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偶遇昔日美食]偶遇昔日恋人

    时间:2019-05-11 03:17: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昌一位做茶叶的朋友用“异地快递”,送来一小纸箱的小食品,其中有几条年糕。新昌属越(绍兴)地,同甬(宁波)地食俗相仿,那年糕当然如“宁波水磨”类似。但年糕实在太干、太硬,水发了几天,才艰难地切成片,可供炒食。那时在报社上班,冬天在暖炉子旁,烘一小段年糕,香得不得了,软软的,如果手头有麻屑或雪菜笋丝肉丝,真想包成年糕团。可惜现在年糕团没有了,孩子们连年糕团为何物都不知。在一旁看《人气美食》的孙女咪咪忽然叫起来:“爷爷快看,年糕团来了!”定睛一看,真是年糕团,还有小地图——在四川北路西江湾路一带,店名好像叫“虹口糕团店”,且离寒舍不远。真是不看不知道,市场真奇妙。内馅也正是麻屑及雪菜笋丝肉丝。不过,那师傅手艺欠佳,像穿列宁装扣上扣子一样,左右两面一搭交给了食客。哪像几十年前,一部小车推进弄堂,从棉被里当场取出一团热气腾腾的年糕,手工摊成薄饼,加了作料后,搓成团,外面光光的才售出,挺有“秀”味。
      但仔细一想,寻觅正在消失的美食中,不经意间,会发现那美食并未绝迹,或许就在你的左右。恰如辛稼轩《青玉案·元夕》中所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并不是明亮,相反倒是零落,时暗时明之意。也许在“灯火阑珊”中才能偶遇之,也许稍纵即逝,失之交臂,已没有“也许”了。
      形似味不同
      类似的经历还可举出许多。“桂花肉”也是难觅踪迹的一种美食。记忆中儿时的“桂花肉”是由较肥的肉挂浆拍粉后炸成,火候稍过一会儿,有些焦黄色,艳如桂花而得名。我觉得它和后来吃到的日料天妇罗如出一辙。日本人和上海人的智商不相上下,但上海人的情商略胜一筹。因为除了拍粉以外,“桂花肉”还讲究色艳。前两年,在某一版本的“浦东老八样”中吃到“桂花肉”,形相当像,包括色,但味道不一样。因为它真的加了桂花,美虽美矣,却并非当年的“桂花肉”了。形似味不同的还有面筋百叶,面筋和百叶都不像。不但肉少,而且不鲜,连面筋和百叶都不是当年那个味,汤更不是当年的骨头汤,公平地说,食材都“退化”了。而且,如今的小师傅,没吃过当年那个味道,想象也没有参照物。所以,“怀旧”是了却一个心愿,而不是完成某项任务。行政命令的“怀旧”,到底成不了魂牵梦萦的思念。所以,有些餐馆的老板唤老汉去帮他们设计两个“怀旧菜”,弄来弄去总不像。有时恨得我牙痒痒的,只好“赤膊上阵”,他们在旁边看了,烧出来还不像,我只好叹一口气,摇头说:“不是你的肉,贴不上身。”
      以怀旧名义奢侈
      这些年,大家都把红烧肉当作“化石级”的怀旧菜,“百家争鸣”之下,“百花齐放”地出现了许多版本,尝过之后觉得都不错,差不多大大小小(从价格分)的婚宴上都少不了,甚至古装戏(电视剧)里也有。我以为,还是沈嘉禄兄说得好。他的一篇回忆红烧肉的文章题目是“以怀旧的名义奢侈”。现在好多红烧肉真是以怀旧的名义奢侈。红烧肉原本是不上台面的。婚宴是全鸡、全鸭、全蹄、全鱼。红烧肉是油水太少时全家打牙祭用的。或是年夜饭“放一码”时,实惠地大嚼的。“煞根”(过瘾)才是最终目的。那时考究的是大排,红烧、油炸、粉蒸、煮汤都有。一年当中两大节(七月一日和十二月廿六日),在中学读书时,中午有一碗大排面吃。围棋队训练时,也有大排面吃。自家过生日只有荷包蛋面吃,甚至更不济者,光面一碗。
      偶而遇“知己”
      “蓦然回首”时遇到失散多年的真“知己”时,真要高兴得跳起来。几年前,在“小杨生煎”到处开花时,突然在离小时候打弹子、刮香烟牌子不远处的复兴中路顺昌路吃到“瘦身生煎”和疑似“柴爿馄饨”,真不相信自己的嘴巴,吃完后再仔细看看店招,“东泰祥”三个字似曾相识,但实在想不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过,后来又去了几次。大约行踪诡秘,引起了店主人的注意,老板终于现身。那是一位白白净净的大学毕业生宗沛东,与我儿子同时代人。原来,他在大学刚毕业,准备出国前,学厨考了一级厨师。出国回来做外贸,因为吃不到小时候吃过的好东西,自己开了一家小馆子,专请退休的老师傅做老派生煎馒头,属酱汤半发酵(不同季节不同气温,以不同配方发面)。生煎的肉馅买了好的猪肉,自己“摇肉”,从而杜绝了血污淋巴肉,肉馅紧实,汤汁浓郁,而且皮薄,底金黄,顶冷而不塌。故而深信,在“蓦然回首”时,要遇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者,倒往往真是在“灯火阑珊处”。
      “灯火阑珊处”遇到的生煎馒头店老板,已成为我的忘年交,寻觅“正在消失的上海美食”的同道,乃至最终成为“死党”。
      我们曾一起去找“川糟”、“糟川”,驱车去南汇吃“伏羊”,常常是大路难觅到,小道偶遇之,抑或“妙手偶得之”。以此类推,各式各样美食节,我不大去“轧闹猛”。“大食代”之类小吃大卖场,我很少注意。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有些倒会令我神经高度紧张。曾在市郊不知名处的一家小馆子里吃到不俗的菜,请出厨师后知道他是江苏东台人,当即问他知不知道、会不会做“东台鱼汤面”。一句“试试看”,让我十分期待。结果,味道果然不错。后来再去那边,看到店招已改为“东台鱼汤面”,虽没下车,但暗暗为他祝福,希望当年我的“一念之善”造就一种名食的恢复。
      “灯火阑珊处”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佳人,因为真正的知心人,也是不事张扬,静静等候之辈。吾侪觅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推荐访问:偶遇 昔日 美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