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曹操诗歌高扬的政治色彩】 性格色彩乐嘉

    时间:2019-04-22 03:27: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曹操的一生也注定是以实现国家统一而奋斗的一生。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政治色彩。论文简介了曹操的政治经历,分析了曹操诗歌反映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曹操 诗歌 政治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军事、文学于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一生戎马倥偬却不忘吟咏,其诗歌处处展现了一个政治家兼诗人的独特风貌。曹操首先是以统帅社稷的身份和情感,去经受时风事雨并吟咏成章。他的诗歌,描绘了战乱的惨烈,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倾吐了自己求贤若渴,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他诗中高扬的政治思想震撼心灵。
      一、 曹操的政治经历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生于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汉末。乱世造就了这样一位一代枭雄。
      曹操一生政治生涯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于汉末黄巾之乱时崭露头角。汉末大乱,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打破黄巾军。董卓死后,曹操纵横乱世,南征北战:第二个阶段是从败吕布,三战徐州,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败袁绍,远征乌桓统一中国北方一直到建安13年,经历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便采取措施稳定内部,准备南伐实现统一中国;第三个阶段是魏国建立至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阳。建安十九年,汉天子册封曹操为魏公,定国都于邺城。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取得汉中。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病逝在此。
      曹操在政治上取得巨大成就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曹操诗歌抒情言志,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抒发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他的诗歌是对其政治生涯的反映。
      二、曹操诗歌反映的政治思想
      (一)反映社会现实的“汉末实录”思想
      作为汉末战乱的亲历者和削平战乱的领导者,曹操目睹了这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旷日持久的灾难。群雄争夺,战争不断,生灵涂炭。面对这样惨烈的景象,他将其歌吟成诗。为中国文明史留下了一幅幅惨烈的图景和一声声苍凉的喟叹。曹操的诗文遂有“汉末实录,真史诗也”的特质。[1] (P18)
      而最见“实录”和“史诗”品质的是《薤露行》和《蒿里行》。《薤露行》真实的记述了“董卓之乱”的历史。此诗叙述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诗开头“惟汉廿二世,所任成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白虹为贯日,以亦先手殃”。[2] (P21)生动准确地描述了汉室传到十二世汉灵帝因误用不良之辈而致使国家混乱,人民惨遭蹂躏的实情,将矛头直指东汉统治集团,惋叹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用“贼臣持国柄,杀之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2](P21)描写董卓焚烧洛阳城,胁迫献帝西迁的惨状。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重大的历史事实。诗歌将董卓强胁幼主,暴杀黎民,侮辱妇女,从而造成骨肉分离,死伤遍地的惨景描绘出来。深切表达出了作者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蒿里行》一诗的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群雄联盟兴兵讨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曹操感怀时局,于是在出征路上写下了这首诗。本诗以董卓之乱为背景,着重叙述了各怀野心的军阀之间的斗争。关东诸侯会盟讨伐董卓不成,终至酿成群雄混战局面。而如此群雄争战,说到底受苦的是老百姓。尤其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2] (P23)十字高度写实,字字充满忧愤。描述出了一派荒凉、凄惨的景象,展示了战乱造成人民生灵涂炭、田园荒凉的悲惨景象。既是对现实的揭露,又是对人民的同情。表达出了诗人无限的沉痛和对战乱制造者的强烈谴责。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概和忧患意识。
      (二)统一天下的建功思想
      群雄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让曹操明白想要拯救百姓于危难中,只有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才能实现。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激发了诗人英雄的慷慨之气。曹操决心把消灭割据势力、恢复全国统一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从《步出厦门行》中的《观沧海》和《龟虽寿》能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
      “英雄帝王,未必尽不读书,而其作诗之故,不尽在此。志大而气从之,气至而笔与舌从之,难与后世文士道。”[3] (P127)曹操身上正显现出来这种“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4] (P78)的威力。他将这种昂扬奋发的心情融汇到他的诗文《观沧海》中。《观沧海》为建安十二年作者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登上碣石山而作。当时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古代秦皇汉武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际更激发了作者想要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 (P82)寥寥几笔,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气势雄浑的风格特征。天水相接的浩荡和壮阔感染作者,让作者觉得自己仿佛如大海一般拥有包罗万象的磅礴气势。曹操当时已经过苦心经营,统一了北方,并且北征乌桓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马上就要挥师南下,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此情此情,曹操深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豪情壮志。
      《龟虽寿》同样表达了曹操志在统一中国的抱负。诗开头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明神龟虽寿,但终归有命尽之时,腾蛇虽能飞升,也难免于死。而千里马虽年老力衰,伏在马厩里,但却志不可夺,所以作者以老骥自比,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6] (P99)的雄心壮志。曹操认为只要有凌云壮志,奋发向上的激情,纵然年老深陷囹圄,也能实现自己心中目标。其中“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6] (P99)四句,更蕴涵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的情绪。
      (三)求贤若渴的人才思想
      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他知道必须借助大批贤才的力量来扶持自己的霸业。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他在诗中也充分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如《短歌行》正是通过宴宾的歌辞,反映了曹操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思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急切心情。
      根据史事和诗意看,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以后。诗人在赤壁之战中虽遭失败,但不灰心,仍要招贤纳士,壮大力量,再度进取。 “明月如月”至“心念旧恩”[6] (P102)四句写月光的不可捉取,比喻对贤才的忧思难以消解,希望贤才们屈尊远道而来。诗的最后四句直抒胸臆,希望贤才们都来归附。并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让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而要善于择枝而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6] (P102)二句更是通过比喻来表明人才越多越好。最后,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也会像周公一样对待贤才。这就更加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境,苍凉悲壮的呼喊震慑人心,此诗被后人奉为“独步千古”之作。
      纵观曹操诗歌中所体现的思想情节可知,高扬的政治思想是曹操诗歌中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中真实描绘了汉末现实图景,勾勒出震撼人心的战争惨烈景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凉惨景。表现了他渴望实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的一生于戎马倥偬间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嵘.《诗品》[M]南京: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出版,2010,18
      [2] 刘跃进.王莉编著《三曹》[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21-23
      [3] 钟惺著《古诗归》[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27
      [4] 刘熙载·艺概·诗概·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8,78
      [5] 崔宇锡著《魏晋四言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82
      [6] 苏彦斌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9

    推荐访问:诗歌 色彩 政治 高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