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适应性调查研究] 大学英语听力技巧

    时间:2019-04-23 03:31: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研究采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调查了考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的适应状况。结果显示:总体而言,考生能够适应机考。考试各部分按考生的适应程度高低排序为阅读、写作、综合、听力,考生对机考的听力部分呈现不适应。从学习适应性的四个方面来看,考生在观念、态度上接受机考;身心方面能够适应机考,但不能较好地适应考试方式与环境。导致适应不良的原因包括:平时教学与机考脱节,缺乏上机、上网的操作等。为了促进机考的适应性,文章提出了加强听说教学、改革评估模式、增加网络自主学习机会等建议,同时也指出:机考自身的设计有待改进。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7145
      一 引言
      机考(Computer-Based Language Testing,CBLT)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语言测试,即在语言测试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出题、考试、评分,进行试卷分析及成绩反馈。与之相对应的是纸考或笔试。计算机作为考试媒介有着巨大优势,例如提供更多考试机会,考试时间更灵活,考试结果反馈更快捷,音频和视频的结合可增加考试的趣味性等。从20世纪末,国外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的研究繁荣起来(Burstein et a11996;Bridgeman et al 2003),世界范围内大规模语言水平考试包括TOEFL、GRE、IELTS先后实施机考,加速了语言测试计算机化的趋势。正如韩宝成(2002)所说“语言测试是随语言教学发展而来的,考察语言测试的演变不能脱离语言教学的发展背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语言测试的计算机化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在研究计算机适应性语言测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曾用强2002,张宝钧2003,金艳2004,李清华2006)。2008年,国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尝试机考,它是我国大规模英语标准化考试向计算机化语言测试迈进的里程碑。2008年12月,教育部指定的50多所院校首次进行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的试点,采用和托福考试一样的上机考试形式。09年6月全国参加机考试点的高校扩大到180所,到09年12月,全国范围内已经拥有1000个机考考点。虽然全面普及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仍有待时日,但是四、六级机考的推广已成为发展趋势。
      二 问题的提出
      1 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的题型结构与特点
      机考替代笔试,除了介质由笔纸转换为计算机网络之外,考试内容有了重大变革。四、六级机考与笔试在题型结构、分值比例、时间分配上的对比如表1所示。
      与四六级笔试相比,机考呈现以下特点:听力比重加大,由笔试中的35%提升到70%;增设了跟读/IS头陈述的新题型;听力部分题材、体裁更加广泛,包括教育、时事、科技、健康、文化等;在音频基础上增加了视频,采用CNN,VOA,BBC等原声材料;听力形式更为多样,在笔试听力对话、短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访谈、新闻报道、讲座等新形式。听力部分语速加快(130—150wpm),且播放时间大大延长,除了听力理解的25—30分钟外,听力综合部分长达50分钟;机考着重语言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表现在听力与写作的结合,听力与口头表达的结合;对电脑操作与键盘输入有要求:机考的答题程序不可逆转,答题时间严格限制。
      2 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四、六级机考内容与方式的变革给考生的适应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虽然机考研究者(邱东林,2005)对机考的利弊,以及考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不能适应的方面已有预计但现实情况如何,仍需调查研究。现有的关于四、六级机考的研究多是从教育者或考试设计者的视角进行,鲜有文献涉及考生对机考的体验。本研究主要探讨回答以下问题:
      (1)考生对机考总体上是否适应?对听说读写各部分的适应状况如何?存在哪些不适应?
      (2)在适应性的四个方面,考生适应状况如何?包括考生对机考的观念、态度如何?对机考方式与机考环境是否适应?考生身心适应状况如何?
      (3)造成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机考?
