,回春了。就好比本来是一棵快枯死的老树,现在长了新的树干出来,但只是有几片叶子长得特别好,也不见得代表说有多漂亮。现在所有人不敢去破坏它,是保护它,因为它刚萌芽,不能唱衰。”
      黄志明也觉得,市场还有待培养,“除了要完善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管理体制,还要认真对待大陆市场的崛起,而两岸在审查制度上,也有文化差异。虽然大家说开放,可以合作,但还需要蛮漫长的时间,因为这是最难的一部分,就是说怎么调和口味的问题。”
      票房大卖的背后,许多人解读为台湾片的春天终于回来了,但魏德圣认为,台湾的观众素质提升和制片人才不断投入才是台湾片复兴的活水。台湾观众是以“自己的标准”看电影,而不是好莱坞商业标准的声光效果或明星,这是让魏德圣最感动的地方,但他也坦言目前制片环境并不健全,除了做制作之外他们同时也应是对外的窗口,必须负责海外营销和谈判,目前台湾极度欠缺这种专业制片人才。

    推荐访问:把钱 翻身 乞丐 台湾电影 翻身“乞丐”把钱赚? 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本土票房连续破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