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让孩子来主宰课堂_远离说教,让“问题”主宰课堂

    时间:2019-01-07 03:23: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从导入新课到概念的形成与应用,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从“问题”开始,因而“问题”的设计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试从“问题”设计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 意义 趋势
      
      所谓“问题”是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具体地讲,“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指向性、整体性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从教学实践出发作了一些探讨,以见教于同仁。
      一、“问题”设计的意义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不平衡的,观念不更新,数学教学课堂中“问题”设计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教师埋怨学生太笨”、“学生喊问题太难”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这种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强国战略不能完全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的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脚踏实地地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这是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去进行“问题”的设计呢?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的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多下功夫。例如: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射击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与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而能伸缩的铁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不知不觉中调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设计的指向性
      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问题”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夯实基础,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将课本习题作如下变式:“要测量池塘的宽度,身边仅有测量工具皮尺,用皮尺不能量出池塘的宽度,怎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测出池塘的宽度?”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突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强化基础,又能突出这节课的重点,更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性。
      (三)“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就是在“问题”设计时要作整体考虑,注重从同一模型,相近题类和方法的归类形成问题链。不仅产生布局设计的整体效果,同时也能取得特殊成效。
      如复习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问题,可作如下整体设计: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体现根与系数关系知识的融会贯通,又能注重同一知识点的发散作用。
      (四)“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如在苏科版七(下)“三角形”一章中,在△ABC中,(1)∠B=60°,∠C=40°,∠B、∠C的平分线交于点D,则∠BDC=?摇?摇°,问:∠BDC与∠A有何关系?
      (2)∠B=70°,∠C=50°则∠BDC=?摇?摇°,问:∠BDC与∠A有何关系?
      (3)再问:∠BDC与∠A的关系变吗?如果不变,如何表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这样的设计“问题”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
      (五)“问题”设计的创新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然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由此开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猜想、发现。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创新意识。
      已知:一条船上午8时在A处出发,以15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10时到达B处,从A、B望灯塔C,测得∠NAC=42°,∠NBC=84°,求从B处到灯塔C的距离?
      问题出来后,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定势思维,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赞可夫曾说:“教育一旦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确,当学生对学习萌发了一种浓郁的兴趣时,学习便成了一种自我满足的需要,他们才是快乐的,充满创造力的。
      (学生在观察,思考,动笔计算)
      2.提出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师:由已知条件,我们能得到些什么?
      生1:A处到B处的距离是30海里。
      生2: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可以知道∠C=∠A=42°。
      师:那么怎样求B处到灯塔C的距离呢?(学生深思)
      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识别”,让学生明确学习、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职责在于精心设计一种有利于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情境。
      三、“问题”设计的趋势
      “问题”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欲望,“不跳就摘到桃子”和“跳几跳都摘不到桃子”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跳一跳或跳几跳摘到桃子”,学生才会感到成功的欢乐,思维才有可能启而待发。这就要求设计“问题”时,必须掌握适度原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一堂课没有问题或少有问题必是苍白无力的,然而过多低效的“问题”往往占用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益,因此“问题”要有尺度。
      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的研究的课题,它不仅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大有裨益,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总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还必须重视“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指向性、整体性等方面,才能激发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
      [2]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编.反思实践 走向深化.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200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说教 主宰 课堂 远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