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道家自然主义_简论儒家功利主义与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

    时间:2019-02-06 03:21: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由龚鹏程反驳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引出儒、道两家旅游观。儒家旅游观主张近游和远游并重,其旅游审美观念是“君子比德”的功利主义旅游;而道家提倡逍遥游,其旅游审美观念是“情感归真”的自然主义旅游。
      关键词:儒家;道家;功利主义;自然主义;比德说;情感说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37-01
      
      一、游是社会的常态
      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社会是个“乡土社会”,人民较少流动,乡土观念浓厚,不轻意离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而儒家思想最主要的精神便是以仁、孝为主,因此要孝敬父母,就不能随处流荡,以免让父母无所依靠而难享天伦之乐,这就触及到了孔子所提倡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旅游主张。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游便有了一种悲伤离别的情调,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出走。龚鹏程在《游的精神文化史论》中狠狠地批判了费孝通的认为中国社会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的思想。龚鹏程认为中国农民之所以较看重安定的生活,由于秦汉时期以来所实行的编户齐民制度的约束和影响,而不是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而恰恰相反,孔子是提倡游的,既主张近游又鼓励远游。游对于人的品格修养有极大好处,在他的文学著作《诗经》里就有很多反映各地游风的诗句,而且在《论语》中也有很多他与弟子相互谈论游学的语段。其实,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中国社会并不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从古代的氏族迁徙到帝王巡游,从官员宦游到文人浪游,从僧徒远游到谪臣羁游等等无不充满了整个社会,就更不要提流浪者的逃荒之游了。
      儒家功利主义旅游观
      儒家旅游思想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是仁,旅游必须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节义观念以及修身养性、礼乐教化和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根据这一思想,孔子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旅游主张,“不远游”不是不主张游,而是看重近游,谨慎远游。近游即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又可与父母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游必有方”,方者一定之方向,远游者须有方向。孔子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主张,是由于当时的现实所决定的。在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相当宝贵,而外出游览由于各种困难条件造成路途险恶,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人员伤亡,因此,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有必要谨慎出游。但外出远游又有许多诱惑力,不仅可以饱览名山大川的秀丽景色,而且又可以实现治理国家,怡养性情,发展人格的理想追求。于是在那个游士盛行的年代,孔子也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着远游,提出“桑弧蓬矢,志在四方”,认为要建功立业必须走出去闯荡世界。
      在仁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了君子比德的旅游审美观,把大自然的山水人文化,赋予其仁人君子的品格美德。“知子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即是对君子比德的最好诠释。君子比德说,一方面肯定了游山观水能给仁人君子以美的艺术享受,而这种美的艺术享受是儒家轻自然重人文的反映,虽然自然以天性方式存在,但只有在人化之后才能获得价值。如水深不可测,象征智者的学识渊博;山能养育万物,象征仁者的秉德无私,在游山观水时,仁人君子才能“高山流水、得遇知音”,或者反省自身,陶冶情操,获得美不可言,乐不可支的感受。因此比德说的实质是自然美依存于社会美、人格美的体现。“君子比德说”强调旅游观赏时应尚理、轻情、重功利、轻审美,从而奠定了儒家自然审美观的基础;而且在游览观赏时又提倡克己复礼,经世致用,即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又奠定了儒家功利主义旅游观的基础。
      二、道家自然主义旅游观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旅游方面提出逍遥游的主张和情感说的审美观。
      所谓“逍遥游”就是不计功利,不借任何外力,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自在的遨游。旅游者应去观赏万事万物的自然真貌,逍遥游就是使游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它是道家虚无主义的绝对自由的处世绝学;寡欲无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也是崇尚自然反对束缚主张自由自在的、无羁无绊的旅游宗旨。庄子之所以提出逍遥游是由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已对前途丧失了希望和信心。因而在其名篇《逍遥游》中,我们每每能看到他要像神一样游来游去的梦想,又有劝人跟随共游的希望,更有对现世功利之徒的批判。
      在自然审美观方面,道家崇尚自然,反对以人文创造去破坏自然,主张内在品格与外在表现应当完全一致,从而开创了注重个性情感价值的旅游观――情感说。
      庄子与惠施游旅于濠梁之上,看到鱼游来游去的情景而产生了精彩对话。知鱼之乐充分体现了庄子以天合天以我的自然来合于物的自然,即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自然结合的思想。庄子对鱼有强烈的移情作用,这些情景都充分体现了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非功利旅游思想。
      三、儒、道两家旅游思想之比较
      无论是儒家功利主义旅游思想,还是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都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前者以比德观念来看待山水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比性、协调性;而后者以情感观念来强调人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依赖性。无论是“比德说”还是“情感说”,都表明了当时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性美与山水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这两种旅游观对后世的旅游文化结构都有深远的影响。通常说来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一般都是儒家功利主义旅游思想占主导地位,而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制度哀亡的时期,一般都是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占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淑良.中国旅游史[M].(古代部分),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2]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3]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推荐访问:儒家 自然主义 功利主义 道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