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什么是花年竹林【竹林聚变30年】

    时间:2019-05-12 03:20: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巩义市,竹林的经济不一定是最强的,但竹林人民的幸福指数绝对第一。竹林建镇后人口增加10倍,但人均指标一样很高。更重要的是,竹林能够做到文明富裕同步、城镇农村基本没有差别,这才是老百姓感到幸福的根本。
      走进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现代的山间新城:现代工业集中布局,规模发展;连片民居红瓦白墙,错落有致;商业街区门类齐全,物丰价稳;公共服务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
      在上世纪80年代,竹林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种地靠天收,吃水贵如油,恶劣的自然条件使竹林人长期处于贫困之中。30年砥砺前行,竹林人立足当地实际,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弱到强的惊人聚变。如今的竹林镇,总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全镇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成了闻名全国的明星乡镇。
      “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竹林做到了。”这是2010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考察竹林后给出的盛赞。
      一次会议改变一种现状
      说起竹林的发展之路,竹林人不会忘记1983年6月25日至7月1日七天七夜的干部扩大会议,竹林人称这次会议是竹林的“三中全会”。
      会议确立了竹林“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提出两个50%,即50%的精力抓物质文明,50%的精力抓精神文明,必要时用80%的精力抓精神文明”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自己办企业的,就不要再当干部了,一心一意搞好企业;当干部的,就不能自己办企业,要一心一意为村里人谋福利。在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中,竹林的决策者以非凡的勇气和胆识,用统分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大办工业。这种“公”“私”相容、共同发展的模式,成为竹林经济腾飞的双翼。
      到1986年,仅用短短3年时间,竹林个体户和专业户就达到60多家,私营联合体9个,年产值200多万元,人均收入821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
      脱贫后的竹林,并没有一味地陶醉在喜悦之中。1987年,竹林又恰逢其时地召开了“林场会议”,制定了“借鸡生蛋,借梯上楼,借人才发展”的“三借”方针,提出“一厂上一个新项目,开发一种新产品,攀一家新高亲”的新要求。按照这个工作思路,1987~1991年,竹林上了十几个新项目,形成以耐火材料为基础、制药行业为龙头的两大支柱产业,1991年年底,19家集体企业产值达6300万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产值5000万元的目标。
      1992年年初,面对资金短缺的瓶颈,竹林曾提出“把产值稳定在6000万元左右”的打算。但当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赵明恩的美国考察彻底改变了这样的想法,“我走了8个州11个市,美国一些知名企业负债经营、借力发展的做法让人深思……”
      竹林又一次做了“吃螃蟹的人”,赵明恩考察归来,竹林再次召开会议,重新调整了发展思路,按照产业行业归口管理的新体制,迅速成立了制药、耐火材料、化工等6个专业公司。高起点、高投入、高速度上了8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规模比较大的新项目,同时,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人才也被吸纳进来。这一举措,为今天享有盛誉的竹林庆州、竹林太龙等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那一时期,竹林镇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修路、架桥、引水、建房、绿化等浩大工程次第竣工,村变镇、村改居、厂带居等创新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
      构建兴业宜居乐土
      由村变镇,是竹林乡村城镇化进程的新跳板。
      1994年,在新建竹林工贸区的基础上,竹林村与临近的大峪沟镇刘沟村等融合发展,成为新的竹林镇。2006年,竹林镇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人口和区域面积相应扩大。
      富裕起来的竹林人,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镇里因势而为,高标准进行了规划建设。很快,小小竹林,成为中原广袤农村的都市盆景。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竹林在实现社区最低排放的同时,大量植树种绿,营造最佳宜居环境。镇政府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以城镇插绿、景点添绿、山坡造绿、小区改绿、庭院植绿、田园增绿等形式,发动干部群众改造荒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用满目葱绿延展无限生机。
      按照城镇建设规划,竹林镇合理布局六大功能区块,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多元需求。北山公园和南山公园相继建成,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30多处旅游景点,使旅游景区成线成片发展;绿苑文化中心、竹林广场、凤鸣苑、百家期刊阅览室,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学习的好去处;投资1亿多元规划建设居民公寓社区,可供1000多户居民入住。
      以巨资引水为标志,竹林的公共服务设施日渐完善,成为远近闻名的兴业宜居乐土。世代缺水的竹林,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先后投资近6亿元,新修和拓宽道路38条;在居民集中居住区,兴建小游园32处,建起了健身苑、图书馆。
      城镇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竹林镇三大产业比重日趋合理。受益于镇区人口膨胀和镇区规模扩大,原本工业一枝独秀的竹林,规模化养殖蓬勃崛起,物流商贸和旅游服务业方兴未艾,呈现出了百业俱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统筹城乡,共享幸福
      早在2010年,伴随着镇东新区工地上机器轰鸣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由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竹林镇率先起步。“21栋公寓楼3年内全部建成,可吸纳在偏远山沟散居的2000多口人,政府配套公共设施,让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和城里人同样的公共服务。”两年前,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就为竹林描绘出了一幅城乡一体化的美丽蓝图。
      “群众一听说要盖新楼了,图纸还没出来就争着交钱,房子没建成就卖完了。”竹林镇副镇长王晓辉高兴地回忆着村民抢购新房的盛况,“随着竹林镇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企业将向镇区高度集中。为了适应群众需求,围绕镇区规划盖楼房,竹林先后建庭院1300套,规划建设住宅楼26栋,深山居民也要搬进来”。
      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只是竹林镇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竹林已经全部实现了“农民到城镇居民身份的变化”。居民身份转变带动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有土地收归国有,经营权收归政府,土地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农民改变以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传统方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竹林镇对进镇集中居住者按照每人每年150公斤标准供应口粮,并尽可能安排到企业就业,由企业统一交“三金”。到年底由企业按照一定标准给职工发福利。同时,镇财政承担居民应缴新农合医疗保险费用,还为群众每年免费体检一次。使居民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完善的医疗服务。此外,新建的住宅楼,按照每平方米750元的优惠价格卖给居民。
      “在巩义市,竹林的经济不一定是最强的,但竹林人民的幸福指数绝对第一。”赵明恩说,竹林建镇后人口增加10倍,但人均指标一样很高。更重要的是,竹林能够做到文明富裕同步、城镇农村基本没有差别,这才是老百姓感到幸福的根本。
      “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个个赛花园,幸福就在密林藏。”阳光普照,长寿山上青葱苍翠,山下群众安居乐业、日子红火。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上,竹林镇谱写着新的篇章。

    推荐访问:竹林 聚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