      三 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适应性调查研究
      1 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访谈两种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2)研究对象
      笔者所在院校于2009年12月第一次参加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试点,200名学生报名参加。他们都是第一次经历机考。由于首次组织机考,学校在正式考试前一周举行了模拟机考,以便让学生熟悉、了解机考的形式和程序,这给此次研究多赢得了一次调查机会。
      (3)研究步骤
      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2009年12月12日,在模拟机考结束时,进行了机考基本反馈信息的摸底调查。基于第一次问卷的数据统计,设计了机考适应性调查问卷。2009年12月20日,正式机考结束时,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针对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对考生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了考生的想法。
      (4)问卷
      根据实际调查目的与相关研究理论,我们编制了两份调查问卷:四、六级模拟机考信息反馈问卷与四、六级机考适应性问卷。两次调查侧重不同:前者旨在了解总体适应状况以及考生对听说读写各部分的适应状况,采用开放式问卷;后者侧重了解考生在适应性不同方面的适应程度,采用五分量表的形式。
      四、六级模拟机考信息反馈问卷设计有以下两个问题:(1)你认为英语机考的优点、缺点各是什么?(2)面对考试的各部分,你的困难、问题和感想是什么?我们发放了160份问卷(部分学生未参加模拟机考),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88.75%。问卷在考试结束时发放,当场完成并回收。随后我们对第一次问卷的反馈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按某一信息反映人数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
      根据学习适应性理论(聂晶,2006),学习适应能力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及身心适应四个方面。鉴于此,机考适应性问卷围绕这四个方面设计题项,问卷分为四个部分:1)对机考整体与各部分的适应状况;2)有关机考的态度、观念;3)对机考方式与环境的适应状况;4)身心适应状况。适应性问卷设计有26个调查项目。此次调查分发了190份适应性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78%。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   2 结果分析
      (1)模拟机考信息反馈问卷调查与访谈
      限于篇幅,统计时按照答案填写人数百分比的排名情况展示前5项,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此外,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而又不能合理解释的情况,项目研究组对考生进行了访谈。我们将上表中没有反映出来(未排在前5),但有一定代表性或超出预想的观点描述如下:
      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视频因为其形式新颖,材料真实,能反映真情实景而受到欢迎。但视听部分播放时间过长引起视觉、听觉疲劳。有访谈对象提到,听力做到后面部分,注意力无法集中。在答题方式与操作方面:考生对机考答题是否方便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而且人数比例相差无几,对于这一相互矛盾的调查结果,我们通过访谈了解了其中原因。结果发现:答题不方便主要是指输入方式、修改方式的不方便。有访谈对象将其归因于自身操作水平低,有的则将其归因于考试设计不合理;问卷中反映出机考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或机器故障。项目研究组成员在考试现场只获悉一例单机故障,但观察到考生操作失误时有发生。访谈对象反映死机不仅很影响当事者的做题情绪,而且影响到同场考生,导致他们对机考系统缺乏安全感,造成心理压力。这是我们调查前未有预计的新发现。对于是否方便做标记这一点,持相反意见的人数比例均衡4.3%。为了了解以上反馈信息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在适应性问卷中作了进一步量化统计。
      (2)四、六级机考适应性问卷调查
      1)对考试总体与各部分的适应状况
      5分量表中均值大3则表示项目陈述内容为调查对象所认可。在26个调查项目中,18个(69.2%)项目的均值都大于3,26个项目的平均均值为3.11,也大于3。这些数据表明:总体而言,考生对机考呈现适应状态。第4项的单项调查均值为3.12(SD=1.08),大于3,与总体适应的结论一致。从1、2、3、5项的均值来看,考生对听、说、读、写各部分适应程度依次为:阅读(M=3.76,SD=0.91)、写作(M=3.39,SD=1.13)、综合(M=3.21,SD=1.06)、听说(M=2.31,SD=1.12)。其中,阅读部分的均值最高,表明考生对其适应程度最高。探究其原因在于:这部分题型基本没有变化,不同的是纸质阅读变成了屏幕阅读。听说部分均值小于3,表明考生对此部分适应不良,对此我们将在第4部分进一步探究原因。
      2)在观念、态度上的适应
      调查对象在观念上能很好地适应或接受机考。有关对机考态度与评价的6个项目的平均均值为3.40,为适应性四方面(态度、方式、环境、身心状态)的平均均值之最。两次问卷中都反映出调查对象对考试内容的实用性(M=3.89,SD=1.02)、机考的公平性、公正性(M=3.66,SD=1.16)、机考流程的合理性(M=3.47,SD=1.16)、英语水平检测的有效性(M=3.17,SD=1.26)、对考试整体难易度(M=3.23,SD=0.98)、各类题型比重的合理性(M=3.02,SD=1.21)均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3)对机考方式与环境的不适应
      与机考方式与环境相关的10个选项的平均均值为2.87,其中5项(占50%)均值小于3,这说明调查对象在此方面不适应。在开放问卷与访谈中,考生普遍反映机考设计不够人性化。非人性化主要表现为,答题时间与顺序受控制,提交后无法返回、机考程序设计死板,操作功能设置不够全面,不能快进、倒退、暂停,导致不能浏览、检查、修改等等。机考的这些局限使习惯于传统笔试的调查对象感觉不适应。适应性调查结果还显示考生不能适应机考中做标记的方式(No.19,M=2.34,SD=I.10)。因此,机考的标记功能有待改进。此外,调查对象反映在跟读或口头表达时,人声嘈杂,相互干扰,不能适应机考的环境干扰(No.19,M=2.18,SD=1.04)。
      4)身心方面的适应
