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苔丝读后感 从人与道德的分裂论《苔丝》与《无名的裘德》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时间:2019-01-10 03:19: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被批评界公认为哈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然而通过细致地研读文本,作者发现该两部作品中蕴含有丰富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质素。本文从人与道德的分裂这一角度试图挖掘出它们所含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关键词: 《苔丝》 《无名的裘德》 人与道德的分裂 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19与20世纪之交英国文学大家,批评界主流观点一直把哈代定义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而并没有太多地关注到其作品中已经萌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本文以哈代两部代表性的作品《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作为研究对象,从人与道德的分裂来分析其所蕴含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光芒。
      为了更好地阐明本文观点,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学者袁可嘉把它概括为:“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1]这些思想特征根源之一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关于究竟什么是“异化”,一般理解是:“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支配主体本身。”[2]正是在这种外在异化力对人的压迫、撕扯下,才导致了原本有利于人发展,与人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几种因素与人发生了分裂,走到了与人敌视的对立面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异化是产生这种病态分裂的原因与外部力量,分裂是这种异化力量加于人所导致的结果,这是二者的因果关系。
      道德是社会的组成元素之一,以下从社会异化力量挤压下人与道德的分裂(即人与社会分裂的一个层面)这一角度来探讨两部作品中所折射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二、《苔丝》中人与道德的分裂
      天真烂漫的少女苔丝在小说中出场不久,即被淫邪的亚雷克诱奸,她本应成为值得怜悯的受害者,可在受辱回乡后,在传统的维多利亚社会贞操道德观下,苔丝不敢抬头,不敢出门,连可怜的婴儿,那个所谓非婚私生子都不能接受洗礼,夭折后被草草葬在草丛中。在那样一个标榜“良好道德”的社会中连襁褓中无辜的婴儿都不能被接受,谁是高尚的,谁是可耻的,一目了然。在这种我们现代人与哈代都认为是无耻道德的“理性”下,高尚与可耻,纯洁与淫邪,来了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这是何等的荒谬,然而在那个时代这种失衡就是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摆在你面前,“强奸”着人性中善的一面。正义、善良、受害的一方反而异化成“邪恶”、“淫乱”与“无耻”,异化成被这个社会道德所不容的“非理性”。“可苔丝有什么罪过?‘其实她只不过是个稍大些的孩子而已’。可罪恶的道德、宗教观念因为男权强势话语权而得以控制社会,并进而偏偏要把苔丝这个弱者妖魔化为一个不洁的堕落女人,欲灭之而后快。苔丝愤怒地质问:‘难道女人的贞操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3]这种开篇即显露出的反传统锋芒尖锐而咄咄逼人。在哈代看来传统虚伪道德的“理性”才是真正的“非理性”,他们打着道德的旗帜干着不道德的勾当。哈代身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吞噬一切人类善良、美好特质的环境中,已敏锐地觉察到人与伪善社会道德准则间激烈的冲突与分裂,哈代是用他独特的文学创作中的“非理性”表达着对这个病态社会的理性思索。
      苔丝与克莱尔最初的相识、相恋,是男女间最朴实、真诚的相互爱慕,体现的是人类中真实的情感,歌颂的是爱情的纯洁。“苔丝把克莱尔看成是一个智慧的化身,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发现他知识渊博,智力超群”,[4]在克莱尔眼中“他觉得她这张脸实在太可爱了。然而上面没有一点点虚无缥缈的成分,全都是真实的活力、真实的血肉”。[5]男女间朴素的倾慕爱恋而产生的真爱火花,总是那么绚烂多姿,令人神往。真正的爱情中没有门第之分、贵贱之别,这为千百年来多少人所憧憬所追求。苔丝,一位破产农民的女儿,经济地位低下,处于社会的底层,而克莱尔出身牧师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物质生活并不匮乏,应当属于社会的中层,并且在故事的前期发展中,呈现给我们的面貌是思想进步开明,积极进取,反对一些不合时宜的陋俗。两位地位悬殊可真心相爱的人似乎会马上即可水到渠成,修成正果。哈代在前期也极力渲染了这一爱情的美妙、和谐。我认为这种和谐是为故事后期所要表现的人与社会陋德的严重冲突、扭曲、对抗作铺垫,前期表现越美好,后期所突出的压抑、扼杀纯洁美好人性的社会伪道德与人的撕裂感就越强烈,越能震撼人心。就在两人结婚之时,克莱尔得知苔丝失贞的事实后,还是成为陋习所压迫的奴隶,绝情地抛弃了几乎毫无过错的善良苔丝,这直接导致苔丝命运急转直下,使她陷入精神上的极端痛苦并最终滑向毁灭的深渊。此种哈代寄予深切同情与批判的悲剧结局即使我们现代人看了也触目惊心,更何况在以道德标榜著称的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会引起多大的震动。
