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亚运会志愿者 广州亚运会高校体育志愿者对广州校园文化的影响

    时间:2019-01-09 03:17: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高校体育志愿者作为志愿者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它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繁荣。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使得广州高校志愿者成为了亚运志愿者的主力军,亚运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他们更是将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和志愿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带进了校园,对广州校园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亚运会 高校志愿者 校园文化
      
      1.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
      体育志愿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第1届现代奥运会,当时有900多人参与了奥运会志愿者,当时的奥运会志愿者也就是现在体育志愿者的原形。前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奥林匹克运动举行的日子就是最大的志愿服务期,志愿服务构成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的基础。”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体育是需要人民以奉献精神投入的事业,没有庞大的志愿者群体,体育就难以可持续性发展,任何一项大型的体育赛事都难以成功举办。
      在国外,体育志愿者有着巨大的社会群体,如:1990年德国注册的体育志愿者为270万人,每年的劳动时间约是两亿小时;意大利有6000万体育志愿者,每年约完成1.5亿小时的工作;美国在1994年就有2000万社区体育志愿者。日本有28.3%的国民参加过体育志愿服务活动,新西兰有19%的国民参与体育志愿服务。随着国外大众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者服务也迈入了组织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起步较晚、开展的时间较短,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办事处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协会。1993年12月,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启动。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999年广东省率先通过了《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随后,山东、深圳、吉林、杭州等城市均先后相继制定了志愿者服务条例,志愿服务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承办权,从这年开始,我国开始频繁地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而这些赛事对志愿者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如: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有4万多名“彩虹志愿者”为大会服务,他们被誉为“本届大运会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约有共7万多名赛会志愿者保障了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时至今日,青年体育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积极性最高,参与程度最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
      2.我国高校体育志愿者概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志愿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效果明显增强。高校志愿者成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活动、社区服务的主力军。
      高校体育志愿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同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高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旗,奉献爱心,倡导社会新风尚,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高尚的活动,他们在实战自己才华的同时,奉献爱心、陶冶情操、服务他人、锻炼自己,并促进社会良好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发生重大变化,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高校的志愿服务成了现代社会利益高度分化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黏合剂,常常给社会和大众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
      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就共有2321所,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如此数量的大学生群体将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同时也成为志愿者服务行列的主力军。2001年8月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的4万名志愿者中,大多数为高校在校生。2001年11月,广州第九届全运会上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近10万志愿者参与体育志愿服务。2007年8月,“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期间,共有7000余名来自高校的志愿者参与了赛事志愿服务工作。2008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队伍也以北京高校学生为主体,在74615名赛会志愿者中,大学生共有53000人,占70%以上。在此次盛会上,中国的志愿者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评价,国际奥委会更是史无前例地为中国的志愿者颁发了特别奖励。这其中,高校体育志愿者由于业务熟练、专业精通,在体育赛会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特有的价值与作用,同时也将我国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推向了高峰。
      3.亚运会高校志愿者对广州校园文化的促进
      2010年,广州亚运会无疑是一届成功、精彩的盛会,为亚洲体育乃至世界奥林匹克运动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届运动会能够取得如此成绩,这是与亚运志愿者体贴、周到、辛勤的服务分不开的。自2009年4月21日,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在中山大学正式启动,至2011年9月30日结束,共有超过150万人报名申请了亚运志愿者,其中高校志愿者占70%。亚组委志愿者部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3批共计43所高校建立了亚运会志愿者招募培训基地,并选取其中21所高校建立了招募培训示范基地。为了处理好学生上课与志愿服务亚运的关系,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建立学生志愿者服务政策和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为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最终,广州亚运会共录取59万名志愿者,其中赛会志愿者8.5万名(含亚残运会2.5万名)、城市志愿者50万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亚运军志愿者主力军。
      3.1满足广州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广州亚运会志愿者中大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去感受社会、亲身去经历亚运和为亚运服务的渴望。伴随着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面对大赛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意见并参与解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超市场化行为之外的行为,扩展着志愿者的心灵体验,扩展着志愿者对人和社会的理解。通过参与亚运志愿者服务,广州高校的大学生们能够展示自我和实现价值、开阔眼界、增长能力,并使得专业实践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而省、市有关领导和全校师生对高校志愿者工作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更在激发了他们服务的热情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自信。
      3.2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内容
      广州亚运高校志愿者在接受了亚运会的洗礼返回学校后,不仅可以担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且是其受益者。他们会比普通学生更加具有创新意识,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只求奉献,不索取回报的精神,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容易开展和推广,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活动的质量,拓展了活动的形式,赋予了广州高校校园文化新的涵义与理念。
      3.3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广州亚运高校志愿者亚运的经历,有助于他们自身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可以培养他们具备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素质、充沛的精力、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而在这些志愿者的精神的影响下,校园文化可直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且将会是高校的一种精神力量所在,具有特有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使得校园体育运动更加具有群体性、合作性。他们还将亚运赛场上运动员“勇争第一”的精神带回校园,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励着学生们运动中的拼搏精神,并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3.4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
      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使得更多的高校学生较早地走上社会的舞台,给这些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实践自身素质能力,检验专业知识水平,给创造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亚运高校体育志愿者是志愿者文化和广东高校校园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文化事物,有着极大的创新性,推动着校园文化的学校平台和社会平台的融合。
      3.5提升广州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志愿者所具备的志愿者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境界和表现方式上的一种集中体现,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文化品位和道德水平等多方面呈现出一种多功能、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形态。大学生通过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服务,可以推动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亚运会志愿者精神中所展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和谐的氛围,如一股暖流融入了校园文化之中,使得其内涵和实质得以升华。
      3.6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辐射范围
      高校志愿者在走出校园,服务亚运,走向社会的同时,也将高校校园文化精神传播给社会大众,对他们起着一种正面的激励和教育作用。弘扬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正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良好风尚和平等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这些志愿者的服务工作是对高校校园文化最好的社会宣传,要继续扩大其影响范围,使得高校校园文化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立农,黄晓春.第16届广州亚运会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6).
      [2]陈宁,丛宁丽.论发达国家体育志愿者实施的基本特点[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4).
      [3]龚万达,王俊杰,邱淑女.体育赛会大学生志愿者内部动机的因子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4).
      [4]刘欣然,郑世伟,王广荣.论高校体育志愿者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学学刊,2006,(5).
      [5]殷小川,田慧芬.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6]张兴玲,唐成.对我国体育志愿者组织激励机制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推荐访问:广州 亚运会 志愿者 校园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