      调查对象身心适应状况良好。在开放性问卷与访谈中均有考生反映考试过程中担心操作失误与死机的情况。适应性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多数考生对机考系统的安全性有信心(No.23,M=3.76,SD=0.84)。针对模拟机考信息反馈中反映出的视觉、听觉疲劳问题,适应性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人并无明显的疲劳感(No.24,M=3.68,SD=1.13)。但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考生对考试结果不确定(No.25,M=2.37,SD=1.11)。机考的流程决定了考生没有检查与回头浏览的机会,听力更是一放而过,而且比重大,这可能是考生对考试结果没信心的一大原因。在26个调查项目中,“未有紧张感”这一项的均值最低(No.26,M=2.15,SD=1.03),答题时间短暂、做题程序受控、视听播放遍数少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紧张。
      四 讨论
      1 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1)导致对机考听说部分不适应的原因
      对机考听说部分的不适应体现在:认为视听材料的语速太快(31.9%)、生词过多(17.7%)、整体难度过大
      (15.5%)、播放时间太长、内容太多(10.7%)等等。造成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机考与笔试的听力部分在内容、呈现方式以及答题方式等方面的悬殊。首先,习惯于传统笔试的考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听力内容的陡增、听力时间的延长。其次,机考选用的BBC、VOA、CNN等原声材料,视频打破了选材的局限。机考听力选材广泛,体裁、题材的多样性,英语母语者的语速、语音、语调等因素均对考生的适应能力构成挑战。此外,在笔试中,所有试题呈现在卷面,考生能通过选项、题项及其内在联系推测听力内容,进而猜测答案。而机考的题项是分页呈现的,考生无法预览、猜测,传统应试技巧失灵,这也是学生感到不适应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对机考,我们的听说教学在内容与方式上都应进行相应变革。
      (2)造成对其他考试部分适应不良的原因
      总体来说,考生能够适应阅读、写作、综合这三个部分。但他们对机考中这三个部分相对笔试而言的某些变化也有不适应之处。部分考生(31.2%)对键盘输入不适应。在写作部分,键盘输入、打字速度跟不上的问题突显出来(36.9%)。部分考生(17.7%)对听力与写作相结合不能适应,认为“让听力影响写作水平的发挥,有失公平”。机考侧重对语言实用能力的考查,于交际情景中考查考生接受信息、及时做出反应的能力,这一做法使传统猜题、背范文的作文应试策略失效,这可能是造成不适应“听与写结合”一大隐性原因。部分考生(10.6%)反映不适应屏幕阅读,不适应阅读部分做标记的方式。部分考生对综合部分特有的暂停键的操作使用感到不适应(4.6%)。这种不适应可能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训练造成的。因此,学生需要上网学习的机会,熟悉操作,加强上机答题的练习。   (3)机考方式与环境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
      除了上述学生缺乏上机操练的原因之外,问卷及访谈揭示了机考自身设计的种种不合理之处,例如机考对答题时间、顺序的程序控制过于僵化,快进、倒退等基本功能的缺失,标记、暂停功能的使用不便,机考环境的噪音干扰问题等等因素均会导致考生对机考方式与环境的不适应。这说明机考方式有待改进,机考环境有待优化。
      2 建议
      (1)加强听说教学,改革评估模式。机考对听力理解的要求大大提高。要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应改变传统以读写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模式中听说比重;平时听说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增加视频材料的学习;教学资源中逐步增加原声材料,扩大选材范围,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接触、熟悉更多的话题,积累不同话题的词汇;加强听写、跟读训练,加强听、说、写的结合训练,改革传统评估体系,将听说评估纳入其中,且逐步上调听说评估比重,直至与四、六级机考的要求相符。
      (2)提供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机会。要适应机考,一方面,学校应加大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方面的投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开设部分英语课程的网络自主学习,增加学生上网、上机的英语学习机会;教师可布置网络学习任务,包括网上阅读、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习成果,使学生习惯屏幕阅读与键盘输入;创建网络英语交流平台,促进网上英语交流,扩大交流范围。在真实的英语交流中,学生的打字速度,语言的应用能力都会自然提升。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适应机考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对考生的要求。
      (3)加强机考试题库的建设。大学英语教师应研究四、六级机考各种题型的难度水平与特点、要求,提供与机考难度相当的学习资源,建立机考试题库,提供充足的机考测试练习材料,这对于学生适应机考至关重要。同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机考模拟题,熟悉机考的操作、答题流程、适应机考新题型。
      (4)机考自身设计的改进。机考处于试点阶段,此次调查暴露出考试设计在很多方面有待改进,例如可增设功能键,以便考生能修改、检查等等。考试程序控制也需要改进,使之更灵活机动,给考生一定的自主性,例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做题顺序。
      五 结语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考生对机考呈适应状态,这与黄敏,覃朝宪(2009)的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调查研究了考生对听说读写各部分的适应状况。结果显示考生对机考的不同部分按适应程度排序为:阅读、写作、综合、听说。考生对听说部分呈现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听力语速、生词量、难度水平、呈现方式、答题方式、题量、播放时长、原声材料等等方面不适应。适应性四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机考在观念与身心方面适应,但对机考方式与环境适应不良,具体表现在对键盘输入方式、做标记的方式、答题时间、顺序的控制等不适应,尤其是对一些基本功能如快进、倒退、暂停、翻页等等的缺失感到不适应。本研究暴露了机考自身诸多有待改善之处。同时指出要适应机考,大学英语教学双方、考试设计方、学校管理方应共同本努力,以便实现机考与教学的互动,促进机考早日从试点走向成熟。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只单方面考察了学生对机考的主观感受,可能与真实情况会有偏差。今后将学生的感受与机考的考试结果结合起来分析,可更准确、可靠地掌握机考的适应状况。作为探索性的研究,本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够大,今后需要更大数量、更广范围的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编辑:李原

    推荐访问:适应性 调查研究 六级 英语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