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左传》中“不朽”之臣的塑造方法]不朽凡神左传锋

    时间:2019-04-22 03:29: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左传》中“三不朽”之说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成为他们自觉追求人格完善的一种标准。对《左传》中具有这种思想行为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精确把握“三不朽”的时代内涵,深入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左传》;“不朽”之臣;德、功、言;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左传》是春秋这一大变革时代生动的历史纪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完整详备的编年史,同时又是一部有着高度成就的散文著作,凝聚着历史的精华而又闪烁着文学的光辉,它的艺术魅力突出表现在:不仅真实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而且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最焕发光彩的当属从政的辅臣贤相,作者饱含敬慕之情、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突出他们的可贵品质和不凡业绩。他们的声名留于后世,为人们千载传颂,是为“不朽”之臣,他们的所思、所言、所行时至今日对国家、社会以及人们自身仍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 “不朽”之臣的含义
      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叔孙豹到晋国访问,在回答范宣子何为“不朽”的问题时,指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行,做出过不平凡的事业,建立过丰功伟绩,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至理名言、谠言宏论。这就为“不朽”之臣定立了一个标准,那就是立德为先,立功、立言二者有其一的贤臣良相方可称为“不朽”之臣。
      《左传》在刻画历史人物时,往往从其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写到人物退场,塑造出完整连贯的性格发展历史,对“不朽”之臣的塑造也是如此。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将他们的全部事迹和所有言行都一一陈列出来,而是选择确凿典型、新颖生动、形象有力的事实材料,选择最精彩、最富于特征的语言将人物的最主要性格特点浮雕式地显现出来。这些“不朽”之臣的“不朽”之处,可谓“众美兼善”。
      二 “不朽”之臣的具体塑造手法
      1 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其性格和高尚品行
      “说什么”和“做什么”是一个人性格的主要表现,《左传》对不朽之臣的语言和行动有着生动和细致的描绘,通过这些描绘使不朽之臣的“不朽”之处直接显现出来。
      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为崔杼所杀之后,“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这一“立”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晏子的愤怒,这是他对崔杼暴行的无声控诉。当他的随从问其“死乎”、“行乎”、“归乎”时,晏子用三个反问进行了回答:“独无君也乎哉,吾死也”、“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气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晏子这一番义正词严的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足以使听者钦佩其赤胆忠心与过人胆识的同时为自己所汗颜,也有力地震慑了那些乱臣贼子。他认为庄公为“陵民之君”,“为己死,而为己亡”,不值得为他殉葬或是逃亡,但崔杼身为臣子弑君实属大逆不道。晏子所说的话掷地有声,矛头直指庄公、崔杼,充满了对这两个昏君佞臣的不满与憎恶。他在崔杼的凶焰面前不卑不亢,直陈二人之过,充分体现了晏子的正义凛然、无所畏惧、刚正不阿。而其“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的动作更是将晏子的悲哀、愤怒、憎恨、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哀痛国君的死,憎恨崔杼的恶行,可是凭一己之力又无可奈何。晏子的行为表现了他的忠,不只是忠于国君,更是忠于社稷,忠于万民。而后在齐歃血为盟时,晏子打断众人亲附崔、庆二人的誓词,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他的仰天长叹,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对乱臣的厌恶,也流露出无法改变现状的悲哀。他的誓词则直接表现了晏子忠于社稷、忠于黎民,体现了他不畏邪恶、不与他人同流合污、正直不阿的高贵品质,晏子无法改变事实,但坚持自己的原则始终不变。
      子罕是《左传》中有名的廉洁之臣。宋有人得玉送与子罕,“子罕弗受”,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予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而后子罕为宋人收藏玉石并为其雕琢好,“富而后使复其所”。子罕“弗受”的行为表现了他不愿接受馈赠,他“以不贪为宝,不愿丧失”的语言将他的廉洁自守直接呈现于世人眼前;而他为宋人收藏玉石、雕琢玉石的行为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执政者爱民的优秀品质。郑国攻打陈国之后,“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他明知此行必会面对晋的责难,但却并没有如其他小国使臣一样卑躬屈膝,祈求获得同情宽恕,而是身着戎服,以示不甘隐忍屈服,从一开始便没有降低自己的地位,有损国家的尊严。他反驳晋人的言辞更是有理有据、不卑不亢,他的行为和语言都充分显示了子产在维护国家利益之时无所畏惧的非凡气魄。
      《左传》对这些大臣往往没有一句空泛的赞词,更很少有抽象的评论,他们的性格特征、优秀品德完全是通过他们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的,这些行动和语言把不朽之臣的“不朽”之处直接呈现了出来。
      2 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人物性格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存在于和环境的联系中,通过这种联系表现人物性格是对正面刻画人物言行的重要补充。在矛盾冲突中,人物的特定行为、心理、思想往往更能显示其与众不同之处,对于“不朽”之臣而言,则更能表现其“不朽”之处。《左传》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随着叙事的展开,把“不朽”之臣放在矛盾冲突之中,通过描写其如何应对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的行为、思想、心理,来展现他们的“不朽”之处。
