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如果这么想,你就不会晕倒_头晕想晕倒

    时间:2019-04-30 03:28: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今年5月,在求职节目《非你莫属》的舞台上,一名名叫郭杰的法国留学生在求职时遭到现场主持人与嘉宾们的集体围攻,质疑其学历造假。郭杰脸现痛楚,在众人对其学历真实性的不断追问下,倒在了舞台上。主持人张绍刚和女老板兼场上的法语主考官文颐被网民们轮番炮轰,事态迅速发展为“门”的程度,人称“晕倒门”。
      郭杰晕了,所有人都晕了。在我们这儿,每年有千万人经历面试和入职,找工作与招聘本是一个日常的话题。而当郭杰倒下时,当张绍刚说“同情换不来”时,当李开复发起对《非你莫属》的抵制时,当一些网友以“这就是真实的职场”为节目辩护时,我们发现,求职者与老板的关系之间,竟然是我们无法讲清的,竟然找不到一个标准的价值观。
      他为什么晕倒了?
      内因:能力标签化
      在台上晕倒的郭杰首先应该怪自己登台时抱持的想法和做法,那就是将能力标签化。这是很多应聘者所采取的方式,所谓能力标签化指的是,用“留法10年”,“三张文凭”这些好听的说辞替代了自己的真实能力。可是证终归不是票,无法入座到企业中的虚席,郭杰除了证书和自己的描述外又没展示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学社会学不知道迪尔凯姆,学电影没听说过戈达尔。不得不让人心生疑窦。
      宽容地想,可能在国外呆太久,这些译名听上去陌生,一时想不起他们是谁,或者说,不知道社会学创始人,未必社会学学得不好,只是不知道某个人名罢了。但是,他一上来就把自己带进了一个陷阱,那么别人也只好拿这些指标来评判他,而此时他只有两种可能,“合格”与“不合格”,路变窄了。
      向“bac+5”学习
      晕倒事件发生后,“bac+5”这个名词在网上热吵起来,它读起来很像是“巴嘎雅路”,意思为高中会考之后,又继续学习了5年时间,相当于硕士学历。但为什么不说“硕士”而说“bac+5”呢?这就是一种软性的去标签化的措施,它剥开了学历的外衣,使人更直观的看到你在这个领域的经验,而不是等级。
      职业上,我们以记者为例,一名有经验的资深记者向别人介绍自己时,通常不会提到“资深”这种带有等级区别的字眼,而说,我在记者行业已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
      外因:求职关系中的不平等
      我们知道,真实的面试,面试官们坐着,求职者也坐着,而另外一档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则是求职者和老板一同站着,总之,在姿态上需要对等起来,这很重要。而《非你莫属》的模式则是一人站着,大家全坐着,从场面和结构上看,这形成了表演者和评审团的架势。往往求职者站在那里,还没来及怎么表现,老板们就对其站相开始品头论足,侧边席坐着的心理学专家再不时地抛出两句“这个姿势其实是代表她内心没有安全感”之类的评价,很难想象,一个初次登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心理压力。
      晕倒的郭杰就是在这种狂轰乱炸中越发手足无措,不管他真实的能力如何,在众人居高临下的逼视的眼神中,表现一定会打上好几折。
      职场中的围观与评判
      当人走入一个新的环境中想要表现自己时,确实像是走入了考场。在这个隐形的考试场中,我们本应去淡化和调节紧张的气氛,而几乎所有的真人秀类节目都在用一种包围式的评审方式让一群人共同对一个人施压,让观众去消费当事人紧张的情绪。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人很容易被挤压变形,可能本来知道的事情一紧张也全都想不起来了。
      鲁迅不知多少次对这种围观的文化大加批判,尤其是众人对一人,带着天然的优越感和安全感所发出的冷言冷语。人在职场,应该对围观和评判保持警惕,当你对一个人发表意见的时候,要看看是否将自己摆在了与他人平等的关系上,避免中伤他人;而被围观时,更用不着胆怯,一个人坦然面对别人的目光是必修的能力,因为你越怕就越是中了围观人群的下怀。
      老板不是权威,也不是圣人
      错误的想象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老板理解成一个虚化的形象,比如“开明、大度、果敢、博学”,但这只是我们盼望中的那个人,而不是我们隔壁办公室坐着的那个人。一些人总是看到老板的缺点,甚至觉得自己的老板样样不行,其实是在心里先将其神化了,期待过高造成的。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尝试着从一个看待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老板,认清他的优点、缺点和盲点,信任但不要盲从,必要的时候,提出理性的反对意见,不要在老板面前丢失你的判断,也不要因为工作丢掉自己的个性,因为这些是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
