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危机的方略和总体思路:基本方略

    时间:2019-04-16 03:27: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效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章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原因的基础上,从学生、学校、政府等不同层面,提出了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危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危机方略思路
      [作者简介]刘素婷(1964-),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经济管理;王久梅(1969-),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就业;刘春(1964-)男,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063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2011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1JY0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72-02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比2010年多30万人;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受到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效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危机的方略和总体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分析(一)学生层面
      1.就业观念陈旧落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但大学生就业观念仍然滞后,不少毕业生片面地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人生价值,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择业集中选择“热门”行业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条件优厚的企业,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在就业观念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和精英化教育的时代,表现在选择职业或工作岗位时对个人需要考虑过多,而忽视了社会现实形势,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2.就业心理存在偏差。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备受就业问题困扰。学生自我认知并不准确,有的学生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有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焦虑不安;有的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愿意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还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诚信开始出现危机,不断出现违约事件,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
      (二)学校层面
      1.教育教学改革滞后。一些高校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设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不能随经济结构调整及人才市场的需要而变化创新。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遵循统一的模式培养人才,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严重脱节,实践环节摆脱不掉验证性的实习内容,这些倾向最终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不论是在培养目标、知识构建还是素质和能力方面都与市场存在差距,大学生毕业后知识面狭窄、能力适应性较弱,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就业。高校加强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数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同时,就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专业化的师资培训,也制约了就业工作的内涵式发展,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三)社会层面
      1.公共就业机制不健全。政府是大学生就业政策和保障制度的制定者、决策者,政府政策、就业制度不到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也由“统包统分”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思维模式、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等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毕业生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协调问题,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这势必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2.社会经济环境制约。大学生就业很大程度上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80~100万个,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经济低迷,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产业比重下降,不仅不能像以往那样吸纳大量劳动力,还造成了大量从业人员的体制性失业,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再加上毕业生数量的增幅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社会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危机的方略和总体思路(一)毕业生应对就业危机的策略
      1.塑造良好就业心态。就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毕业生在求职时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是树立自信心,勇敢地去面对竞争,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心态,变就业压力为动力。二是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看淡工作地域、待遇等条件,放下“白领”“蓝领”之类的旧观念,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不妨先找一份相对适合的工作,在工作中增强才干,积累经验,谋求发展。三是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价值,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2.做好就业准备工作。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毕业生就业前应做好以下准备:一是职业规划准备。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收集信息准备。毕业生应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媒体、招聘会等途径,收集就业形势信息、社会需求信息、用人单位信息。获得理想的职业岗位,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宏观需求等因素,也取决于求职者掌握的就业信息的情况。三是就业材料准备。这是毕业生应聘成功的关键一环,包括准备求职简历、求职信、毕业文凭、奖励证明、重要学术论文等相关材料。
      3.增强就业竞争力。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源于现在的努力。在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首要条件是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毕业生增强竞争力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提高自身修养。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毕业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从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成就魅力人生奠定基础。二是加强学习。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但在选择培训项目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学会寻找新的方向,不妨将注意力集中在目前市场上技术人才缺口较大、行业发展前景也较好,但其优势尚未被太多人认识到的培训项目上。
      (二)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危机的策略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创新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坚持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立足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科学地设置专业,不断调整学科方向,形成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和企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课程资源,开设贴近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质量课程;三是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施行创新教育,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实际,明确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目标,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学院、系部、班级“三位一体”的学生就业工作网络;二是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制度体系,健全就业管理制度,规范就业推荐、笔试、面试、考察程序;三是建立学生就业工作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办学系部的就业工作,强化责任;四是构建与时俱进的就业网络,搭建学生学习就业知识、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巧的平台;五是实现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指导”“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六是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门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配备专职就业管理服务人员;七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为大学生提供在课堂外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八是实施毕业生追踪服务,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为学校的专业调整、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三)政府应对毕业生就业危机的策略
      1.拓宽就业服务平台。缓解就业压力是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对政府行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政府有关部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定期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通过提供免费网上招聘登记服务,鼓励企业参会。二是举办名校名企实习活动。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策划“名校-名企实习基地”“GYB创业训练营”等系列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培训,丰富创业经验。三是搭建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大力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四是鼓励各类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并给予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五是集中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职业培训,并对培训学员进行个性就业推荐。
      2.出台就业激励政策。要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形成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一是出台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西部、艰苦的行业工作,并切实为其落实待遇,增加发展机会,拓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面。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有计划地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指导见习单位制定见习活动的有关规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三是给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通过给予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注册资本“零首期缴纳”备案制度等支持,让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
      [参考文献]
      [1]郭连锋.大学生就业支持系统探析[J].高教论坛,2010(11).
      [2]夏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3]王魏芳.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8(10).
      [4]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5]梁雪松.基于多层面多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推荐访问:方略 化解 高校毕业生就业 思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