      石 是卫庄公时大臣,他见公子州吁恃宠而骄、任意妄为,曾谏庄公,预感祸事来临,阻其子石厚亲近州吁,但都弗听。而后,桓公立,州吁作乱弑君,但其无法安民树立权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石厚向石 询问安民之法,石 这时本已告老还乡,但此举将其重新拉回这个斗争旋涡之中,忠于国家还是顺流而下保全其子,政局的矛盾冲突使石 面临两难的抉择,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他将州吁引入陈国,使人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杀死州吁之后,又派人杀其子石厚。在国君被弑、局势动荡、人心难安的情况下,石 选择忠于国家社稷、忠于黎民,设计杀死作乱犯上的公子州吁与其子石厚,保国家安宁。他在对陈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到石 早已将亲情抛在脑后,对州吁、石厚二人有的只是憎恨。在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石 的行为体现了其大义灭亲、忠于社稷的高贵品质,不愧是“纯臣也”。   鲁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以友好使者身份出访郑国,顺便求取一只玉环。这本是一件小事,但子产却“弗予”,甚至不准韩宣子向商人购买,韩宣子不悦。韩宣子乃晋国执政,得罪他便有得罪晋的危险,因而国内子大叔、子羽等人纷纷劝告子产,切勿“因小失大”,但子产仍坚决不给。大国的不悦、国人的不解与子产的坚决态度,使子产置身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他对子大叔等人与韩宣子分别讲述了他的原因,他对韩宣子的话是拒绝给玉环时的冠冕堂皇的交际语言,但也使其无颜受玉;对子大叔等人的话则显示了其真正的心理,“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厌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子产之所以冒着得罪大国和不被国人理解的风险,仍持坚决的态度,“弗予”、“拒售”,皆是为了维护郑国的主权不被侵犯,充分体现了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保护国家权力的原则。
      3 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凸显其“不朽”之处
      对比和映衬,是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中刻画人物的传统手法,它最能体现人物的卓然不群。对于不朽之臣而言,其“不朽”之处正是在与他人的对比与映衬中凸显出来。
      襄公八年,子产一登上政治舞台,便显示了与众不同和高人之处。郑子国、子耳侵袭蔡国,擒获蔡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为此高兴,只有子产不以为然,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力,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子产的论断可谓极为透辟,但却被其父斥为“童子何知”,无人理睬。在这里的“国人皆喜”与子产的担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子产对郑国所处形势的清晰认识,而子国的话则显示了他的专断愚蠢,衬托出子产见解的高明。而后事情的发展果如子产所料,郑随即便被楚伐,顺楚之后又受晋难,夹在晋楚之间无所适从,不得安宁。
      襄公十年,尉止、司臣等人作乱,杀子驷、子国、子耳与西官,劾郑伯子东宫,“子西闻盗不儆而出,尸而追盗,盗入于北宫,乃归授甲。臣妾多逃,器用多丧。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子 帅国人助之,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子西闻盗后慌张应对,不仅没有赶走暴徒,反而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子产闻盗后指挥若定,完善家中守备,排除后顾之忧,而后率军攻打暴徒将其歼灭。二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截然不同的结果充分显示了子产的冷静沉着、设想周全。
      《左传》中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的地方还有很多,子产论尹何为邑时子皮与子产的对比,子产铸刑鼎,叔向特意来信反对,叔向与子产所形成的对比,等等,这些都更加凸显了子产的智慧,凸显了子产思想的进步、见解的高明,为国家、为社稷坚持原则的品质。作者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使一个个丰富饱满、个性鲜明、令人敬佩的“不朽”之臣跃然纸上,“读其文,性情心术、声音笑貌千载如生,技乃至此”。
      三 “不朽”之臣的现实意义
      一部《左传》,就是风雷激荡的春秋时代生动的历史纪录,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过渡时期,它的社会秩序要比西周混乱得多,各种矛盾冲突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之间尔虞我诈,互相争夺。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那些拥有美好品德,为国家建功立业,并以丰富至理名言启示他人的“不朽”之臣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他们的功绩属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于今可能只是使人为之赞叹,而那些美好的品德和蕴意丰富的至理名言却有着永久的生命力,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左传》中的“不朽”之臣为今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优秀品德、谠言嘉论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左传》全书出现的人物,上至天子诸侯、王公卿相,下至皂隶仆役,共计三千多人,其中除霸主外,最为光彩夺目的形象要属这些“不朽”之臣了。作者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卓越的功绩、蕴意丰富的至理名言。其功绩也许会随时代的变迁而被淹没,但他们的优秀品德、至理名言时至今日仍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这也正是“不朽”之臣的“不朽”之处。
      参考文献:
      [1] 阮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刘熙载:《文概》,《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 阮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4] 阮元:《左传·襄公十五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5] 阮元:《左传·隐公三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6] 阮元:《左传·襄公八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7] 阮元:《左传·襄公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8] 冯李骅:《左绣·读左卮言》,上海会文堂,宣统三年(1911)版。
      [9] 陈涛译注:《晏子春秋》,中华书局,2007年版。
      [10] 阮元:《左传·昭公二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作者简介:张春艳,女,1978—,河北唐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唐山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推荐访问:左传 不朽 塑造 之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