      以社会地位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是很荒唐的,这同样是一种标签化。老板会犯错,大错小错都会犯,甚至有的错误十分愚蠢。当员工对老板产生迷信的时候,危机和畏惧随之而来,郭杰把场上老板们对自己的否定当作了权威的否定,造成了他的深度恐慌。事实上,一个人前去面试,除非他就是想用文凭骗人,否则他对自己的能力必然有基本的认识,他只需要利用好时间证明自己。被老板们三言两语就击垮在地,除了心理素质的问题外,还由于把老板们的评价在心中投射得过大了。
      业障
      每个人都会有业障,这是人的成长所留下的包袱。心里的伤疤不知什么时候形成,但每次触碰都异常敏感,这就是有时你会毫无来由地勃然大怒的原因。
      当一个人自幼家境苦寒,受人奚落,他就可能憎恨贫穷,攫取金钱的欲望高于常人。同理,当一个人有了钱,落下了文化,他就渴望掩盖住这个缺陷,于是买来上千本书装点自己的书房。人们会被自卑心反复折磨,你越不面对,痛苦就越是持久强烈。
      在职场中,我们与人打交道同样有这个问题,你难以摸清究竟是哪句话冒犯了对方,就像刘俐俐和张绍刚的对话,她说了一句“英雄双行体”就令张绍刚的愤怒显现于色。不知道张绍刚的痛苦是源于对莎士比亚了解的匮乏,还是这种名词上的炫耀令他极度不适,他的那种面部扭曲的反应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发生在主持人身上。
      对待别人,请先做无罪假定
      从观众的角度讲,我觉得《非你莫属》是有些看头的,张绍刚语言犀利,为人颇有趣味,和台上老板互动得也不生硬,能hold住全场。但他交谈时的出发点却常常是错的,他总把别人假设在一个“装”的状态下,然后脸上写满鄙视的表情。而且你不得不佩服张绍刚的抗压能力,前有和刘俐俐的对掐,他言辞刻薄的名声就此传开,而这次他又用一句话惹毛了几乎所有观众,“你这是在表演吗?”说这句话的时候,求职者郭杰倒在台上。
      退一万步讲,就算郭杰的确是在表演,这句话也是极度失当的。况且,谁也无法证明郭杰的晕倒是表演型的。在这个时候,我们面临两个选择,无罪假设和有罪推定。从张绍刚所熟悉的法律角度讲,当你没有证据证明对方有罪时,你只能做无罪假设。
      这种假设是包含智慧的,首先是解放自己,当你无法证明又认定别人有罪时,最受折磨的其实恰恰是自己。然后是宽容和善的待人方式,它是在防范用恶意来揣度彼此。在“真”和“假”之间,去相信是真的,这本身就是善意。
      人在职场,你需要有多“真”?
      张绍刚断定郭杰的表现是假的,却总是说自己很真,他将自己性格上的“真”当作刻薄言语的免罪牌。他在新节目的记者见面会上,回应“晕倒门”事件时说,“在职场里没有绝对的弱者,同情是要不来的,我们要获得尊重是靠自己的努力。打造这档节目,希望更多应聘者得到真实的,而不是口头的尊重。”
      口头的尊重难道不重要?其言怪哉。参加《非你莫属》栏目的很多老板都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说大家不要总是看到这些冲突,要看到这个节目的“真”,这种“真”才真的宝贵。
      我丝毫不怀疑张绍刚和这些老板的为人,但是找工作,又不是交朋友,主持节目,又不是人格展示,本末颠倒却要说得如此慷慨激昂,套用一句小品中的台词,你扯这些没用的干啥?
      就像张绍刚总在说求职者光有热情没有用,还要有实力,一样的,“真性情”并不能为行为上的失礼开脱。
      在任何场所,我们的行为都必然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准则,否则就只能有赖于一个人的个人素质,而“素质”这种东西谁能说得准?
      职观平等
      “这就是真实的职场。”当选手面临窘境和无礼对待时,很多人在如此辩护。如果一切按照所谓“真实”的面貌来展示,那么我们观看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哪?不论是严肃的职场节目,还是纯粹的娱乐节目,它都需要具有指导意义,它要修正人们的观念,但如果用错误的职场观维护错误的做法,就只能一错再错。
      一个健康的职场,招聘双方是平等的,上级与下级是平等的,司职不同而已。这不是一句正确的梦话,当你努力追求这种人格与姿态上的平等,你才会真正走入这样的环境,你的职场观决定你的职场。求职节目之所以从观感上就让大家觉得不爽,是因为他们强化了“求”的姿态,这种不平等你在职场中可能习以为常,但当你站在电视机外,就会看得一清二楚。大家都明白,求职,理应是一方在“招”,一方在“找”;不应是一方在“审”,一方在“求”。
      交换平等
      “雇佣关系中的交换平等,其核心是:不但老板在挑选雇员,而且雇员也在挑选老板。因此,一个按照真正商业准则行事的企业,一个成熟的老板及其人事部门,其招聘流程不仅仅要考察员工,也会尽力借机向员工展露甚至是推销自己的企业。例如,很多企业在招聘面试中,都会特地设置一个环节,让应聘者向主考官提问,内容可以是关于该企业、该职位的信息,以及包括该职位的上级在内的所谓“汇报序列”的信息。这个环节绝非可有可无的矫情。没有这个环节,企业就会片面地招来一些“适合岗位”的员工,却完全没有考虑到是否设置了“适合员工”的岗位,结果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员工会“无缘无故”地流失。所以它不仅反映着雇佣关系中的平等意识,也是一种更先进有效的管理技术。” ──吴向宏(商业评论员)

    推荐访问:你就 晕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