      哈代虽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但在他的《苔丝》中已不自觉地融入了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人与社会的冲突、扭曲、分裂意识,表达了人精神上的痛苦。哈代歌颂了在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看来是一位“不洁”的女性,要知道“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社会道德要求相当严格的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德标准愈益严厉,……女人的衣服要长到遮住脚面,说‘腿’不雅,讲‘胸’粗鄙,等等”。[6]在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眼中,这位“纯洁”的女性未婚失贞,胆敢逾越门第无限地放大情欲,已婚后又与亚雷克同居,最后又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无论如何她也不是一位纯洁的女性,可哈代偏偏反传统,高调宣称其为一位“纯洁”女性。由此可见哈代在《苔丝》中所表现的人与整个社会道德间的断裂是何等严重,这种人与社会道德的对立与分裂足以把人推向死亡,这种二者间的扭曲足以把人撕得粉身碎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为什么会无情地破灭,哈代通过他的《苔丝》也表达出这种精神上的迷茫感与无奈,对人类是否可以实现真、善、美的怀疑,这也导致小说中溶有存在主义先祖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思想。
      三、《无名的裘德》中人与道德的分裂
      《苔丝》的姊妹篇《无名的裘德》更加狂风骤雨般地揭露出人与社会道德伦理的分裂。
      裘德与淑是表兄妹关系,可是这对表兄妹之间发生了一场让人叹息的爱情悲剧。这场爱情悲剧的典型特征就是严重破坏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所谓道德。就连哈代的妻子爱玛都以哈代写出这样“龌龊”、“低俗”的小说而感到蒙羞。
      裘德在没有与阿拉贝娜离婚的前提下,爱上了追求自由、民主思想,充满灵性的表妹淑。虽然裘德与阿拉贝娜的婚姻是在阿拉贝娜性的诱惑下裘德鲁莽踏入的产物,但客观地从外部审视,他与淑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婚外情。淑嫁给了菲洛特桑后发现自己只是出于感恩而非真心爱他。淑是那么怕与丈夫亲近,她宁愿睡在不通风的衣橱柜里也不愿与丈夫同睡,甚至由于恐惧,半夜从窗户上跳下逃跑,最终离开丈夫,与裘德在一起。从外部形式看这就是两个都背有婚姻的人的婚外恋行为,或者可以用另外一个词:通奸。这是对“神圣婚姻”的极端亵渎。虽然二者后来都各自离婚,但他们还是名不正、言不顺地生活在没有合法婚姻形式的“阴暗”中,过着同居生活。这样一种存在方式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被视为异端,被社会所不齿。“面包师的小徒弟和杂货店的小伙计,最初出来送货见到淑时,还殷勤地举帽向她表示敬意,而这些天也懒得那样做了。附近那些手艺人的老婆遇见她时,也两眼平视前方沿着人行道走去”。[7]就连找裘德定做墓石和墓志铭的人也越来越少,甚至连他们的孩子也逃不了被整个社会所排斥的悲剧命运。“小‘时间老人’……晚上放学回家时,总要对裘德说别的男孩又问了他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裘德听了,便会和淑一起感到万分痛苦和忧伤”。[8]“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上帝赋予有德之人的一种奖励,因而离婚、婚外情等是不道德的行为”。[9]他们的这种离经叛道行为最终无法避免地导致悲剧的发生。幼小而敏感、早熟的“时间老人”在精神长期压抑下带领其他的孩子自杀。淑在失去孩子的巨大悲伤中向世俗道德妥协,回到了菲洛特桑身边,裘德则在孩子死亡、爱人离去等撕心裂肺的伤痛下,精神崩溃,以酒消愁,最终孤苦凄惨地英年早逝。从上可以看出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所描绘的人与社会道德的分裂、对抗、扭曲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远远超过《苔丝》。
      四、结语
      苔丝、克莱尔、裘德、淑这些普通人的理想为什么一个接着一个地破灭?他们最终为什么会一个个走向死亡(精神或精神与肉体双重)?这正是哈代毕其一生在思索的问题。人类到底应该走向何方?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哈代早在19世纪末即已洞察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物质生产比以往更加有效率,然而人的精神追求却越来越迷茫,他用他的笔揭露着人与社会伪善道德的抗争,把寻求人类出路的希望寄予此,然而这种斗争并没有让任何一方屈服,从而使二者重新走向平衡与融合为一体。在垄断资本主义下,各种社会矛盾日益不断激化,因人求生存而产生的本应有利于人发展的社会道德异化成压迫人、吞噬人的异化体。因此,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感悟到哈代在这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与社会道德间的分裂这一现代主义文学思想质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袁可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一册(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
      [2]曾艳兵主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3]何亚敏.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苔丝》――兼评有关苔丝命运悲剧的历史观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75.
      [4][5]哈代著.吴笛译.苔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148,176.
      [6]常耀信.英国文学大花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15.
      [7][8]哈代著.刘荣跃译.无名的裘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89,288.
      [9]黄连华.论《无名的裘德》中的现代意识[J].安阳大学学报,2003,(2):99.

    推荐访问:现代主义 人与 分裂 道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