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作文

    时间:2019-02-04 03:17: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并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语文素养则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则必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好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进步,教育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而是外延至社会生活。缺乏生活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生活化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的国民素质,关注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走语文教学生活化道路,做到改“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教”,引导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获得启迪,做生活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材,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来自生活,但由于时空的距离因素,学生常常会对文中的一些人、事或物显得较为陌生。有些课文内容尽管就来自学生的身边,但往往又是他们所漠不关心、熟视无睹的。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语文课堂与生活接轨,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之中。
      如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榴》一课,石榴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真正仔细观察过石榴的学生却不多,大家对于石榴具体的颜色、形状、构造、味道等方面只有模糊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市场上观察石榴的颜色,动手剥开石榴查看石榴的结构,动嘴品尝石榴的味道,通过多感观调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石榴,并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家乡石榴的自豪喜爱之情。
      2.对话文本,再现生活。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其中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核心。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来源于生活之中,承载着生活的信息,它们或是生活的记载,或是生活的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心灵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又是心灵与生活的对话过程。这样的对话,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有些课文内容因为距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要想形成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则较为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借助一定的方法、氛围与手段,恰当地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还原文本中所承载的生活影像与信息,可以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把握,适当地运用想象、绘画表演等方式再现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较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的理解和对俄国沙皇黑暗统治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创设情境,感受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应充分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善于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画、故事、语言叙述等手段,诱导学生无意识的思想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对话文本。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身边已有的教学资源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再现文本生活,并引导学生在创造的情境生活中激活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与感悟,达到一个深层次的解读。
      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文时,可以配上一幅美丽的村庄画面,画面有新房、小河、麦子、高粱、荷塘等,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耳边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旋律,师生边唱边学,将学生一起带到那欣欣向荣幸福美好的农村生活中去,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
      生活即语文。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贴近生活,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语文与生活牵手,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机盎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富有灵气。
      1.牵手校园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校园生活因为有了学生而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发,这种丰富多彩、生机勃发的生活本身便是语文学习的绝好素材。学生创造了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学校生活也在回馈他们以快乐与灵感,而这一切都可以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可以指导学生以校园生活作为素材进行抒写,这样的作文因为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学生往往会“情溢于衷发于外”,因而写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2.牵手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孩子受到了最原始的语文教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家庭特点巧妙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有的学生的家长是做生意的,就可以让他替家长设计一则生意广告;有的学生的家长是搞生产的,则可以让他就其产品写一则介绍性文章,甚至组织学生回去对家长进行调查、采访,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家长也是倍加赞许。同时也能达到语文课标中提出的“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要求。
      3.牵手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以社会为学校,奉自然做宗师”的“生活教育”理论。确实,社会就是一个广阔的语文课堂,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学可以广泛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做好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充分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完美链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和小学高年级课文《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各地有关总理的各处纪念场所进行相关的各种纪念总理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走近伟人、触摸伟人、了解伟人,感受伟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点。

    推荐访问:语文 贴近生活 走进 生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