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学科融合视角下乐器诗赋的教学研究_乐器学 学科

    时间:2019-05-14 03:15: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大学语文》的教学主线通常沿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基本脉络来纵向把握。其中,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篇目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容易掌握,而对于享有“汉唐盛世”美誉的汉代,其文学比较代表——汉赋,就因“劝百讽一”的特点历来饱受非议,有关汉赋作品的教学也常被教师淡化处理或忽略。然而,近年来随着汉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汉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不断被发掘出来,汉赋教学也理应受到重视。因此,加强对《大学语文》汉赋作品教学的重视和创新变得尤为必要。
      统观现行各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所选汉赋篇目多为东汉抒情赋和咏物赋。鉴于此,可以以咏物赋为突破口来尝试进行教学设计创新,如教授乐器赋时,可以从学科融合视角进行观照,将乐器演奏与文学描摹横向对比,同时,以文学作品中的乐器诗赋为纵向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势必会得到提高,视野也将得以开阔,他们还可以在乐器诗赋引导下萌生对第二课堂乐器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下面以“笛”赋为例,具体说明汉赋的教学拓展。
      一、引导学生理解“笛”赋的审美特质
      汉代以前就产生了直接以“笛”命名的赋——宋玉的《笛赋》,对于《笛赋》是否为宋玉所作我们姑且不去追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笛赋》作于汉代以前,即汉代以前就产生了以“笛”为描写对象的乐器赋。到了东汉,大赋兴盛期过后,咏物抒情小赋盛行一时,此时期出现了马融的《长笛赋》。《长笛赋》谱写了制作“笛”的原材料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乐器“笛”的制作工艺以及笛的音色和笛声所传达的情趣等。
      其中在写到笛的生长环境时,可以引导学生“笛”的制作材料竹的艰苦生长环境,使其明白这是在赞誉有志之士的高洁品格,并联系之前所学的《楚辞·九章·橘诵》,使学生了解咏物赋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长笛赋》中通过对“老庄之怀、孔孟之方、随光之介、诸贲之气、管商之制、申韩之察、范蔡之说”等一系列的排比描写,表现出笛声所传达的深奥哲理,这既是演奏者对笛声收放自如的掌控,又是听众对笛声艺术魅力的深刻理解,二者相互映衬,共同诠释出“笛”的审美特质。
      “笛”的审美特质还不只于此,接下来的赋中通过传说来描写琴、瑟、笙、钟、磬等乐器制作的繁杂程序,需“旷以日月”才能巧妙、精致。相比之下长笛的制作工艺要简单得多,然而却尽显自然之美:“唯笛因其天姿,不变其材,伐而吹之,其声如此”,正是“笛”的这种简易却不失优美之声的品格,使得马融去吟咏笛、赞赏笛,从而引申出“盖亦简易之义,贤人之业也”;乐器的制作简单并非代表它不高雅,如同《周易》所表达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的简易之功一样,表现出“笛”的独特审美特质。
      二、启发学生总结以“笛”为描写对象的诗赋作品
      自宋玉、马融作“笛”赋后,文学作品中以“笛”和“闻笛”为题的诗赋层出不穷。尤其是到了唐代,笛成为诗人笔下的经典意象,据统计,《全唐诗》所有的乐器诗中,除古琴外,吟咏最多的就是“笛”,有47首之多[1]。授课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总结出诗赋中关于“笛”的描写:唐诗中直接以“咏笛”为题的有刘孝孙和宋之问的《咏笛》;以“闻笛”为题的有丁仙芝《剡谿馆闻笛》、韦应物《听江笛送陆侍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丘丹《和韦使君听江笛送陈侍御》、羊士谔《山阁闻笛》、杨巨源《长城闻笛》、宋济《塞上闻笛》、刘沧《江楼月夜闻笛》、谭用之《江上闻笛》等[2];站在唐诗顶峰的李白创作许多吟咏音乐的篇章,而在这些篇章中,仅咏笛诗就有5首之多,如《观胡人吹笛》等[3];白居易也作有《江上笛》等诗篇。从笛诗的题目来看,表达最多的是送别与思乡之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情感?这就涉及到笛的音色:清脆、明亮、穿透力强。大调笛子适宜表现细腻婉约之情,悠远绵长的笛声勾起演奏者与听众对远方的无限思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送别同样如此,绵远的笛声牵动着送与被送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笛声在唐诗中表现最多的是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和送友惜别之情。
      此外,笛子的音色还可用于表达田园情趣和隐逸情怀,这主要是小调笛子所表现出来的闲适之意,如“牧笛自由随草远,渔歌得意扣舷归”(韩偓《汉江行次》)、“草接寺桥牛笛近,日衔村树鸟行分”(廖匡图《赠泉陵上人》)等,这些诗中的笛声所传达的是闲适、田园之情;还有表现隐逸之情的“背琴鹤客归松径,横笛牛童卧蓼滩”(刘兼《登楼寓望》)、“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崔道融《牧竖》)等诗,借牧童吹笛来抒发隐逸情怀,笛声悠扬、清脆的音色赋予了它超脱世俗的韵味,这种韵味便使笛声成为抒发隐逸情怀的载体。通过对笛声不同表现内容的概括总结,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笛诗和乐器笛的特色。
      三、使学生了解笛的产生和流变,弘扬传统乐器文化
      在咏物赋尤其是乐器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赋中乐器“笛”的纵向把握,还应当从文学与音乐交叉角度加以横向观照,使有兴趣的同学了解古老乐器“笛”的产生和流变,弘扬传统乐器文化,提高艺术品味。
      笛子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最早的笛子是用动物骨头制成,即骨笛。现出土的有八千年前的七孔笛,到了距今约四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开始出现竹笛,据《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汉代以前的笛多为竖吹笛,至汉从西域传入横吹笛;到了唐代,“羌笛”成为表现塞外征战的固定意象,笛的演奏在唐代也有了更大发展;笛子发展到元代,成为戏曲中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分为梆笛和曲笛两类,发展到后来成为民间戏曲中的重要乐器;到了现代,排笛的发明,使音域扩大到三个八度以上,音乐更富于变化[4]。
      近年来,在媒体地推动下民族乐器在舞台上大放光芒,一系列悠扬婉转的曲目如《幽兰逢春》、《雪映红梅》、《寒江残雪》、《阳关古道》、《鹧鸪飞》、《姑苏行》、《紫竹调》等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和演奏,将古典雅致的诗意融入经年传承的笛声、笛韵中,耐人回味。在诗化解读中,抚平喧嚣与躁动的年轻心灵,使学生在诗与音乐共同营造的深邃意境中重拾安宁,并能够调动其对课外乐器学习的兴趣,从而也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之,乐器诗赋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乐器赋的审美特质,总结以此种乐器为描写对象的诗赋作品并了解乐器的产生和流变,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咏物诗赋特点,还能够开拓其视野,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教改基金“学科融合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研究”(JXJJ11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翟敏.唐代乐器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郝益军.李白的咏笛诗[J].齐鲁艺苑,1998,(03).
      [4]王建华.笛子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色[J].黄河之声,2003,(03).
      (王娜 党松 河北省 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 050003)

    推荐访问:诗赋 教学研究 视角 乐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